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干预服务模式的适宜性和有效性,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方法依托MMT门诊的驻点社工,构建广州市MMT社工干预服务模式,收集并比较分析开展和未开展社工干预服务的门诊的受治者,在治疗依从性、毒品偷吸等行为、与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差别情况。结果随着MMT门诊社工服务模式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与没有开展社工服务的门诊相比,有社工服务的门诊的受治者治疗脱失率较低(21.03%VS58.68%,χ^2=98.730,P〈0.001),新人组受治者12个月尿检阳性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χ^2=293.378,P〈0.001),受治者与家庭关系较差的比例较低(2.22%vs7.66%,χ^2=10.186,P〈0.001),自述存在毒品偷吸行为的比例较低(7.96%VS25.74%,χ^2=45.985,P〈0.001)。与开展社工服务前相比,HIV阳性受治者治疗脱失率显著降低(14.57%VS43.02%,χ^2=13.688,P〈O.001)。结论社会工作机构介入MMT干预服务模式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能有效提高MMT的效益,此经验可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广东省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受治者的出勤情况,以及出勤率对脱失的影响。方法在广东省随机抽取13个MMT门诊,利用国家MMT门诊管理系统记录的首次入组受治者的资料进行队列研究。将受治者的出勤率分为低(≤50%)、中(50%~80%)和高(〉80%)3组,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估计3组的中位维持时间,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出勤率高低对脱失的影响。结果 6 232名受治者的出勤率的中位数为68.46%。低、中和高出勤率组的中位维持时间分别为171天[95%可信区间(CI):156.74-185.26天]、275天(95%CI:252.75-297.25天)和428天(95%CI:374.73-481.2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其他变量后,出勤率越高,受治者越不容易脱失[与低出勤率组相比,中、高出勤率组脱失的危险度(HR)分别为0.82(95%CI:0.76~0.88,P〈0.001)、0.67(95%CI:0.62~0.72,P〈0.001)]。结论良好的出勤情况是受治者坚持治疗的预测因素,MMT门诊应采取措施促进受治者连续、稳定的参加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焦虑、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 在福建省5个地市6家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开展问卷调查,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受治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510名MMT受治者,32.2%受治者存在焦虑,44.7%受治者存在抑...  相似文献   

4.
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海洛因成隐者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时间的因素,为预防脱失提供依据。方法对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受治者进行基线调查,后对其随访12个月,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经Cox回归分析,影响保持时间的治疗前因素有:年龄(RR=1.003,P=0.012)、民族(RR=2.747,P=0.000)、既往参加戒毒治疗次数(RR=1.079,P=0.004)、偷吸或多药物滥用(RR=1.055,P=0.014)、周围朋友吸毒(RR=1.075,P=0.002)、每日美沙酮平均剂量(RR=4.811,P=0.000)。结论治疗前和治疗中的因素都会影响受治者在治疗中的保持时间,其中以民族、年龄、美沙酮剂量、多药物滥用对保持时间的影响最为明显。今后应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延长治疗保持时间,降低脱失率,以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目前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多药滥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重庆、广东、江苏三省市6个MMT门诊,选取1 202名符合条件的服药人员进行尿液吗啡、冰毒、摇头丸、苯二氮卓类、丁丙诺啡定性检测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多药滥用情况等信息。结果 1 202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7±6.8)岁,75.7%为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2.5%,56.7%没有工作。平均吸食海洛因年限(15.6±4.8)年。在MMT期间经常偷吸海洛因的人数有156人(占13.0%),最近6个月其他物质滥用人数达到426人(占35.4%)。所在地区、职业、与家人关系、美沙酮平均剂量、其他物质滥用等,对经常偷吸海洛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在地区、职业、有无临时性伴、参加MMT时间、参加MMT之前是否有其他物质滥用、是否经常偷吸海洛因等,对其他物质滥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T门诊服药人员中偷吸海洛因和滥用其他多种药物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强对多药滥用现象的干预,以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阿片类物质依赖者对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认知情况,为针对性地开展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水三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和酒泉市强制戒毒所戒毒者进行美沙酮维持治疗相关调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25名受治者中,已是第2次治疗的15人;戒毒者中,有34人接受过美沙酮维持治疗,其中第2次治疗脱失10人;受治者中有偷吸现象12人、占9.6%,脱失戒毒者有偷吸现象的34人、占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24,P0.05);受治者64人因各种原因想退出治疗;受治者把美沙酮看作是药品的比例高于戒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75,P0.05);戒毒者中不知道美沙酮维持治疗的48人、占36.6%,因不熟悉申请流程而不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34人、占40.9%;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受治者125人,知晓101人、知晓率80.8%,调查戒毒者131人,知晓91人、知晓率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3,P0.05)。结论受治者和戒毒者对美沙酮和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认知水平较低,存在较多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因素,亟需开展或加强综合干预和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省西昌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对海洛因成瘾者性行为的影响情况。方法于2004年5~7月,采用横断面调查,从社区招募海洛因成瘾者,采用问卷调查其社会人口学、近1个月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对其近1个月性行为特征及安全套使用的影响情况。结果在调查的346名海洛因成瘾者中,参加过MMT的占30.4%(105人),参加MMT时间的中位数为49天。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结果均显示,参加MMT的海洛因成瘾者近1个月与固定性伴性行为频率增加(OR 2.61,95%CI 1.43~4.75),与临时性伴性行为频率降低(OR 0.35,95%CI 0.16~0.74),提高与临时性伴的100%安全套使用率(OR 21.0,95%CI 3.25~135.87)。结论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第一批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项目,在减少吸毒人群艾滋病相关高危性行为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脱失的影响因素,为干预工作的开展提供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病例与对照1∶1匹配的研究设计,病例为过去一年在门诊参加过治疗,但研究开始时已退出治疗者,对照为过去一年在门诊参加过治疗且研究开始时仍在治疗者。研究对象共147对,来自江苏省5个MMT门诊。对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一般人口学特征、既往药物滥用特征、治疗相关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会对MMT脱失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47对(294名)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4.8±7.1)岁,男性占74.1%(218/294)。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吸毒朋友交往频繁[比值比(OR)=36.82,95%可信区间(CI):4.72~287.54)、治疗期间偷吸毒品(OR=5.59,95%CI:1.89~16.55)、往返门诊在1个小时及以上(OR=3.22,95%CI:1.08~9.64)会增加MMT脱失风险;50岁及以上年龄组(OR=0.01,95%CI:0.01~0.20)、治疗依从性高(OR=0.21,95%CI:0.05~0.87)能降低脱失的风险。结论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MMT门诊受治者的依从性,降低脱失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美沙酮门诊受治者偷吸状况,探讨减少偷吸的原因,减少门诊脱治和提高门诊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通过对门诊记录以及工作人员、偷吸人员、社区干部的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治疗者偷吸的原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美沙酮门诊尿检1 458人次,阳性617人次,阳性率为42.32%.受治者偷吸现象严重影响其治疗的效果,影响了社会、家庭对治疗工作的支持,导致治疗偷吸的原因比较复杂,存在受治者个人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结论 美沙酮门诊受治者偷吸毒品的现象将在治疗过程中长期存在,需要在多方的综合支持下,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吸毒人员共用针具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美沙酮受治人员进一步综合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项目设计并经预实验修正后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前后高危注射行为、共用针具高危影响因素,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共调查12个县美沙酮门诊1 935名维持治疗人员,HIV抗体阳性731人,阳性检出率为39.3%(731/1 860)。72.50%的受治人员治疗期间曾偷吸海洛因及其他毒品,在偷吸毒品人员中有69.14%的人是注射毒品,在注射毒品人员中有29.69%的人共用针具。共用针具的影响因素中,第一次注射吸毒的年龄越大,与他人共用针具的概率越低(OR值=0.831);注射吸毒的频率低者不易与他人共用针具(OR值=0.254)。结论美沙酮治疗人群中仍然普遍存在偷吸现象和共用针具等高危行为,需在美沙酮门诊加强对注射吸毒年龄较小及频率较多的受治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强化干预活动,以减少共用针具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告知随访管理,对相关服务可及性的影响,为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个县,每县将50例自2008年进入管理并一直随访的〉15岁的HIV/AIDS病人作为管理组,以50例2011年检测发现并至少接受过一次随访的〉15岁HIV/AIDS病人作为对照组。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网路直报数据,对2006-2010年云南省接受相关服务的HIV/AIDS病人的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403人,其中对照组203人,管理组200人。对照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70.0%(142人)、免费安全套42.4%(86人)、民政救助5.4%(11人)、结核病筛查50.7%(103人)、抗病毒治疗12.8%(26人)、美沙酮维持治疗0.5%(1人)。与对照组相比,管理组过去6个月获得AIDS咨询100%(200人)(P〈0.05)、免费安全套69.5%(139人)[比值比(OR)=3.1,95%可信区间(CI):2.0527~4.671,P〈0.05]、民政救助65.0%(130人)(OR=32.416,95%CI:16.529~63.573,P〈0.05)、结核病筛查81.5%(163人)(OR=4.277,95%CI:2.725~6.712,P〈0.05)、抗病毒治疗60.0%(120人)(OR=10.212,95%CI:6.197~16.827,P〈0.05)、美沙酮维持治疗44.0%(88人)(OR=158.714,95%CI:21.814~1154.766,P〈0.05),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6-2010年,云南省获得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配偶HIV抗体检测、抗病毒治疗和转介、母婴阻断转介和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的HIV/AIDS病人均呈逐年大幅上升。结论综合管理工作促进HIV/AIDS病人获得相关服务,符合HIV/AIDS病人需求,对艾滋病防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耐药监测项目中肺结核治疗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黑龙江省结核病患者的治疗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年黑龙江省按WHO/IUATLD《结核病耐药监测指南》发现的肺结核患者的指南耐药监测信息和短程督导化疗后的治疗转归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结(1)1995例菌阳肺结核中,初治1574例(78.9%);复治421例(21.1%)。肺结核病患者的耐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治疗失败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除复治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外,初治病例中影响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为居住地(P<0.05调整OR0.36,95%CI[0.17-0.76])、耐多药(MDR-TB)(P<0.05调整OR4.70,95%CI[1.76-12.51])和痰涂片载量(P<0.05调整OR5.52.95%CI[1.84-16.61]);(3)复治患者中影响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为耐多药(P<0.05调整OR5.58,95%CI[1.44—21.69])以及复治的次数(P<0.05调整OR3.34,95%CI[1.31—8.5])。结论初复治患者间的耐药差异表明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药物;采用基于一线药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耐药肺结核病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耐多药患者,确定一个病例耐药之后应根据其药敏结果尽快调整其治疗方案;同时应关注影响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治疗失败和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卡托普利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使用率及其导致咳嗽的发病率和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来自于2009-2012年黑龙江省红兴隆地区的社区居民共3520人参与调查,其中正在服用卡托普利的居民743人(男/女:284/469),年龄33-89岁。所有的对象均进行问卷调查、完整的体格检查以及面对面和/或电话定期的随访。按照咳嗽与不咳嗽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按照性别、BMI、LVEF等进行亚组分析,测量各组卡托普利诱导咳嗽的发生率。结果卡托普利的使用率为21.1%。通过定期的随访共681例(男性/女性:257/424)入选,咳嗽发生率为42%。BMI、UA、TC、TG咳嗽组明显高于非咳嗽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LVEF<50%组咳嗽发生率(32.2%)明显低于LVEF≥50%组(43.5%)(比值比(OR)0.62,95%的置信区间(95%CI)0.39-0.99,P<0.05)。女性吸烟组(22.7%)明显低于非吸烟组(44.0%)(OR0.37,95%CI0.14-1.03,P<0.05);女性且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Ccr:25-50ml/min/1.73m2)<60岁组咳嗽发生率(9.1%)显著低于≥60岁组(46.6%)(OR0.12,95%CI0.01-0.96,P<0.05);女性服用避孕药组咳嗽发生率(0%)显著低于未服避孕药组(44.1%)(P<0.05)。二分类逐步回归分析LVEF<50%(OR0.51,95%CI0.31-0.84,P=0.008)、男性(OR0.51,95%CI0.26-0.99,P=0.048)是其保护因素,BMI(OR1.05,95%CI1.01-1.10,P=0.030)增加干咳发生的风险。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偏胖的患者、女性及心功能正常者应用卡托普利发生咳嗽的可能性较大,除此之外女性非吸烟、年龄≥60岁、未服用OC是增加其发生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拉米夫定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选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1309例儿童CHB患者。Meta分析显示:拉米夫定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①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48周[OR=2.96,95%CI(1.71,5.12),P<0.001];②HBeAg阴转率:24周[OR=2.96,95%CI(1.71,5.12),P<0.001]。48周[OR=6.64,95%CI(3.47,12.7);Z=5.72,P<0.00001]。52周[OR=2.52,95%CI(1.44,4.42),P<0.01]。96周[OR=10.98,95%CI(3.26,37.05),P<0.001];③ALT复常率:12周[OR=2.84,95%CI(1.61,5.00),P<0.001]。24周[MD=4.56,95%C(I 1.46,14.28),P<0.01]。48周[OR=6.17,95%C(I 3.2,11.92),P<0.00001]。然而,在治疗12周和24周,患者HBV 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OR=56.66,95%CI(0.12,27661),P>0.05]、[OR=120.84,95%CI(0.67,21659.97),P>0.05],而在治疗48周[OR=66.02,95%CI(3.65,1195.7),P<0.01]、52周[OR=4.97,95%CI(2.35,10.51),P<0.0001]和96周[OR=46.92,95%CI(3.27,673.4),P<0.0001]时,HBV DNA阴转率明显提高。随访发现: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不影响正常的身高与体重的增长。结论拉米夫定可有效提高CHB患儿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ALT复常率,治疗48周后HBVDNA阴转率才有明显提高。拉米夫定治疗儿童CHB,无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全康复率增加了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I: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J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 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胶原性结肠炎以慢性水样腹泻和结肠黏膜上皮下胶原带增厚为特征,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目的:系统评价口服布地奈德治疗胶原性结肠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1995~2008.1)、MEDLINE/PubMed(1978~2009.12)、Ovid(1978~2009.12)、EMBASE(1978~2009.1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09.12)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09.12),纳入所有口服布地奈德治疗胶原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RCT,包括179例患者,3项研究评价了诱导缓解治疗,2项评价了维持治疗。在诱导缓解方面,布地奈德的临床和组织学缓解率均优于安慰剂(OR=15.04,95% CI:5.47~41.33,P0.000 01;OR=34.02,95% CI:5.90~196.20,P0.0001)。在维持治疗方面,布地奈德的临床复发率和组织学缓解维持率亦优于安慰剂(OR=0.11.95% CI:0.04~0.31,P0.0001;0R=5.88,95% CI:1.90~18.17,P=-0.002)。布地奈德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结论:口服布地奈德能有效诱导并维持胶原性结肠炎的临床和组织学缓解,耐受性良好。由于本荟萃分析纳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故应谨慎对待上述结论,并设计、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及高分辨率B超扫描术,纳入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92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无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颈动脉B超检查颈动脉狭窄率〈40%)的患者120例,分别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早期以及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异同(P〈0.1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颈动脉斑块形成的二元Logistic模型里,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OR值:1.101,95%CI:1.046~1.159,P〈0.001)、高TC(OR值:2.236,95%CI:0.821~6.089,P=0.115)、高血压(OR值:2.623,95%CI:0.989~6.957,P=0.053)、吸烟,(OR值:7.975,95%CI:2.274~27.9651,P=0.001)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二元Logistic模型,男性(OR值:2.064,95%CI:1.137~3.748,P=0.017)、高脂蛋白(a)(OR值:2.818.95%CI:1.499~5.298,P=0.001)、低HDL-C(OR值:2.451,95%CI:1.234~4.868,P=0.010)、糖尿病(DR值:2.414,95%CI:1.232~4.731,P=0.010)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结论 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糖尿病、脂蛋白(a)在进展期动脉粥样硬化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确诊为UC并经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82例,根据治疗效果评价,分为黏膜愈合组(A组:DAI,0—1分;Geboes,0~1级)、黏膜未愈合组(B组:DAI,0~1分;Geboes,2~5级)。随访2年,内容包括患者的基线资料及0、12、24个月(或)复发时组织学参数、血清学指标(白蛋白、ESR、CRP、ANCA、IL-18、IL-6、IL-15),及再入院、结肠手术、结肠癌发生情况等,评估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A、B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女性)、既往复发、pANCA、基底部浆细胞增多是U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B组再入院率[分别为27.5%和44.1%,P=0.018,OR=2.24,95%CI(1.11—3.98)]、结肠切除术发生率[分别为0%和17.6%,P=0.035,OR=5.43,95%CI(2.14—7.64)],组间差异明显,而癌变率[分别为0%和2.7%,P=0.643,OR=3.43,95%CI(0.14—7.6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C治疗后黏膜愈合程度与其预后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OVID、EMBase、Cochrane library、卒中临床试验注册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均为2010年11月。收集尼莫地平被预防性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有8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499例患者接受了不同指标的试验观察。与安慰剂组比较,尼莫地平组(所有病例)的完伞康复率增加丁64%[P=0.0002,OR=1.64,95%CI:1.26~2.13;需要治疗的患者数(NNT)=-1.048],完全康复或中等残疾率增加了79%(P=0.0007,OR=1.79,95%CI:1.28~2.51;NNT=-5.889),死亡、严重残疾或植物状态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3,OR=0.62,95%C1:0.48—0.80;NNT=1.529);脑血管痉挛(CVS病例)的病死率降低了74%(P=0.008,OR:0.26,95%CI:0.09~0.71;NNT=2.298%。症状性CVS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I:0.42~0.69;NNT=1.952);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所有病例)发生率降低了38%(P〈0.0001,OR=0.62,95%CI:0.50~0.78;NNT=1.078);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46%(P〈0.00001,OR=0.54,95%C1:0.42~0.69;NNT=1.079);经CT证实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8%(P=0.001,OR=0.58,95%C1:0.42~0.81;NNT=3.314);CVS病例脑梗死的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35%(P=0.003,OR=0.35,95%CI:0.17~0.69;NNT=3.688),脑梗死(所有病例)发生率为安慰剂组的52%(P〈0.00001,OR=0.52,95%CI:0.41~0.66;NNT=1.196);尼莫地平组与安慰剂组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再出血:P=0.15,OR=0.75,95%CI:0.50~1.11;不良反应:P=0.59,OR=1.13,95%CI:0.71~1.81)。结论与安慰剂比较,尼莫地平可显著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的临床转归,可降低症状性CVS、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梗死的发生率,而再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安慰剂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依维莫司药物洗脱支架(everolimus-eluting stent,EES)与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SES)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NKI全文数据库,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公开发表的有关EES和SES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符合要求的RCTs进行资料提取及采用RevMe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RCTs,Meta分析显示:EES组与SES组之间病死率(OR=0.98,95%CI:0.85~1.12,P=0.75)、心源性病死率(OR=1.05,95%CI:0.88~1.25,P=0.57)、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OR=0.92,95%CI:0.65~1.31,P=0.6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95,95%CI:0.77~1.18,P=0.66)、支架内血栓发生率(OR=0.80,95%CI:0.49~1.32,P=0.39)、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OR=0.89,95%CI:0.26~3.04,P=0.85)均无统计学差异,但EES组心肌梗死发生率低于SES组(OR=0.66,95%CI:0.53~0.80,P<0.001)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冠心病支架介入治疗中,EES能更显著降低支架术后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但在病死率,心源性病死率,TLR、MACE、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方面,与SES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