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途径灌注化疗时5-Fu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浓度和药动学特点,并与外周静脉注射化疗相比较,探讨区域性门静脉灌注化疗的优势。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经门静脉插管区域灌注及经外周静脉注射5-Fu,剂量均为2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组给药后5、10、20、30、45、60、90、120、180 min不同时间点血浆和肝脏组织中5-Fu的浓度,对比两组5-Fu在肝脏和血浆中的药动学数据。对比两组的穿透比率、穿透指数及治疗优势度。结果经外周静脉注射5-Fu时,肝脏组织中的药物峰浓度(Cmax)和药物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79±4.56)μg/g及(342.20±108.20)μg·h/ml;血浆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36.85±5.96)μg/g及(842.00±158.00)μg·h/ml。经门静脉灌注时,肝脏组织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28.21±4.46)μg/g及(733.60±180.30)μg·h/ml;血浆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21.02±4.06)μg/g及(529.80±111.50)μg·h/ml。门静脉灌注化疗与外周静脉注射相比的治疗优势度为3.37。结论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门静脉灌注5-Fu化疗可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时-量作用强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可作为肝癌化疗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在研究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血供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Shi GF  Wang SJ  Wang Q  Xu Q  Li RX  Du Y  Wang YN  Li YK  Yang L  Zhang JJ 《癌症》2006,25(7):849-854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注射瘤细胞前的大鼠作为空白自身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arterial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veinperfusion,PVP)、肝灌注指数(hepaticperfusionindex,HPI)、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0.5~6.6mm。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HAP[(97.67±31.42)ml·min-1·(100ml)-1],明显高于对照组[(43.35±17.39)ml·min-1·(100ml)-1]和空白组[(40.77±18.91)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47.84,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PVP[(295.49±61.85)ml·min-1·(100ml)-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71.25)ml·min-1·(100ml)-1]和空白组[(362.73±78.56)ml·min-1·(100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0,P<0.0001),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异(F=1.39,P=0.255)。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早期诊断肝脏转移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对提高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质量的临床价值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对比剂:A组按照1.5 ml/kg体重计算;B组按照1.0 ml/kg体重计算,另注0.9%氯化钠溶液0.5 ml/kg体重(注射完对比剂后按照相同速率注入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结果 A组和B组重建门静脉赋分为优或良的百分比分别为53.3%和5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 低剂量的对比剂(1.0 ml/kg)加0.9%氯化钠溶液冲洗与较大剂最对比剂(1.5ml/kg)可获得同等质量的重建图像.可作为手术前后评价肝脏门静脉血管情况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癌患者AFP不升高的约有10-15%。AFP在500ng左右时,与肝硬变、肝炎鉴别困难,此时应做CT或血管造影检查。肝癌治疗用栓塞术有二目的,一是手术前栓塞,二是单纯栓塞合并药物治疗。肝血管造影插管采用Seldinger法。(1)腹腔动脉造影-导管放入腹腔动脉,也可放人肝总动脉、肝右或肝左动脉进行超选择造影。造影剂用76%泛影葡胺8-10ml/秒,总量30-60ml。(2)门脉造影一在脾脏吸收后随静脉血进入门脉系统。(3)上肠系膜动脉(SMA)门脉造影法一经SMA注人前列腺素20单位(lAmP)加生理盐水10ml,(一次注入用5-10秒),注药后50-60秒准备摄片,经导管注入76%泛影葡胺,10-12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与肝脏储备功能对照研究,确定准确的正常肝脏CT灌注值。方法选择无任何肝脏疾病的志愿者20例,采用Philips16排螺旋CT机,选择肝门层面为中心,包括肝门静脉、腹主动脉和脾脏在内进行CT灌注扫描,通过设备附带软件分别计算肝脏的灌注值;利用吲哚氰绿实验进行肝脏储备功能检测。结果20例平均肝脏CT灌注值肝动脉灌注量(HAP)=0.18±0.08 ml/min.ml,门静脉灌注量(HPP)=0.98±0.33 ml/min.ml,总肝灌注量(TLP)=1.1±0.12 ml/min.ml,肝动脉灌注指数(HAI)=19.2%,门静脉灌注指数(PVI)=80.8%;平均15 min吲哚氰绿潴留率(ICGR15)=1.8%。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作为影像学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随着小型肝癌的发现及肝脏手术的进步,肝癌患者进行切除手术的逐步增加。但是,必须采用非手术疗法的病人仍然很多,特别是手术后复发的病例,非手术疗法更为重要。肝癌的非手术疗法分为(1)全身化疗;(2)放射治疗和温热疗法;(3)包括动脉栓塞术在内的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疗法;(4)门静脉内注入抗癌药及栓塞的疗法等多种。本文将以碘化油(LP)及明胶海绵(GS)与抗癌药一起进行的肝动脉栓塞术(TAE)为中心加以叙述。一、化疗药物动脉注入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3D成像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了57例门静脉3D成像,6例正常,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42例肝癌门静脉癌栓,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所有病例来源于肝脏常规双期扫描。对比剂按1.5-2ml/kg,对比剂注射流率2.5-3ml/s,门脉期延迟时间60-70s。对肝癌形成的42例门静脉癌栓进行轴位和3D成像观察,并行两组对照。结果 根据癌栓不同部位分为门脉左支(13例)、右支(20例)、主干(9例)3种类型。3D成像与轴位之间对显示门静脉癌栓没有差异性(P>0.05),但3D对显示主干栓塞形成的侧支循环优于轴位。结论 门静脉癌栓多排螺旋CT3D成像可较好地多方位显示癌栓部位及癌栓类型,CT3D成像和轴位结合可更好地对门静脉癌栓作出判断,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Shi GF  Wang Q  Li ZG  Wang SJ  DU Y  Wang YN 《癌症》2007,26(11):1257-1262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 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 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 ml-1、(1.62±0.97)ml·100 g-1、(9.47±2.78)s、(3.97±3.44)ml·min-1·100 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 ml·min-1·100 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 ml-1、(16.56±11.15)ml·100 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 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I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注射重组p53腺病毒(Adv-p53)对肝转移肿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门静脉注射2×105个MCA-205肿瘤细胞建立小鼠肝转移肿瘤模型,同时将脾脏移植到皮下,作为反复多次向门静脉注射的途径。经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Adv-p53,注射等体积的平衡盐水或相同剂量的对照腺病毒Adv-CMV作为对照,第21天检查肝脏重量和肝脏转移结节数。结果经门静脉注射1×108 pfu Adv-p53组的肝脏重量为(1.20±0.34)g,明显低于门静脉注射同剂量Adv-CMV组(P<0.05);肝脏转移结节数目为(9.0±9.9)个,明显少于Adv-CMV组(P<0.05)。Adv-p53抑制肝转移肿瘤形成的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在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第5天,肝转移肿瘤已经形成,门静脉注射1×108 pfu Adv-p53组的肝脏重量为(1.22±0.09)g,明显低于Adv-CMV组(P<0.05),肝脏转移结节数目(5.5±3.5)明显少于Adv-CMV组(113.2±5.8,P<0.05)。反复多次门静脉注射Adv- p53,可以加强这一抗肿瘤效果。结论通过门静脉系统应用Adv-p53是治疗肝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多排螺旋CT肝脏扫描对比剂浓度对肝实质及血管增强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52例肝癌并慢性肝病患者,根据使用对比剂碘浓度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300 mg/ml;B组 370 mg/ml;注射剂量为100 ml,速度3.0 ml/s.分别测量2组病例肝实质及主动脉、门静脉的平均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肝实质CT值在门脉期及延迟期B组显著高于A组(P<0.001),动脉期扫描主动脉增强值B组显著高于A组(P<0.001),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门静脉增强值B组均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 在肝癌并慢性肝病患者多排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中,高浓度的碘对比剂在肝实质、主动脉及门静脉中均可较低浓度者产生较高的增强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 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cm内植入 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 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cm内、肝门静脉主干 2~5cm、肝门静脉主干5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 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 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 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cm内分别外扩4.3、4.4、6.1mm,距离门脉5cm外分别外扩3.5、7.3、9.7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cm内病灶。结论 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肝脏离断+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剩余肝组织中c-me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其在术后剩余肝快速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96只应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化数字完全随机分为肝脏离断+门静脉分支结扎术组、单纯门静脉分支结扎术组和假手术组。检测术后24 h、72 h、7 d和10 d时各组大鼠剩余肝组织中c-me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肝脏离断+门静脉分支结扎术组术后剩余肝组织中c-met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加,并于7(10.09±1.41)d达到峰值,明显高于单纯门静脉分支结扎术组的(3.49±0.94)(P0.05)。结论肝脏离断+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大鼠剩余肝组织中原癌基因c-met表达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肝动脉、肝门静脉灌注区域化疗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探讨区域性灌注化疗时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在大鼠肝癌和肝脏组织及血浆中的分布,为临床肝脏肿瘤化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4只荷瘤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经外周静脉(尾静脉)、肝动脉、肝门静脉或结扎肝动脉后经肝门静脉灌注5-FU,剂量为2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肝癌、肝脏组织及血浆中5-FU的含量,并计算药物在血浆、肝脏和肝癌组织间的穿透比率。结果: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脏和肝癌组织中最高,分别为(22.1±9.5)μg/g和(16.4±7.2)μg/g;其次为肝动脉组;肝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癌组织中的浓度较低,为(8.9±3.7)μg/g;外周静脉组5-FU浓度在肝脏和肝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均为最低,肝癌组织中的浓度仅为(4.3±2.2)μg/g。在血浆中的5-FU浓度正好相反,外周静脉组浓度最高(26.8±12.5)μg/m L,肝动脉组(16.4±9.7)μg/m L、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15.9±10.1)μg/m L和肝门静脉组(14.9±8.5)μg/m L等3组浓度相近,均明显低于外周静脉组(P<0.05)。5-FU的肝癌/血浆穿透比率依次为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组(103.47%),肝动脉组(92.94%),肝门静脉组(59.58%)和外周静脉组(16.08%)。结论: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灌注化疗可显著提高肝癌和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其中经结扎肝动脉的肝门静脉灌注和经肝动脉灌注是肝癌区域性化疗2种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对提高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质量的临床价值及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对比剂:A组按照1.5ml/b体重计算;B组按照1.0ml/kg体重计算,另注0.9%氯化钠溶液0.5ml/kg体重(注射完对比剂后按照相同速率注入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结果A组和B组重建门静脉赋分为优或良的百分比分别为53.3%和5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结论低剂量的对比剂(1.0ml/kg)加0.9%氯化钠溶液冲洗与较大剂量对比剂(1.5ml/kg)可获得同等质量的重建图像。可作为手术前后评价肝脏门静脉血管情况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加速剩余肝脏(future liver remnaut volume,FLR)再生的大鼠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96只,应用计算机产生随机化数字进行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3组,每组32只,即:肝脏离断+门静脉结扎组(LP+PVL组)、门静脉结扎组(PVL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评估术后24 h、72 h、7 d和10 d时各组FLR再生率、FLR重量/总肝重、肝功能变化和肝脏组织学改变。结果术后24 h、72 h、7 d和10 d时,LP+PVL组的FLR再生率分别为(29.97±8.86)%、(76.67±9.58)%、(108.61±2.65)%和(117.21±2.66)%,明显高于PVL组(P0.05),FLR重量/总肝重也显示类似变化。LP+PVL组和PVL组的术后肝功能和剩余肝脏组织学检查均显示有一定损害,且以LP+PVL组明显;但两组均于术后10d恢复正常。结论肝脏离断加门静脉结扎能有效促进剩余肝脏再生,术后10 d FLR再生率可达117%、FLR重量/总肝重可达6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小鼠结肠癌肝转移发生之前,门静脉中的肿瘤可溶性产物IL-10、TGF-β1水平与肝脏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盲肠肿瘤块(CT26细胞)种植法建立原位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为试验组,对照组为假手术组.2周后提取门静脉血及肝脏标本,ELISA方法检测门静脉血IL-10、TGF-β1及肝脏组织IFN-γ、IL-110浓度,比较两组间差异并计算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小鼠肝脏Th1/Th2(IFN-γ/IL-10)比值较对照组降低,且与门静脉IL-10和TGF-β1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小鼠结肠肿瘤可释放IL-10、TGF-β1入门静脉,导致肝脏Th1/Th2样细胞因子(IFN-γ/IL-10)出现漂移现象,可能会促进肝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大鼠肝部分切除基础上建立入肝门静脉动脉化加门腔分流术的动物模型,研究大鼠术后早期肝脏细胞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 9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3组:肝切除组+门静脉动脉化组、单纯肝切除组及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每组30只.观察术前及术后5 min吲哚靛青绿15 min储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rain,ICGR15)、术后5 min及2 h动脉血酮体比率(arterial blood ketone body ratio,AKBR)及肝组织能荷(energy charge,EC)的变化情况.结果 肝部分切除或单纯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ICGR15明显升高(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大鼠肝脏吲哚靛青绿15 min储留率显著低于肝部分切除大鼠(P<0.01).肝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后,大鼠术后ICGR15明显低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肝部分切除或单纯行门静脉动脉化手术均导致术后大鼠AKBR及EC明显降低(P<0.01),单纯门静脉动脉化组大鼠术后2 h开始出现回升,而肝部分切除大鼠仍持续下降.肝部分切除附加门静脉动脉化组AKBR及EC术后均明显高于单纯肝部分切除组(P<0.01).结论 肝部分切除或门静脉阻断的手术操作均明显降低肝脏细胞能量代谢水平,入肝门静脉动脉化能有效促进肝部分切除术后大鼠残肝细胞能量代谢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动脉栓塞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出血及恶性肿瘤。作者应用本法治疗肝细胞癌取得了满意疗效。一、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的理论依据经选择性插管注入混有抗癌药物的动脉栓塞材料,在阻断肿瘤营养动脉,发生缺血坏死的同时,可以提高肿瘤局部的抗癌药物浓度,延长其停留时间,从而增强化疗效果。肝脏接受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流供应,而肝细  相似文献   

19.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即两期手术根治肝脏肿瘤,一期手术对患侧肝门静脉分支的结扎及左右肝脏实质的离断,使预留肝脏体积在短期内快速增生,以保证二期手术切除病肝后足以代偿肝脏功能.虽然研究表明ALPPS能够提高部分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为残余肝体积不足的肝脏肿瘤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但ALPPS自诞生后就争议不断,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临床经验和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ALPPS手术应用现状及临床价值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20.
我院应用10%水包油型鸦胆子油静脉乳剂进行胸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胸水27例。治疗为先抽出胸水(每次1000ml为限)注入10%鸦胆子油静脉乳20~50ml。每周1~2次。本组用药2~12次,一般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