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62年合成的第一代萘啶酸药物以来。现已相继合成了各类含氟的喹诺酮类衍生物、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第四代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按其化学结构、抗菌作用和体内代谢过程等几方面的特点去划分的。由于结构中的氟原子使该类药物对细胞、组织穿透力增强,有些新品种的口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增高,药物吸收后在体内组织、体液中广泛分布。以及半衰期延长,只需用药一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临床上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针对不良反应情况提出应对对策。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药物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2例,对42例患者抗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不良反应情况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在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关节软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患者在服用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时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需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实际,实行汇总、分析,并加以阐述。结果 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若能根据此确定给药方案,注意配伍禁忌,既可提高疗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5.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术辉  李柱 《湖南医学》1997,14(6):369-370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应用 第一代喹诺酮类药物(20世纪60年代初)萘啶酸在体内血药浓度低.对于许多全身感染治疗无效。而第二代(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末)西诺沙星、吡吸热哌酸的抗菌活性虽然比萘啶酸高,但临床疗效并没有明显改善,现临床上已少用。新一代的喹诺酮类药物已完成Ⅱ、Ⅲ期临床试验的有6种.进行过Ⅰ期临床试验的有9种,其余30余种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喹诺酮类抗菌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方法:将临床上遇到的病例,结合文献资料,作为药学讲座。结果:按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表现,总结了8个方面,如消化系、神经系、泌尿系、过敏、心血管系、血液系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少,症状轻,停药后多可消失。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禁止滥用。药名极不统一,建议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规范统一药名,以利医疗工作。  相似文献   

8.
9.
10.
喹诺酮类(quinolone,QNS)抗菌药目前已成为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感染化疗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病原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特别是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作用尤强,体外杀菌作用比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与氨基甙类抗生素相似。自80年代后期以来,仅氟喹诺酮类已有几十个品种经过临床验证。其中诺氟沙星(NFLX)、培氟沙星(PFLX)、氧氟沙星(OFLX)、依诺沙星(ENX)、环丙沙星(CPLX)、洛美沙星(LMLX)、托舒沙星(TFLX)、氟罗沙星(FLX)、芦氟沙星(RFLX)、斯帕沙星(SP…  相似文献   

11.
随着喹诺酮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和细菌对其耐用性(耐药菌株的产生)呈逐年的上升趋势。国内细菌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已经或超过70%,各类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报告呈上升态势。为了能更安全有效地使用本类药物,就其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进行探讨,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梁朋 《医学综述》2001,7(3):176-177
喹诺酮类药物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抗菌药 ,该类药物按照骨架结构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吡啶并吡啶酮酸 ,嘧啶并吡啶酮酸 ,缯啉酸类和喹啉酸四大类。 80年代以来 ,以喹啉酸为母核骨架的氟喹诺酮类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其主要优点有 :口服吸收好 ,不必做过敏试验 ,应用方便 ,抗菌谱较广 ,组织浓度高 ,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药源丰富 ,由于引进品种增多及快速国产化 ,目前在国内临床应用已很普遍 ,但是随着其应用的日益广泛 ,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渐增多 ,某些副作用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纵观国内近 1 0年来有关喹诺酮类的临床报…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抗菌药是一类似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为基本结构的化学合成类抗菌药物[1],由于氟原子的引入,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显示了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细胞渗透力强及不良反应少,很少产生耐药性,价廉等优点,故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认可[2],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从1964年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上市以来,临床常用已有十多种,还有几十种新品种正在研究开发之中,以抗菌作用划分已从第一代产品发展到了第三代产品[2]。现仅从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 应…  相似文献   

14.
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是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自1962年首次人工合成喹诺酮类(quinolones QNS)药物奈啶酸以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目前FQNS类药物已批准进入临床应用,或验证者已有50个,并且一批新的FQNS类药物正在研制中。由于FQNS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体内分布广、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及价格便宜等特点,已成为10余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化学合成抗菌药。目前FQNS类在国内临床迅速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感染,对敏感菌所致感染的治愈率的提高,危重感染病死率的降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杰 《中原医刊》1992,19(1):39-41
新喹诺酮(氟喹诺酮)如氟哌酸、氟嗪酸、甲氟碾酸、环丙氟派酸和氟啶酸等。是一类新型强效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抗菌机制与吡哌酸相似。药理作用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特点:其抗菌作用强,抗菌活性比吡哌酸强10—100倍,抗菌谱也扩大,主要对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抗菌谱较广,对布什杆菌、军团菌、砂眼衣原体  相似文献   

16.
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万衡 《广西医学》2002,24(6):829-833
自 196 2年美国sterling winthrop研究所Lesher等发现第一个喹诺酮类抗菌药萘啶酸 (nalidixicAcid)以来 ,喹诺酮类 (quinolones)抗菌药发展迅猛 ,引人注目。其中氟喹诺酮 (fluoroquinolone)已逐渐成为该类药物的主流 ,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活性强、药代动力学优良、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临床应用广泛。本文简单回顾其发展过程 ,对近年来的研究发展状况作一综述。1 分类概况〔1~ 3〕1.1 从化学结构看 ,喹诺酮类药物大体分为萘啶酸类 (萘啶酸 )、吡啶并嘧啶酸类 (吡哌酸 )、…  相似文献   

17.
1 抗菌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喹诺酮类是DNA回旋酶制剂。DNA是以高度螺旋卷紧的形式存在于菌体内。如果不卷紧 ,则其长度远远超出细胞壁 ,无法容纳于细胞内 ,因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复制。而DNA回旋酶的作用就是使DNA保持高度的紧缩状态。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DNA回旋酶 ,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使细菌不再分裂 ,从而达到快速杀菌的效果。由于这一作用原理不同于其他抗生素 ,因而与其他抗生素无明显的交叉抗药性。本类药物对人类细胞的DNA无影响。第三代喹诺酮类 ,在分子结构中引入氟 ,不仅可增加对绿脓杆菌的抗…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