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V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前S1抗原在乙肝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088例HBV前S1抗原阳性结果与乙肝5项病毒学指标和HBV DNA结果的关系。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肝5项病毒学指标结果出现6种模式,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的前S1抗原阳性率为88.74%;HBsAg、抗HBe、抗HBc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率为41.32%,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HBsAg及抗HBc阳性组前S1抗原阳性率介于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与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之间。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前S1抗原阳性率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而增加(各组间P<0.05)。HBeAg、前S1抗原与HBV DNA三者间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检测前S1抗原是对HBsAg、HBeAg及HBV DNA检测的重要补充。在防止乙肝漏诊、误诊及了解疾病的转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些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性,HBeAg阳性特殊感染模式的不稳定性,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对符合主题的132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复查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132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患者入院时抗-HBc阳性123例、HBV DNA阳性65例(49.2%)。第1次复查有75例HBsAg转为阳性,16例抗HBs阳性、60例HBeAg阳性、65例抗HBe阳性、131例抗HBc阳性。第2次复查HBsAg阳性83例、抗-HBs阳性15例,HBeAg阳性78例、抗-Hbe阳性53例、抗-HBc阳性131例,HBV DNA阳性69例(52.27%)。结论:这种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模式很不稳定,大部分可以转变为HBsAg阳性,一小部分确也可以转变成抗-HBs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院脂肪肝、胆红素淤积性肝炎患儿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情况。方法用ELISA法对本院乙肝患儿共50例进行两对半检测,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阳性为4例(8%),抗HBs(+)25例(50%),5项标志物均阴性为21例(4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标记物为5种模式,1组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 (+)]7例(14%); 2组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 (+)]10例(20%);3组小二阳[HBsAg(+)、抗HBc (+)]7例(14%); 4组HBsAg阳性3例(6%);5组抗HBc (+) 2例(4%),两对半大、小三阳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模式。结论本院脂肪肝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低,肝炎患儿乙肝感染主要以大三阳、小三阳及单项抗HBc(+)为感染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HCC)与HBV,HCV及HDV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步检测HCC患者HBV,HCV及HDV的感染状况.HCC患者82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7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5.5岁.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采用ELISA法检测.其中57例同时进行PCR法HBV,DNA测定.凡五项血清标志中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或HBV,DNA阳性者即判定为HBV感染.抗-HCV及抗-HDV均采用ELISA法检测.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开封地区110例肝癌、2 2 0例良性肝病和 5 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①肝癌组HBV感染率 ( 94.5 5 % )和HBsAg携带率 ( 89.1% ) ,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的感染率 ( 75 .0 0 %、5 2 .2 0 % )和携带率 ( 4 5 .0 0 %、6.2 7% ) ,P均 <0 .0 0 5。②肝癌组HBV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 ,以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多见 ,达 5 0 .0 0 % ;HBsAg和抗 HBc阳性次之 ,为 2 1.82 % ;HBsAg、HBeAg、和抗 HBc阳性相对较低 ,为 17.2 7%。③HBsAg阳性病例发生PHC以 3 0岁~ 5 9岁者居多 ,达 77.5 5 % ;HBsAg阴性病例 ,则多见于 5 0岁~ 69岁 ,为 66.67% ,明显较HBsAg阳性者滞后。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 ,是本地区发生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 ,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 ,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HBV感染者HBV DNA与血清标记物间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记物与HBVDNA水平间的关系。方法 用时间分辩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HBV感染者的血清标记物 ,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含量。结果  2 0 4例HBV感染者中 ,血清标记物出现三种组合 ,组合Ⅰ为HBsAg ( +)、HBeAg ( +)、抗 HBc ( +) 10 4例 ,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86.5 % ;组合Ⅱ为HBsAg ( +)、抗 HBe ( +)、抗 HBc ( +) 80例 ,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3 2 .5 % ;组合Ⅲ为HBsAg ( +)、抗 HBc ( +) 2 0例 ,血清HBVDNA含量均低于检测低限 ( <1× 10 3 拷贝 /毫升 )。结论 HBV感染者血清HBVDNA水平更能反映病毒复制的程度 ,应努力开展此项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中抗HBe单项强阳性[吸光度(A)值≤0.1]的新鲜血清标本61份,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对于HBV DNA定量阳性的标本,采用雅培试剂复测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扩增,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61份标本中,2份HBVDNA定量阳性,HBsAg血清学漏检率为3.3%.其中l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为抗-HBc单项阳性,其前S区缺失突变和前S2区起始密码子突变,并存在不同突变株混合感染;另1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发现,除抗HBe强阳性外,HBsAg和抗- HBc为极弱阳性,未发现前S/S区突变.结论 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和HBsAg血清学漏检情况,后者不仅与前S/S区突变有关,而且与外周血中HBsAg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有偿供血员HCV、HIV和HBV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了解有偿供血员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情况,分析HCV和HIV感染对HBsAg的影响。方法 检测296名供血员血清抗-HCV、抗-HIV和HBV的5项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结果 296例有偿供血员中,抗-HCV阳性194例,占65.5%。抗-HCV阳性者中,抗-HIV阳性为145例,占HCV总阳性的75%。本组AIDS患者均死于肝外感染或肿瘤而非肝病。HCV合并HIV感染组的HBsAg阳性率为2.8%,明显低于单纯HCV和单纯HIV感染者(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HIV高发区,抗-HCV阳性有偿献血员常合并HIV感染,是AIDS高危人群。HCV合并HIV感染,可能干扰HBsAg的合成。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抗—HBs、抗—HBc 单项和联合阳性及乙肝五项标志物全阴性共4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进行 HBV DNA 检测。结果总阳性率59.1%(29/49)。其中单项抗—HBs 阳性17例中检出5例(29.6%);抗—HBc 15例中检出14例(93.0%);两项均阳性11例中检出9例(88.8%);乙肝标志物全阴6例中检出1例。提示慢性活动型肝炎病例,即使抗—HBs 阳性、乙肝标志物全阴性仍可能潜在地存在低水平的 HBV 复制,只能用 PCR 法测出其阳性。这可能是其它的检测法认为慢性活动型肝炎病情不稳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用ELISA法检测重庆新桥医院1993~199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59434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HBsAg阳性12403例,占20.86%,并从1993年22.67%逐年降至1999年18.19%。单独抗HBs阳性9751例,占16.40%。抗HBe阳性15763例,占26.52%,并从1993年41.02%呈逐年减少至1999年13.04%。HBsAg和抗HBe阳性者从1993年0.72%增加至1999  相似文献   

11.
流体动力学法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稳定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动物模型,观察该模型动物体内不同时间点各种HBV标志物的表达情况.方法:以流体动力学法尾静脉注射BALB/c 小鼠pcDNA3.1-HBV,1 wk内检测各种HBV 标志物,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IFMA)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s,抗HBe,抗 HBc,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血清HBV D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HBsAg和 HBcAg.结果:成功建立一种急性HBV感染动物模型, 第1天血清中HBsAg表达达高峰,后逐渐降低, HBeAg表达量少,分别在第4、5、7天检测到抗HBc,抗HBe,抗HBs,d1 HBV DNA滴度亦达高峰,后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示HBsAg呈胞质内弥漫性分布,HBcAg亦主要为胞质型分布.结论:以流体动力学法建立的HBV模型是一种新型有效的HBV感染动物模型,能稳定较高水平表达大部分HBV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血清前S1抗原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 (PreS1)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对 916例血清标本进行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DNA同步检测。在HBsAg( )病例组 ,PreS1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 77 0 9%、5 9 78%和 6 5 36 % ,结果符合率达 72 6 3%和 74 72 % ,在正常对照组三者均为阴性 ;在HBsAg、HBeAg、抗HBc与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c三种阳性模式组 ,PreS1与HBVDNA结果符合率为90 4 2 %、5 1 0 0 %和 5 3 4 1% ,PreS1阳性率 (91 5 9%、5 5 0 0 %、5 6 82 % )与HBVDNA(96 96 %、17 0 0 %、2 1 5 9%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提示血清PreS1主要存在于HBsAg携带者 ,且与HBeAg和HBVDNA关系密切 ,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联合HBV标志物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者HCV的重叠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HBV感染患者中HCV的重叠感染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 采用ELISA法对767例HBV感染患者同步检测HBV和HCV血清标志物,对可疑HCV感染但抗HCV阴性和/或抗-HCV阳性患者血清,采用PCR法检测HCV-RNA。 结果 HCV重叠感染率为4.82%,且在各类乙肝患者中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HBV/HCV感染组重症肝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HCV感染组(P<0.01);HBV/HCV感染组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单纯HBV感染组(P<0.05);HBV/HCV感染组HCV-RNA阳性率显著低于单纯HCV感染组(P<0.05)。 结论 HCV重叠感染与乙肝患者的发病、病情加重及重症肝炎的发生相关;HCV可抑制或中止HBsAg携带状态,但这种作用远不如对病情的加重作用重要;同时HBV对HCV的复制亦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HBcAg和HBVDNA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是否有HBcAg和HBVDN的存在。方法 随机选择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并对其行胃粘膜活检。采用ELISA法检测其静脉血HBV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其胃粘膜中的HBcAg,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其胃粘膜中的HBVDNA。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BcAg和HBVDNA的存在,主要呈胞浆型分布,少数在胃粘膜腺细胞胞核上表达。胃粘膜腺腔、胃小凹及间质中也可见HBcAg和HBVDNA颗粒。血清HSsAg合并HBeAg和抗HBc阳性、HBsAg和抗—NBe及抗—HBc均阳性与抗—HBc阳性或HBsAg阳性或抗HBe阳性,但HBeAg阴性者的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HBcAg、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胃粘膜中有HBcAg和HBVDNA的存在,与其血清中HBV复制状态不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比较血清HBeAg、HBV DNA与其它血清标志间的不同相关程度,我们探讨了几项血清学检查用于献血员筛选的相对可靠性。方法和结果用上海医化所ELISA试剂检出HBeAg阳性个体686人。同时用上海医化所ELISA试剂查抗HBc 1 :10~3),用北京生物制品所RPHA试剂查HBsAg(1:8)。HBeAg阳性者血清抗HBc阳性率95.8%,显著高于HBsAg阳性率91.8%,P<0.02。用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32)P标记HBVDNA探针通过斑点杂交试验测123名肝炎病人的血清,同时按前述方法查HBeAg、HBsAg、抗HBc,用北京解放军302医院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慢性血吸虫病(慢血)、晚期血吸虫瘾(晚血)和一组自然人群的血清HBV五项标志——HBsAg(RPHA)、抗-HBs(FHA)、抗HBc(ELISA)、HBeAg和抗HBe(ELISA)的检测结果,同时作肝功能与免疫功能检查,以讨论血吸虫病与HBV的关系。晚血(231)、慢血(232)和自然人群(557)的HBV感染率(任何一项指标阳性)分别为54.55%、15.52%和8.08%。晚血明显高于慢血、自然人群(P<0.001),后两者亦有明显差异(P<0.001)。五项指标中,  相似文献   

18.
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与性别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标志物、HBVDNA水平和性别之间的关系.选择495例HBsAg阳性的血清标本和502例HBV DNA高于1×108copy/ml以上的血清标本,分别通过ELISA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法进行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的检测.三种组合[组合1为HBsAg( )HBeAg( )抗-HBc( ),组合2为HBsAg( )抗-HBe( )抗-HBc( ),组合3为HBsAg( )抗-HBc( )]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95%、18%和53%)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女性在HBAg阴性模式中的比例与在HBeAg阳性模式中的比例差异显著(P<0.05).HBV感染血清标志物、HBV DNA水平和性别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对于组合3的患者要给予足够重视;女性在高HBV DNA水平而且HBeAg阴性组合中的比例非常小,这也许与女性在肝癌患者中所占比例较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HBV M)表现模式,肝功能状态,肝内炎症的关系。方法:对219例排除甲,丙,丁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混合与重叠感染患者中的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病理检查。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HBV M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水平变化。在HBsAg阳性患者中,HBV DNA水平与Scheuer分级无明显相关。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HBeAg和HBV DNA有明显的相关,抗-HBe阳性者病毒未完全停止复制,只是复制水平降低。单抗HBe阳性,单抗HBc阳性,抗HBs阳性和抗HBc阳性未检出HBV DNA,肝内炎症活动程度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HBsAg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叠丙型肝炎患者HBV -DNA水平及临床特征 ,采用PCR -微板核酸杂交 -ELISA法对 2 0 3例HBVM一项 /一项以上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及HCV -RNA基因分型检测 ,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肝功能等临床特征。HBsAg阴性及HBsAg阳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差异 ;但血清ALT及总胆红素水平在HBsAg阳性者较高。Ⅱ / 1b型HCV感染在HBsAg阴性者中的比例高于HBsAg阳性者 (P <0 0 5 )。HBsAg阴性慢性丙肝患者HBV -DNA阳性率及HBV水平均低于HBsAg阳性患者。HBsAg阴性的慢性丙肝患者中 ,抗HBc单独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最高 ,但HBV -D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Ⅱ /1b型HCV感染在HBV -DNA阴性患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 ,与HBV -DNA阳性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因此 ,临床上对于那些肝功能损害严重 ,同时有抗HBc阳性或Ⅱ / 1b型HCV感染 ,尤其是HCV -RNA阴性而肝功能仍有持续损害的患者要及时行HBV -DNA检测 ,以除外HBV活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