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射频处理髌腱腱病的疗效。方法:21例接受关节镜下射频治疗的顽固性髌腱腱病患者,术前均表现为膝前痛,主要集中在髌骨下缘,根据Blazina的分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表现为Ⅲ级。记录患者术前术后VAS及Tegner活动评分,回顾性分析关节镜下射频治疗髌腱腱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5.4个月,患者VAS得到显著改善(术前6.6±1.8,术后1.5±1.7,P<0.05),Tegner活动评分显著提升(术前4.4±2.9,术后7.9±1.6,P<0.001)。结论:关节镜下射频治疗顽固性髌腱腱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前痛症状,极大地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与非止点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跟腱腱病患者采用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将病人分成跟腱止点腱病组(A组)和非止点腱病组(B组)进行疗效比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12个月时采用VISA-A跟腱腱病评分表进行评分,并在治疗后12个月时采用6点Likert评分进行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1)VISA-A评分:A组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4个月及治疗后12个月分别为54.96±8.26、70.63±7.40、78.63±6.58、82.38±6.61,B组则分别为51.18±6.72、61.27±8.08、66.36±8.11、68.82±9.35。A、B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随访时VISA-A评分与其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A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的VISA-A评分差值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点Likert评分:A组中6例患者极度满意,14例患者非常满意,3例患者部分满意,1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达到95.8%。B组中4例患者非常满意,5例患者部分满意,2例患者部分不满意,满意率为81.8%。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和非止点腱病能够改善症状,患者满意程度高;体外冲击波治疗跟腱止点腱病的疗效优于跟腱非止点腱病。  相似文献   

3.
跟腱腱病是跟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其具体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个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基因因素是重要的内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发现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素-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胶原蛋白基因COL5A1等基因与跟腱腱病有关。明确跟腱腱病与易感基因的具体机制有利于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腱病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外伤及剧烈运动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病变处的静止或运动中持续性疼痛,受累区域压痛或伴有局部肿胀,功能障碍。目前,腱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改变运动方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类固醇局部注射、理疗和体外冲击波治疗等保守及手术疗法。由于肌腱组织缺乏血管,细胞构成少,损伤后其再生、修复能力较弱[1],所以绝大多数保守治疗疗效短暂,长期疗效欠佳,而手术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髌腱腱病患者中髌股关节的排列状态。材料和方法:36名运动员60膝参加本研究,其中髌腱腱病组21例共30膝,正常对照组15例共30膝。受试者以双侧(无症状成人)或患侧(髌腱腱病患者)膝接受MRI检查,在屈膝0°位非负重及负重15%体重状态下分别进行扫描。选取髌骨中部切面图像,测量滑车沟角、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以及髌骨外侧偏移量。结果:两组均在负重后髌股适合角减小、髌骨倾斜角减小、髌骨外侧偏移量增大(P<0.05)。髌腱腱病组在非负重状态下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负重后髌骨外侧偏移量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髌骨外侧偏移量负重前后之差也较正常对照组小(P<0.05)。结论:髌腱腱病患者存在髌股排列异常,负重后髌骨外侧偏移量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6.
曹前来  徐龙江 《武警医学》1999,10(10):585-585
1 病例介绍例1,男,34岁,因左膝跪倒在玻璃碎片上,剧痛伴伸膝功能障碍05h。查体:左膝髌腱中段斜形伤口,髌骨上移。X线片示:髌骨上移,未见骨折。诊断:左髌腱开放性断裂。腰麻下清创,上下延长伤口呈“S”字形。术中见髌腱中段完全断裂,断端整齐。在髌骨中上部前后径中点,用直径18mm钻头钻穿1个骨洞,双股18号钢丝穿过。于胫骨结节骨牵引部位,钻1个骨洞,拧入1枚螺丝钉,两端露出骨皮质03~04cm。用粗丝线行髌腱Bunnell法缝合,另取阔筋膜条通过髌骨下部骨洞与髌腱止点加强缝合。注意髌腱血供来自后方脂肪垫,因此清创和缝合勿影响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静态进展型矫形器对Ⅱ区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Ⅱ区单一手指屈肌腱断裂术后肌腱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静态进展型矫形器进行矫正,对照组患者单纯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进行矫正,对比两组患者伤指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及其优良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AROM、PROM均逐渐升高(观察组:F=213.700、203.000,P均=0.000;对照组:F=127.800、49.500,P均=0.000),且治疗第2、4周观察组患者AROM、PRO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2周:t=6.013、6.305,P均=0.000;第4周:t=5.030、7.819,P均=0.000);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AROM、PROM优良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Z=-3.810、-2.108,P=0.000、0.03...  相似文献   

8.
背景:跟腱止点性腱病是临床常见的跟腱损伤。目前临床上无论在损伤机制与病理,还是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康复方面均尚无统一观点。因此,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足踝工作委员会组织在足踝及肌腱疾病领域内有代表性的专家共同编写了跟腱止点性腱病的专家共识。方法:34位运动医学及足踝外科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本共识的编写。共识形成方式参照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进行。首先由34名专家分别组成10个小组,对跟腱止点性腱病的十个相关临床问题进行文献检索、归纳,并对所检索文献进行等级评定,之后形成草案。在之后召开的专家共识会议上对10个问题分别进行陈述,对其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讨论以及无记名投票。投票同意超过50%则共识得以通过。专家共识的推荐强度按投票同意的百分比进行区分:51%~74%,意见一致;75%~99%,强一致;100%,完全赞同。结果:在所有10条跟腱止点性腱病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条目中,8条达到了强一致(75%~99%),2条达到了完全赞同(100%)。结论:本专家共识聚焦于跟腱止点性腱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和临床诊疗方案,有助于临床医生开展相关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患者治疗过程中主观无痛、微痛、极痛的感觉,选择超声波治疗的强度和剂量,对比三种治疗的效果,从而有效地选择超声波治疗时的适宜强度。方法:选取24名患有髌腱末端病的二级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极痛组、微痛组、无痛组),8人/组,进行超声波治疗,10 min/次/天,10天/疗程;强度以各组规定的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S)范围来选择;主要选取超声诊断、按压髌腱VAS评分、单脚跳跃测试、单腿下蹲测试4项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在炎症愈合程度方面,极痛组的疗效最为显著,达到87.5%,微痛组次之,无痛组效果不明显,极痛组与另两组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在促进疼痛缓解方面,微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显著,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2.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均与无痛组有显著差异(P<0.05),无痛组效果不佳;在改善功能能力方面,微痛组的效果极为显著,两项测试提高率均位居首位,且与另两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无痛组和极痛组的效果基本相同。结论:超声波治疗过程中,微痛组和极痛组的疗效较好,无痛组的疗效不明显;在进行超声波治疗损伤时,建议治疗师采用能引起患者主观感觉轻微疼痛的强度和剂量。  相似文献   

10.
对抗加压包扎防治烧伤瘢痕挛缩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兰 《人民军医》1999,42(2):77-77
我院对严重烧伤35例采用对抗加压包扎方法,以预防和治疗瘢痕挛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12~56岁,平均28岁。其中深度22例,度13例;上肢15例,下肢20例。1.2 治疗方法1.2.1 急性期 从烧伤至创面上皮化为急性期。此期应用创面加压包扎,并应用夹板或支具使关节处于功能位。包扎的压力用弹力绷带控制,经测试压力保持在3.3~4kPa。对游离植皮的创面,待植皮成活后(一般为术后10~14d)立即行加压包扎,每天24h不间断。此期各关节每天24h应用支具保持在功能位,以加快创面的愈合。1.2.2 慢性期 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注射加针刀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方法对100例确诊为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随机分为注射组38例、针刀组32例和组合组30例,分别进行单用注射、单用针刀和两者组合治疗。结果随访2周~6个月,组合组近期治愈率为96.67%,优于注射组的76.32%,针刀组的65.63%(χ2=9.26,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治愈病例中组合组复发率低于注射组、针刀组(χ2=12.66,P<0.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注射加针刀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疗效可靠,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防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的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 1995— 2 0 0 3年间 5 5 9例手烧伤患者早期处理及 10 8例后期瘢痕挛缩畸形整形治疗情况。结果  5 5 9例 10 87只手烧伤早期积极处理创面 ,对深Ⅱ度 ,Ⅲ度创面早期手术 ,手部瘢痕畸形较轻 ,手功能恢复良好。而手部烧伤创面感染、手术时间晚或薄皮片移植 ,后期瘢痕畸形严重 ,手功能丧失多。 10 8例 15 5只手烧伤后期瘢痕挛缩畸形采用局部改形术、瘢痕松解植皮、皮瓣转移、关节融合等方法 ,手部畸形矫正满意 ,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手部深度烧伤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的预防瘢痕增生 ,远期手功能恢复良好。对手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畸形整形应及早进行。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应用超声仪观察切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肌腱的再生情况。方法 :39例用自体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 ,术后平均 13个月行双侧半腱肌腱股薄肌腱超声检查 ,了解肌腱再生情况并对比其长度和截面积的变化。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 39例患者中有肌腱再生 2 6例 ,再生率为 72 %。再生肌腱长度和截面积与对侧肌腱相比无明显差异。 2 6例患者半腱肌腱股薄肌肌腹有萎缩。结论 :切取半腱肌腱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后肌腱能够再生。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简易进展型腕手矫形器在手部屈肌腱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隆化县医院收治的86 例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43 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早期康复锻炼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传统腕手矫形器,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早期康复锻炼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简易进展型腕手矫形器, 分别于术后4、8、12 周评估两组患者腕手关节主动活动度(包含腕掌屈主动活动度、腕背屈主动活动度、屈掌指主动活动度) 及手功能Carroll 评分。结果 术后4、8、12 周, 随着治疗时间的不断延长, 两组患者腕掌屈主动活动度、腕背屈主动活动度、屈掌指主动活动度均明显增大, 手功能Carroll 评分均明显升高(研究组: F =14.760、27.290、11.350、34.990, 对照组: F = 9.898、34.800、8.280、32.980, P 均< 0.001), 但术后8、12周研究组患者腕掌屈主动活动度、腕背屈主动活动度、屈掌指主动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8 周: t = 2.191、2.231、2.089, P=0.031、0.028、0.040; 12 周: t =2.383、2.564、2.985, P =0.019、0.012、0.004)、手功能Carrol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 2.241、2.015, P= 0.028、0.047)。结论 与传统腕手矫形器相比, 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在常规早期康复锻炼及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阶段性简易进展型腕手矫形器, 更能有效促进腕手功能康复, 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儿童臀肌挛缩症的髋关节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症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 ,并说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  10 2例臀肌挛缩症患儿 ,术前均摄骨盆平片 ,并由专人测量其髋臼指数、CE角、颈干角及臼头指数。结果 臀肌挛缩症的颈干角、CE角增大 ,臼头指数减小 ,髋臼指数在正常范围。结论 臀肌挛缩症引起儿童髋关节外翻及半脱位 ,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经尿道视频电气化术治疗膀胱前列腺疾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经尿道视频电气化术治疗膀胱前列腺疾病的疗效。方法应用经尿道视频电气化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56例;膀胱颈挛缩8例;膀胱肿瘤22例(其中12例合并前列腺增生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VP)80min,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气化术(TVBt)32min,TUVP+TVBt86min,膀胱颈挛缩26min。术后留置尿管3~5d,90%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残余尿消失,22例膀胱肿瘤随访24个月复发4例。结论经尿道视频电气化术治疗膀胱前列腺疾病是一种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屈、伸肌群等速肌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机械性踝关节不稳(mechanical ankle instability,MAI)患者踝屈、伸肌群的等速肌力。方法: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双侧踝关节分别接受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比较患侧和健侧踝关节屈、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功和屈伸力矩比的差异。结果:60°/s时,两侧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及总功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303,P=0.548,P=0.452),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和屈伸力矩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417,P=0.275,P=0.870),但屈肌群总功有显著性差异(P=0.043)。120°/s时,两侧伸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及总功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6,P=0.069,P=0.233),但屈肌群相对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功和屈伸力矩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0,P=0.043,P=0.017,P=0.036)。结论:机械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群快速运动时肌力下降,这可能与其踝关节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后,移植物改建塑形过程中束间结构的转归过程.方法:以20只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取自体双侧半腱肌腱单骨道四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于术后第3、6、12、26、52周按时间段处死动物,从大体及组织学两方面观察移植物束间结构转归过程.结果:第3周时移植物组织内部呈坏死状态,周边细胞开始长入,束间界限清楚;第6周时大量滑膜开始覆盖移植物,表面间隙被滑膜填充、融合,有分束存在;第12周时各束改建塑形进一步进行,程度不同步,被滑膜填充的间隙已基本融合,距离较远的仍呈分束状态;第26周~第52周各束改建塑形基本完成,有些束间结构完全融合,有些虽然融合但有结缔组织相隔,有些束仍呈分离状态.结论:四股半腱肌腱作为前交叉韧带的移植物,与单股肌腱一样需经历坏死、再血管化、韧带化的改建塑形过程.不同的是,各束改建塑形的过程不十分平行,束间可发生融合或部分融合,有些塑形改建的束之间仍有结缔组织相隔,不同束也可发生不融合而呈分束状态,可能更多的与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防治烧伤瘢痕的较好途径.方法:对刚愈合的深度烧伤创面或已形成的瘢痕外用美宝疤痕平软膏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果:用湿润烧伤膏按湿性医疗技术治疗的中、小面积深度烧伤配合防瘢措施,瘢痕均较轻微,已形成的瘢痕症状大多数明显改善.结论:美宝疤痕平软膏外加弹力绷带包扎防治瘢痕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