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的发生率及相互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焦虑、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MoCA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卒中患者的MoCA评分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呈显著负相关,HAMA评分与HAMD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心理和情感障碍的护理干预,提高其认知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韩淑艳  刘艳  宋梅英  苏军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798-2798,2823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合并抑郁的肢体瘫痪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相同药物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用肌力分级法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的肌力和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HAMD评分(21.35±2.8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57±2.56)分(P〈0.05);上肢和下肢肌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在减轻抑郁的同时也使肢体功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状况。方法采用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试中文版,对50例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进行测试,并按1:1配对原则,分别与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情感障碍患者在数字符号[(11.8±4.06)分vs(14.88±2.79)分]、填图[(9.78±2.69)分vs(12.84±2.43)分]、木块图[(9.64±3.24)分vs(12.72±1.99)分]、图片排列[(10.44±3.08)分vs(12.38±2.26)分]4个因子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2)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情感障碍患者语言能力总分[(72.54±16.70)分vs(60.10±18.26)分]显著升高(P<0.01)操作能力总分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以操作能力损害为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状况.方法采用龚氏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测试中文版,对50例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进行测试,并按1:1配对原则,分别与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情感障碍患者在数字符号[(11.8±4.06)分 vs (14.88±2.79)分]、填图[(9.78±2.69)分 vs (12.84±2.43)分]、木块图[(9.64±3.24)分 vs (12.72±1.99)分]、图片排列[(10.44±3.08)分 vs (12.38±2.26)分]4个因子分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1);(2)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情感障碍患者语言能力总分[(72.54±16.70)分 vs (60.10±18.26)分]显著升高(P <0.01)操作能力总分无显著变化(P >0.05).结论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以操作能力损害为著.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强化心理治疗的康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化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情感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对照组43例,干预组给予为期9个月的强化心理治疗,对照组则给予3次心理教育,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随访1年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HAMD评分、CS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干预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化心理治疗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措施能显著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疗效也更持久和稳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7.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艳芳  乾栋梁  王力群  雒扬 《医学综述》2013,19(6):1049-1051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脑卒中后抑郁、焦虑或焦虑抑郁共病,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增加脑卒中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关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一种理论认为与心理社会因素(如残疾和社会支持)有关,而其他理论则强调与生物学机制,如生物胺、神经递质的紊乱和免疫炎性因子的释放有关。分析脑卒中的病变位置是为了试图建立病变部位和情感障碍之间的某种关系,但观察结果仍存在争议。该文就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灶部位、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和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个体再度体验创伤,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干预,如暴露治疗、焦虑管理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研究发现这些技术可以一定程度地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减少疾病、阻止迁延。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基本状况,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的策略。方法随机抽查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6个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现场观察和问卷调查。结果该医院的医护人员的洗手执行率为42.5%。结论该医院医护人员洗手执行率较低,医院必须提供较好的洗手硬件设施和开展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从而增强医护人员的洗手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障碍对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对收治894例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有焦虑抑郁状态,即进行心理开导,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治疗.结果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比例高,从而影响患者恢复,早期进行心理康复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77-80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A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精神科就诊的BAD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丙戊酸钠片治疗,起始剂量400 mg/d,逐渐加量增至800~1600 mg/d。对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再加正念认知干预,两组均干预12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正念认知干预BAD患者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情感障碍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外科围术期患者情感障碍的主要因素并讨论其对策。方法应用自评心理健康量表对综合性医院322例外科围术期病人的情感反应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情感障碍的相关因素有缺乏疾病的认知(82.29%)、自理能力下降(72.67%)、医院环境的影响(69.87%)、疼痛和经济因素(68.32%)、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62.73%)。结论对于外科围术期患者,家庭应与患者增加沟通,医院应给予患者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老年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发病年龄的老年期情感障碍临床各方面的差异。研究背景以初发年龄60岁为界,将老年期情感障碍分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情感障碍,这两种情形在临床是否各有特征,目前研究尚少。研究方法 1.13例按发病年龄,以60岁为界分两组,从临床各角度总结其发生率,取γ~Z检验两组间的差异是否存在。研究结果老年组单相抑郁和性格内向者均显著高于老年前期组(P<0.01),老年组躯体症状和治疗副反应率也均高于老年前期组(P<0.05),单相抑郁病期老年组为36.2±27.69周,老年前期组为17.21±5.47周,发病缓起及自杀倾向者老年组较老年前期组多见。结论老年期情感障碍症状多不典型;60岁以前发病与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期情感障碍在临床许多方面有差异,提示老年期情感障碍有异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认知康复对脑卒中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认知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认知康复训练。60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功能成套测定(LOTCA)评价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运动功能评定(FIM)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结果认知康复组在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运动功能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认知康复对脑卒中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8):88-91
目的 观察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TLC)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80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在入组后均接受12 周的药物治疗。研究组采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活动。观察12 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两组的BMI指数、空腹血糖、TC、TG、HDL-C、LDL-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周后,研究组的BMI、空腹血糖、TG 分别为(21.47±0.67)kg/m2、(4.87±0.36)mmol/L、(4.67±0.25)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84±1.68)kg/m2、(6.23±0.28)mmol/L、(6.09±0.5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C、HDL-C 和LDL-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糖脂代谢,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住院康复期脑梗死患者108例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分为常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常规对照组执行神经内科脑梗死临床路径护理,心理干预组进行3次三维心理访谈并根据患者不同心理障碍类型作针对性心理干预。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和2周后行3次改良巴氏指数(BI)检测和瑞文智能(RW)测验。结果:常规对照组和心理干预组治疗1周和2周后,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和P<0.01)。常规对照组治疗1周后除精神病性障碍和心境障碍(P>0.05)外,其余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治疗2周后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1)。心理干预组治疗1周和2周后各型患者的BI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RW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W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康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促进或加速康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智力康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4-67
目的探讨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BAD)躁狂发作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2月该院精神科就诊的BAD躁狂发作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丙戊酸钠片治疗,开始先400 mg/d,逐渐加量增至(800~1600)mg/d。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常规干预措施,干预组再加以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两组均干预12周。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结果干预12周后,两组WAIS-RC量表各项评分及WMS量表各项评分较干预前均不同程度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干预组上升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且干预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11,P0.05)。结论心理及认知联合干预用于BAD躁狂发作患者的效果较肯定,能明显改善其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与MAO基因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胺氧化酶A和单胺氧化酶B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情感性障碍间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将66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以伴或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区分为两组,伴精神病性症状为16例(男性7例、女性9例);不伴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并采用Amp—FLP技术作了MAOA(CA)n、MAOB(GT)n和MAOB(TG)n三种微卫星DNA的多态性分析。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性障碍在MAOA(CA)n基因座上的124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MAOB(GT)n基因座上的172bp、178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182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MAOB(TG)n基因座上的199bp等位基因频率减少而205bp等位基因频率增高,这种减少和增高经Z检验确认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经Woolf法分析后得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呈显著性正关联(RR=3,P〈0.05)。结论:MAOB(TG)n基因座上的205bp等位基因与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正关联,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情感障碍患者应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皮质醇(Cor)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老年情感障碍患者(患者组)和45例正常老年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其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和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皮质醇(Cor)水平。患者组应用SSRIs类药物治疗6周,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结果①治疗前,患者组血清MIF、IL-1β、IL-6、Cor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P<0.05),且血清MIF、IL-1β、IL-6、Cor水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总分、匹茨堡睡眠指数(PQSI)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其中血清MIF、IL-6水平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总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②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测评成绩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③患者组睡眠障碍分与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分(r=-0.251,P<0.01)、语言分(r=-0.326,P<0.01)、延迟记忆分(r=-0.296,P<0.01)呈负相关,焦虑/躯体化分与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分(r=-0.204,P<0.01)、语言分(r=-0.398,P<0.01)、抽象分(r=-0.307,P<0.01)、延迟记忆分(r=-0.236,P<0.05)呈负相关。结论老年期情感障碍患者炎性因子及Cor浓度的升高与抑郁、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而焦虑症状与MIF、IL-6浓度的升高密切相关。SSRIs类抗抑郁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应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评定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Loewenstein occupational therapy cognitive assessment,LOTCA)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评定及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30例,选取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人30例(如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