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54表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梅  刘若英 《贵州医药》2000,24(3):136-137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即CD54)间的关系。方法 用APAAP桥联酶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冠心病病人CD54阳性单个核细胞百分率。结果 冠心病病人CD54阳性率显著增高,正常人单个核细胞经内毒素,人高水平LDL血清处理后增高的CD54阳性率可达CHD病人水平,经凝血酶处理后CD54性率无显著变化,而内毒素还可使CHD病人单个核细胞表达CD54再度增多。结论 提示单  相似文献   

2.
庄惠君  夏艳  李红  彭年春 《贵州医药》2004,28(9):783-78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CD54、CD11b、CD62L表达及其与微血管损害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有、无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32例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和多形核细胞粘附分子CD54、CD11b、CD62L表达的百分率,同时测定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并分别与20例正常健康人比较.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无论有无微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表面上述三种粘附分子表达百分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微血管病变组表达率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P<0.01).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有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表面CD54、CD11b、CD62L表达阳性率与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CD18 ,CD11a为细胞表面粘附蛋白 ,可介导白细胞聚集与浸入脑组织[1] 。中药抗粘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望成为一新的治疗途径。但中药对缺血性脑损伤后粘附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均限于动物实验[2 ] ,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生脉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配制而成 ,对脑微循环影响重大。现观察生脉胶囊的改善微循环作用是否与粘附分子表达下调有关。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按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 ] ,并经颅脑CT扫描确诊的急性脑梗塞 12 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 ) 6 8例 (男 35 ,女 33) ,年龄 49~ 83岁 ;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型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Car)对单个核细胞表达CD25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PMA A23187作为刺激剂,分组体外培养.用MTT方法检测PBMC的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的凋亡率和CD25的表达水平.结果 (1)20 μmol以内的Car对PBMC没有毒性;(2)Car能显著抑制PBMC表达CD25,24 h时,浓度3组为(8.23±2.67)%,与对照组(30.73±4.1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Car可以抑制PBMC表达CD25.这可能是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龙  陈运芬  陈艳 《贵州医药》2002,26(7):591-592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OPN水平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OPN的表达,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及免疫组化检测50例RA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OPN水平及PBMC OPN蛋白的表达。结果:RA病人外周血清OPN水平及单个核细胞OPN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活动期与缓解期比较也有差异(P<0.05)。结论:OPN在PA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病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变化 ,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 30例ACS患者 (ACS组 )、2 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组 ) ,3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作对照组。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1b/CD18的表达。结果 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ACS组显著高于SA组(P <0 0 1)和对照组 (P <0 0 1)。结论 ACS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的表达增加与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腺苷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经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及正常健康者采血,患者血液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腺苷进行干预,免疫荧光标记后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正常人及患者用药前后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结果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CD11b/CD18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CD11b/CD18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腺苷浓度在10、30、100μmol/L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11b/CD18的表达(P<0.05),但30、100μmol/L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CD11b/CD18表达升高有关,腺苷可通过降低CD11b/CD18的表达而降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schonlein-henoch purpura,HS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56例HSP患儿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结果 HSP患儿治疗前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HSP治疗后组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表达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治疗前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而在治疗有效后升高,说明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了HSP的发病和病情的发展。而CD4+CD25+CD127-Treg细胞水平的检测可作为对HSP患儿预后判断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周旭华  周彦  张荣  高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9):1303-1304
目的:探讨CD11a、CD18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意义.方法:新生儿HIE 30例(轻度18例,中度7例,重度5例)及30例正常对照新生儿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生后24~48h、7d CO11a、CD18数值.结果:HIE组CD11a生后24~48 h(96.17±12.45)、7d(89.16±13.56)较对照组24~48 h(82.12±10.53)均明显升高(P<0.05);HIE组CD18生后24~48 h(95.56±14.57)、7d(88.37±12.32)较对照组24~48h(81.28±10.12)均明显升高(P<0.05);24~48h、7d存在动态变化,以24~48h较高(P<0.05);轻度与中、重度HIE患儿CD11a、CD18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新生儿HIE血中CD11a、CD18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其变化与时间及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L-18分泌水平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中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20例正常人和44例HBV感染者PBM℃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后IL-18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及患者组PBMC上清液中IL-18有低水平表达,经PHA刺激后其活性明显升高(与未刺激组比较,P〈0.01);正常及患者组PBMC经PHA刺激后,患者组IL-18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轻度及中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岁(P〈0.01)、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HBV—DNA复制指标水平越高,IL-18活性越低;患者组血清ALT水平与PBMC经PHA刺激后的IL-18活性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45,P〈0.01)。结论PBMC能表达IL-18;乙型肝炎慢性化以及高复制状态可能与PBMC分泌IL-18活性降低有关;IL-18水平在HBV感染者不同阶段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和观察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匹多莫德对过敏性紫癜(HSP)患儿CD4+CD25+CD127- 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HSP患儿随机分为匹多莫德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匹多莫德组加用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检测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血清IL-10、IL-4 及INF-γ水平。结果:治疗后匹多莫德组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比例为(3.85±0.97)%,较常规治疗组(2.54±0.89)%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匹多莫德组血清IL﹣10 和IL﹣4 水平为(29.58±8.42) pg/mL、(76.47±16.45) ng/L,较常规治疗组的(40.89±9.67) pg/mL、(96.52±18.79)ng/L 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匹多莫德组血清INF鄄酌水平为(89.54±15.87)ng/L,较常规治疗组的(77.43±15.32)ng/L 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匹多莫德组INF﹣γ/IL﹣4为1.17±0.43,较常规治疗组的0.81±0.3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匹多莫德辅助治疗HSP患儿能提高CD4+CD25+CD127- 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轻炎症反应,纠正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介素-34(IL-34)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表达和血浆水平变化,探讨其在D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明确诊断为DCM的患者(DCM组),24例心力衰竭的患者(HF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PBMCS的IL-34 mRNA的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IL-34水平。结果DCM组PBMCs表达IL-34 mRNA水平明显高于HF组及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F组及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IL-34的灰度值比和血浆蛋白含量明显高于HF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F组及N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的IL-34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与射血分数(EF值)呈明显负相关(r=-0.517,P〈0.01;r=-0.512,P〈0.01)。结论IL-34可能在DC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瘢(HSP)患儿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0L mRNA的表达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UMA)水平的关系.方法 30例HSP患儿和20例正常儿章(对照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转录水平检测PBMC中CD40L mRNA的表达,并应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HSP患儿24-h 尿微量白蛋白(24-h UMA)水平.结果 30例HSP患儿中有14例24-h UMA超过正常(>20 mg/24 h),14例患儿CD40L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另16例24-hUMA正常的患儿(P<0.01).结论 14例HSP思儿CD40L mRNA的表达与24-h UMA呈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miR-146a和miR-223表达的水平,并探讨其对T2DM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T2DM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中miR-146a和miR-223的表达,Pearson法分析其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对PBMC中miR-146a和miR-223的表达水平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分析,探究其对T2DM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T2DM患者PBMC中miR-146a、miR-223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显示PMBC中miR-146a和miR-223存在一定相关性(r=0.523,P<0.05),同时与其在血浆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r=-0.525、0.468,P<0.05); miR-146a与病程负相关,而miR-223与病程正相关,两者与体质量指数...  相似文献   

16.
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3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时白细胞介素13的变化。方法对5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培养,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由Th2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IL-13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采的患者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收集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之间的508例患者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采集,对其进行采血前、中、后的护理。结果经过护理,508例患者在采血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得到有效的缓解,采血顺利。结论在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配合相应的护理,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移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s)移植治疗外周动脉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外周动脉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G-CSF动员的自体PBMNC移植组(PBMNC组)30例,给予G-CSF 600mg/d,皮下注射,连用4d,第5d采集PBMNCs移植至患肢;自体BMMNC移植组(BMMNC组)15例,采集骨髓液500~800 ml,分离BMMNCs移植至患肢;常规内科治疗组(对照组)24例,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术后3月随访所有患者,观察评价各项指标.结果 PBMNC组CD34 细胞数[(3.31±1.39)×106 /kg]显著多于BMMNC组[(1.42±0.42)×106 /kg,P<0.01)].移植后3月时复查,PBMNC组和BMMNC组的静息痛改善率分别为76.67%和7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67%(P<0.01);PBMNC组的溃疡改善率为40.0%,BMMNC组为42.8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移植组之间静息痛改善率和溃疡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移植组术后3月时,最大无痛步行距离(MWD)、踝臂压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O2)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MWD、△ABI、△TcO2分别指治疗前和治疗后3月时MWD、ABI、TcO2的差值,比较两个移植组[(108.75±66.70)m vs(113.75±63.86)m,(0.082±0.05)vs(0.077±0.051),(10.54±5.90)mm Hg vs(9.63±5.26)mm 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BMNC组和BMMNC组的DSA显效率分别为66.67%和62.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P<0.01,P<0.05).两个移植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 自体PBMNC移植和自体BMMNC移植均为治疗外周动脉病安全有效的新方法,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热原的本质,热原发热机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培养,PBMC作用机理,检测方法等几方面对PBMC法检测体外热原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