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L型(Helicobacter pyloriL-form,Hp-L型)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腺癌标本各40例,以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作为对照。应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p-L型的感染情况;应用SP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上述组织的癌基因细胞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的表达,检测Ki-67和p53等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腺化生、胃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的Hp-L型阳性率分别为22.5%、40.0%、65.0%和55.0%,除胃癌组外其他病变组Hp-L型阳性率呈逐渐增高趋势。Hp-L型阳性组的skp2mRNA、Ki-67和p53在胃癌组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p-L型感染可能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上皮化生→胃不典型增生→胃癌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与胃癌的发生相关。其促进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涉及上调skp2、Ki-67和突变p53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世界,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PLGC)的研究就成了胃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病理性概念,包括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目前一致认可的转化模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  相似文献   

4.
黄珏 《医学综述》2012,18(11):1661-166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不同形式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上皮反复的退化和再生,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起了一个引导作用,现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尾型同源盒转录因子2(Cdx2)在肠型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0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1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106例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93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Cdx2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无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7/112)、58.5%(62/106)和56.9%(53/93)。其中Cdx2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和肠型胃癌组织(P〈0.05);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与肠型胃癌组织中,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x2可能为胃黏膜组织肠上皮化生病变的特异性标志物;Cdx2蛋白过表达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增文 《广西医学》2005,27(8):1127-1130
胃癌的发生很少直接从正常胃黏膜上皮产生,在癌变之前多数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即由正常胃黏膜转变成胃癌前病变,部分再发展成胃癌。目前较为认可的人胃癌的发生模式是1988年Correa提出的:“正常胃黏膜一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小肠型肠上皮化生-大肠型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中重度)-胃癌(肠型)”。目前认为,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因此对胃癌前病变进行密切的监测及予以及时有效的处理将是预防胃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中医药治疗近况王一庆兰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及/或不典型增生者称为“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目前西医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p53和met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变化,本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在胃癌(55例,其中弥漫型27例、肠型28例)与癌旁不典型增生(42例)、肠上皮化生(28例)和正常胃粘膜(49例)的表达,同时检测了met基因产物在胃癌(53例,其中弥漫型27例,肠型26例)与癌旁不典型增生(42例)、肠上皮化生(28例)和正常胃粘膜(47例)的表达。结果表明,p5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和正常胃粘膜,阳性率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弥漫型、肠型)无关。抗met基因产物的单克险抗体S_(19)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率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间差别元统计意义(P>0.05)。但这三者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抗met基因产物的多克隆抗体C_(28)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间差别亦无统计意义,且前二者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粘膜。以上结果提示:p53基础因突变在胃癌(肠型)发生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即可出现,是胃癌发生过程中较早期的现象,p5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相关病变的发生、发展及恶性转化有关,而met基因产物的过表达则是肠型胃癌发生过程中很早期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人胃癌细胞POT1 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不同胃黏膜细胞POT1 mRNA的表达,采用TRAP-ELISA半定量分析不同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与癌旁正常黏膜相比,晚期胃癌癌组织POT1 mRNA增高,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与其正常胃黏膜比较其POT1 mRNA表达也明显增高,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及其正常胃黏膜POT1 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晚期胃癌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上皮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上皮,但是胃癌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组织和正常胃黏膜间端粒酶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尽管胃癌细胞和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端粒酶活性高于正常和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细胞,但是POT1 mRNA的表达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和胃癌前病变(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中Fhit蛋白表达的改变,并对其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30例胃癌和癌旁不典型增生、33例肠上皮化生、14例正常对照胃黏膜中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Fhit蛋白表达分别为23.07±10.44、26.39±12.75、37.33±8.94,胃癌、不典型增生Fhit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肠上皮化生(P<0.01),而胃癌和不典型增生之间Fhit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早期与进展期胃癌之间Fhit蛋白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Fhit蛋白表达分别为28.77±10.20、24.81±10.83、15.22±4.46,高、中分化与低分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与低相比P<0.01,中与低相比P<0.05)。结论:Fhit蛋白表达减低可能是部分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Fhit蛋白减低与胃癌的恶性程度相关,检测Fhit蛋白可能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胃复春对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胃复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100例,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再联合胃复春治疗4~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结果: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联合胃复春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显效。  相似文献   

12.
热休克蛋白90α在人胃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兔抗人HSP90α多克隆抗体对66例手术及胃镜活检胃癌及非胃癌粘膜病变石蜡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SP试剂检测HSP90α的表达。结果:HSP90α在胃癌、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8%、36%、50%、75%,HSP90α在胃癌,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中的阳性率明显主于单纯胃炎病变。在胃癌中的表达率高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生化和不典型增生(P<0.01)。结论:HSP90α在人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值明显增高,此现象可能和胃癌的产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国琼 《中外医疗》2010,29(19):94-94
探讨用芳维甲酸乙脂、甲硝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洛赛克五药联合,预防和治愈伴有癌前期病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胃溃疡病人27例的临床疗效;结果27例病人临床症状均消失,胃镜检查见溃疡完全消失或疤痕形成,病理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消失。对胃溃疡合并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癌前期病变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评估预后,为对今后胃溃疡合并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病人采用非手术保守疗法治疗,预防和治疗癌前期病变,并确保有确切疗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秦晓波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X):54-54,62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胃复春在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患者100例,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再联合胃复春治疗4-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结果: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联合胃复春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有显效。  相似文献   

15.
胃贲门癌组织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胃贲门癌分泌粘液的性质,癌旁肠化上皮的类型,早期癌灶及不典型增生灶周围粘膜的性质,讨论贲门癌的组织发生。认为胃贲门癌起源于贲门粘膜腺颈部干细胞,不典型增生是贲门癌的癌前病变。溃疡、息肉在贲门癌发生上的重要性不大;贲门部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也只有当它具有明显的不典型增生性质时,才有癌变的可能;结肠型化生多数具有不典型增生性质,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粘液组化及PCNA表达在胃粘膜肠化、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意义张金玲,张祥盛(齐鲁石化公司中心医院,淄博市255400滨州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关键词粘液组化;胃病变;PCNA;免疫组化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尤其是大肠型化生,可发生异型增生及癌变。增生过程...  相似文献   

17.
胃黏膜活检中慢性炎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是常见的病理改变,其相互关系尚无明确的结论,不少学者认为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1]。作者曾发现正常胃黏膜中Ⅴ型胶原主要分布于黏膜的腺颈部[2],提示其与上皮细胞的增生可能有关。胃炎和胃癌中Ⅴ型胶原的表达尚未见报道。作者从胃黏膜间质Ⅴ型胶原的表达来探讨各病变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材料 选用本校华山医院1999年纤维胃镜检查标本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9至85岁;病理HE切片诊断:慢性炎症10例,慢性炎症伴肠上皮化生10例,慢性炎症伴不典型增生10例,癌…  相似文献   

18.
COX-2蛋白在胃粘膜癌前病变与胃癌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蛋白在胃粘膜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及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具有不同病变胃粘膜的胃癌手术切除标本,根据病理结果分组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肠型胃癌(各51例)和弥漫型胃癌32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中COX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COX2蛋白在上述各组中的表达强度并与正常粘膜对照。结果正常粘膜和弥漫型胃癌COX2蛋白表达均为阴性。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肠型胃癌COX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8.82%(30/51)、64.71%(33/51)、84.31%(43/51),表达强度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在Hp感染的肠型胃癌发展的早期阶段即开始表达,且在肠型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γ-谷氨酰转肽酶(γ-GTP)酶组织化学法检测了30例胃癌、21例胃粘膜不典型增生、17例肠上皮化生组织中γ-GTP活性。20例正常胃粘膜γ-GTP活性均呈阴性,但是30例胃癌组织中γ-GTP阳性率为93%,其中,高分化与中分化腺癌的γ-GTP阳性率达94%,未分化癌的阳性率为80%,视为癌前期病变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γ-GTP阳性率分别达95%和94%。可见,γ-GTP酶组织化学检测对胃癌及胃癌前期病变组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比较敏感的组织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胃粘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32(Cx32)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对21例肠上皮化生、19例不典型增生和32例胃癌标本间隙连接蛋白Cx32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x32阳性率明显下降(P〈0.05),在胃癌组织中,Cx32只表达在粘膜下层和肌层的肿瘤细胞内,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