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上皮屏障与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肠上皮屏障损伤是近年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的新领域.肠上皮屏障是肠黏膜的重要防线之一,若受损则可引起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在IBD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重点侧重于肠上皮细胞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维持和修复肠上皮屏障可望成为治疗IBD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常肠道除具有消化吸收食物及蠕动功能外,还有激素分泌、免疫调节和黏膜屏障功能。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在调节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和维持肠上皮细胞紧密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紧密连接是包含众多蛋白的复合体,可调节细胞旁的通透性,其中跨膜蛋白claudin-1最具代表性。研究报道,在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时,由于紧密连接崩解导致肠黏膜屏障断裂破坏,引起肠上皮细胞旁通透性增加。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黏膜屏障功能失调有关。益生菌对因紧密连接蛋白崩解导致的肠黏膜屏障破坏具有保护作用,此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黏膜屏障对于抵抗肠道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具有重要作用。暴发性肝衰竭(FHF)时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1-4],细菌及其毒性产物穿透肠壁进人体内,引起自发性腹膜炎甚至败血症。FHF时肠黏膜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在FHF时,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  相似文献   

4.
肠黏膜屏障对于抵抗肠道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具有重要作用。暴发性肝衰竭(FHF)时肠黏膜屏障的通透性增加,细菌及其毒性产物穿透肠壁进入体内,引起自发性腹膜炎甚至败血症。FHF时肠黏膜屏障通透性的增加与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破坏有关。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在FHF时,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下降,并且这一改变与TNFα有关,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了TNFα这一作用的受体机制。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类与肠道微生物群紊乱及免疫失调密切关联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唾液中一些口腔微生物菌群可抵御胃酸、胆汁酸和肠液的作用,通过口-肠微生物轴最终异位定植于肠道中,破坏肠上皮屏障、诱导肠道免疫失衡及菌群失调,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具核梭杆菌及牙龈卟啉单胞菌定植肠道后,上调及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诱导促炎细胞因子分泌;具核梭杆菌通过分泌FadA粘附素参与细菌和上皮细胞的结合与入侵,牙龈卟啉单胞菌分泌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肽基腺嘌呤脱氨酶及牙龈蛋白酶等毒力因子蛋白酶分离并降解紧密连接蛋白,增加肠道屏障的通透性,加重肠道炎症反应,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克雷伯杆菌可激活结肠单核吞噬细胞中的炎症小体,诱导肠道炎症反应,促进IBD的发生发展。弯曲杆菌毒力因子Zot,破坏肠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及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IBD严重程度相关的pSma1质粒、分泌型肠毒素B同源物Csep1,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色念珠菌可破坏肠道屏障的通透性,促进肠道细菌的生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促进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IBD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即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对维持人体肠道功能稳态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在IBD中存在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屏障功...  相似文献   

7.
肠表面上皮细胞(IEC)一直被认为是肠腔内容物进入肠道的有效屏障,具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参与营养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的功能.在炎症性肠病(IBD)时,IEC的这些作用出现异常.IEC还参与了肠黏膜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促进IBD的炎性反应进程.在许多IBD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其原发性缺陷位于肠上皮层,并出现肠黏膜通透性缺陷.同样,IBD患者中有近10%/5的一级亲属中也出现相似的肠黏膜通透性缺陷.这些发现提示IBD患者肠上皮功能缺损有遗传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肠屏障主要由肠黏液层、肠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肠上皮基底膜、黏膜下固有层以及相关免疫因子构成,对维持胃肠道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应激事件可引起肠屏障功能受损以及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一系列胃肠道疾病的产生。本文就应激相关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病理变化以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上皮屏障通透性改变/增加所致的肠上皮屏障损伤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正常肠上皮屏障通透性的维持依赖于跨上皮细胞途径和细胞间紧密连接途径这两方面.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基因敲除技术特异性敲除某一特定基因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成为热点.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旨对基因敲除技术在炎症性肠病肠上皮屏障的跨上皮途径和紧密连接途径这两方面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概述,试图对深入开展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霞 《胃肠病学》2011,16(6):379-381
正常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构成,能有效阻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黏膜屏障受营养、感染、损伤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然而其为IBD的病因还是继发性改变目前仍存在争议。保护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对IB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