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膈肌痉挛在中医上称"呃逆",古证"哕",又称"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可因饮食不节,情绪抑郁,病后体虚所致。临床上也常常会遇到病人因应用药物所致的膈肌痉挛,常见于应用抗菌素类药物或营养神经类药物的静脉滴注或服用后。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用耳穴针刺结合火罐疗法对这类药物性膈肌痉挛疗效显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以中年女性为多见。多自眼轮匝肌或唇肌开始,呈轻微的肌肉颤搐,可逐渐向颜面其他表情肌扩散。尤以口角抽搐最明显,肌收缩常伴眼裂缩小。每次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可因情绪紧张、劳累、失眠、烦躁后加重,于注意力转移或睡眠中消失。本病进展缓慢,但迁延难愈。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治疗本病78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疾病,本病虽无疼痛,但发作时颜面抽动,严重影响外观。西医治疗该病有诸多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笔者在临床上遇一典型病例,并给予皮内针结合眼针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肌出现的陈发性,不规则的抽搐。临床上多见于成年人。一病因:本病的病因目前还尚无定论。但多数认为与面部受凉有密切关系;部分可因面神经麻痹而遗留有面肌痉挛;还有少数病因不明。临床上把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二症状:初期病人仅有眼轮匝肌或口轮匝肌间歇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发展到面部其它肌肉,抽搐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增长。严重者,发作时肌肉明显抽搐,口角被牵向  相似文献   

5.
面肌痉挛一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以突发颜面或口角抽搐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多用祛风止痉之剂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本人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愈面肌痉挛一例,报道如下,可与同道们借鉴.丁××,女,36岁,工人.面肌痉挛一  相似文献   

6.
面肌痉挛是指半侧面部肌肉表现不规则的抽搐。痉挛最初为间歇性的发作,以后痉挛多为频繁发作,持续时间数秒或数分钟不等。病人往往在情绪紧张、激动或受外界刺激而加剧,入睡后则消失。此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本病开始仅仅限于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逐步发展至面部其他肌肉。严重时口角也会一起抽动,少数病人患侧面肌往往高于健侧。现代医学病因不明,故称原发性面肌痉挛。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到亦有不少继发性面肌痉挛,多般在面神经麻痹后继发面肌痉挛。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导致面神经麻痹的主要病因,临床上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属中医学“面瘫”的范畴,亦称“口僻”,多因络脉空虚,风、痰、瘀痹阻面络所致。本病本虚标实,治当祛风、化痰、养血、通络为主。笔者自1992年以来,自拟养血牵正汤治疗28例面神经炎所致的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均为住院治疗病例。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30天,最短2天;其中有10例病人曾采用过中西医治疗或理疗,疗效欠…  相似文献   

8.
自拟镇跳汤治颜面润动万良政(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333000)关键词颜面动,中医药疗法颜面动,即是颜面部皮肤跳动;此症在临床上偶可见之,究其原因不外颜面部肌肉过分疲劳,或受到某种刺激所致,如吸烟、饮洒过多或失眠、兴奋过度等。中医认为此病的产生是由于正...  相似文献   

9.
<正>小儿肌性斜颈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为特点,一般系指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纤维化、挛缩造成的肌性斜颈,常伴有大小不等的肿块。早期失治或病久失治,常可影响患儿颜面及头颅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颜面部畸形,甚至出现代偿性脊柱畸形,将对患儿未来的身心成长和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目前临床上推拿已广泛应  相似文献   

10.
黄褐斑的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是一种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颜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表现为额、眉、颊、上唇等处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片,形状不规则,有碍美观。本病病因不完全明了,临床治疗上也无特别有效的方法,中医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中药内服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为临床上难治疾病之一。近年来,针灸治疗在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然而传统针刺手法在治疗本病中疗效欠佳。杨文辉教授在治疗面肌痉挛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将本病病机归结为虚风内动、阴阳失衡。在临床上擅长通过调奇经八脉中跷脉、维脉来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庄子齐教授在传承杨文辉教授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通经络、通脏腑、通元神”三通针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介绍杨文辉教授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总结以及庄子齐教授的临床经验发挥,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杜静华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1,33(7):1089-1091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面肌阵挛等,亦称原发性面肌抽搐,以示和其他疾病鉴别。本病病因不明,针刺治疗面肌痉挛至今缺少明确的诊断标准,仅全部患者肌电图100%可显示肌纤维震颤波及肌束震颤波,CT及脑电图均正常;  相似文献   

13.
颈部肌肉操作所致的肌痉挛的疼痛,功能活动障碍,在临床上很常见,其治疗方法繁多.作者通过多年的临床探索,总结出对操作肌肉在颈椎的附着处(棘突或横突)施以指压,让其做颈部自主活动的指压动态平衡手法,大多数病人收到立竿见影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面肌痉挛的非手术治疗任金瑞李立(河北省医科院情报研究所050021)李景琳(河北省医科院附属医院050011)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的异常冲动所引起面部肌肉的不随意冲动,临床并不少见。本病多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皮层兴奋性增高所致。有研究认为〔1〕,脑...  相似文献   

15.
李守武  陈宗标 《中医研究》2003,16(4):F004-F004
呃逆是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致膈肌痉挛所致的一种常见临床病症。其发生于脑卒中患者屡见不鲜,且多顽固难解,甚或持续长达数月,病人痛苦异常。笔者运用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此类患者,每获良效,现就典型病例举隅于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颜面代表区和循经远取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面肌痉挛频度分级、面肌痉挛强度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9.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颜面代表区联合循经远取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BELL瘫痪,是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本病虽无生命危险,但常常给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不便。临床上本病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各种治疗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治疗不当会留下后遗症如口限歪斜、面肌痉挛等。笔者采用针刺、理疗、功能训练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6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病因尚未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生理变化可能是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所致,多见于妊娠中期;多见于生殖器官疾病、内分泌疾病及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疾病、肝肾疾病;药物因素以口服避孕药为最常见.其它因素如紫外线照射、热刺激、化妆品使用不当等均可导致黄褐斑形成.中医称本病为黧黑斑,认为多由肝气郁结而失条达、郁久化热而伤阴血而致颜面气血失和或血瘀颜面;或劳伤脾土、气血两亏不能荣泽于面;或因肾气虚、肾水不能上承而发病.其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从临床观察,本病的发生还与女性精神负担过重、忧郁、精神创伤、过度疲劳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体针加耳压治疗呃逆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忒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的病症。本病俗称“打呃”,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它是由于膈神经中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膈肌痉挛所致。中医认为常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导致寒结胃中,以及恼怒抑郁、情感失和,以致肝气犯胃引起。也有少数是胃中阴液损伤,或脾胃气败所造成。笔者采用体针加耳压治疗呃逆31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膈肌痉挛,而其他疾病如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胸腹腔肿瘤、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胸腹手术后等亦可引起膈肌痉挛。呃逆的病因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和正气亏虚等所致。胃失和降、气逆动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机。针灸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而且已见大量的临床报道。现将近几年的治疗概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