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7例,26例接受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EN+PN)治疗,21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生化指标恢复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无一例因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使用而使血尿淀粉酶升高。鼻空肠管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比全肠外营养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生化指标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EN+PN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手段,合适的肠内营养能有效降低SAP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治疗费用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788-2788,2842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程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2008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46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分为实验组13例、对照组43例。实验组于入院后即经胃管注入生大黄、石蜡油及番泻叶,并对肠功能恢复者经鼻空肠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3例患者死亡1例,占7.69%,无症状加重及血、尿淀粉酶反复,平均住院费用(13105±321)元、住院天数(15.1±3.2)天,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王忠琼  王烜  邓明明  刘芳  钟晓琳 《四川医学》2012,(11):1904-1906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20例SPA患者入院后第5~10d进行安置鼻空肠管后开始接受肠内营养,定期测定电解质、肝肾功能、观察和记录体重等。结果 20例SAP患者无1例死亡,所有患者对早期肠内营养耐受良好,无胰腺炎复发,营养状况得到了改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血常规等均恢复正常,无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发生。再次复查CT,20例患者胰腺形态基本恢复正常,胸腹腔均无渗液,无胰腺脓肿及假性囊肿的形成。结论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能减少SAP患者的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以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肠外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营养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营养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营养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采用经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水平,而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经鼻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应用中的新观点、优势及护理方法。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后48h~72h胃肠道功能启动后即给予留置鼻空肠营养管开始肠内营养。结果:11例患者经鼻肠内营养支持,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营养状况恢复较快。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使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4例行非手术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做好置管前、中、后3个阶段的各项护理。结果14例患者中9例在置管3d营养管自行到达空肠,4例在胃镜或x线透视下置管达空肠,然后开始肠内营养,通过逐渐增加肠内营养量。到第4天给予全量。3例在肠内营养早期发生腹泻,经减慢输注速度及输注量好转。2例发生营养管不完全阻塞及时处理后通畅。结论置管前、中、后3个阶段的护理是急性重症胰腺炎使用螺旋型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胃镜鼻空肠置管分阶段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住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入院后1周行胃镜下鼻空肠营养管置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此后第1d经腹部透视辅助行至十二指肠Treitz韧带后20 cm,滴注肠内营养液,随后逐渐增加剂量,持续使用1~2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费用、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例数均较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过程中经胃镜鼻空肠置管分阶段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方便快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患者螺旋型鼻肠营养管放置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解决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非永久性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问题。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1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留置。结果 空肠置管成功率69.2%,6例营养管24h内到达空肠,3例48h内到达空肠。余4例胃镜辅助下空肠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为21~52d,平均(34.6±5.2)d。置管、导管留置、经导管实施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无不适及并发症发生。结论 螺旋型鼻肠营养管是解决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非永久性肠内营养支持途径的一种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方式在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耐受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3月开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病历资料后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方式干预;观察组接受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方式干预,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耐受性、安全性,以及患者免疫功能指标、营养状态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发生喂养不耐受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0 1,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81 8,P<0.05);两组患者启动肠内营养至腹胀腹痛完全消失时间、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1 9、0.180 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增加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9 8、19.084 4、15.420 2,P<0.05)。结论:进一步提升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疗效的营养方式之一则为...  相似文献   

10.
李杰  陈杰 《九江医学》2000,15(3):130-131
目的:探讨及评价区域性动脉灌注(RAI)汉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过程中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SAP行RAI治疗中,对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共62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对其营养状况、脏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等作对比分析。结果: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与TPM使患者营养状况改善情况相同,但患者消化道、肝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经鼻空肠置管早期肠内营养无创伤、痛苦小、安全有效,对于改善机体免疫力、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 对5例进行肠内营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肠内营养液置管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结果 2例患者发生腹泻,经调整输注速度及肠内营养液浓度后,能继续接受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2例患者出现咽部炎症;1例患者发生管道堵塞.5例患者在进行肠内营养2周后表现血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APACHEⅡ评分<8分,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结论 通过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能够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预后,降低住院费用,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2.
吴丹  李勇 《九江医学》2010,(1):110-111,116
目的:观察经鼻空肠管早期免疫肠内营养(EN)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SAP患者分别经鼻空肠管早期实施加入谷氨酰胺(Gln)的免疫肠内营养治疗SAP15例(治疗组,EEN1组),经鼻空肠管早期实施标准肠内营养治疗SAP15例(对照组,EEN2组),其治疗结果作对比,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并发症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经鼻空肠管早期实施免疫肠内营养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二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合理应用EN,尤其是早期肠内给予谷氨酰胺的免疫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临床预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比较,了解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其优势.方法 对经鼻空肠管EN30例(治疗组)与肠外营养(PN)治疗SAP患者36例(对照组)在症状、体征、白细胞、血红蛋白、生化指标恢复的时间、体重、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经鼻空肠管EN治疗SAP在症状体征、体重、生化指标恢复时间、费用均较PN明显减少.结论 在无绝对禁忌症的情况下,尽早给予EN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缩短住院时间等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两种鼻空肠置管方法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经胃镜置鼻空肠营养管和经鼻置液囊空肠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12 h空肠到达率、24 h空肠到达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等。结果两组置管成功率、24h空肠到达率、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12h空肠到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经胃镜置鼻空肠螺旋管和经鼻置液囊空肠管两种方法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通道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肠内营养(EN)19例和肠外营养20例经综合治疗加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监测其腹痛、相关并发症及临床生化指标变化,判断临床效果。结果:19例ASP患者经综合治疗后无死亡,对于缩短病程、降低费用、改善机体营养方面有较好临床效果。结论:早期经鼻空肠营养对ASP治疗安全有效,相比全胃肠外营养(TPN)在并发症及降低费用方面都优于TPN,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肠内营养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治疗组22例(对照组)和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肠内营养治疗组23例(试验组),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第6天、第12天的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费用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第12天两组患者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留置鼻空肠三腔喂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配合精心的护理,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防御能力,降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病程,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7.
李飞 《中外医疗》2013,(29):51-51,53
目的 探讨采用鼻空肠内营养管置入治疗24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方法 选取该院普外科共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24例,住院后患者先给予静脉营养,待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后,将带金属导丝的空肠营养管在X射线引导下置人到屈氏韧带下面40 cm,随后抽出金属丝,然后通过营养管滴入营养液.若患者不能适应,可以在空肠营养管下同时采用静脉高营养,待患者适应后再采用空肠营养管供应营养.结果 2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除了1例患者患者并发感染外,其他患者都没有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有2例患者为胰腺假性囊肿.结论 空肠内营养管置入可以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早期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前蛋白和血清白蛋白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接受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桂英  白薇  张旭 《黑龙江医学》2013,37(6):490-491
目的讨论鄂尔多斯地区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行空肠营养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我院2010-10~2012-10共收治SAP患者42例,其中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治疗SAP的16例,全肠外营养(TPN)治疗SAP的26例。结果 26例胰腺炎患者行经鼻空肠营养管营养治疗全部成功,无1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结论早期的空肠内营养有利于重症胰腺炎病情恢复,有效地置入鼻空肠营养管及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近5年我科收治的24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后血清前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及淀粉酶水平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感染率、病死率、ICU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行肠内营养后,血清前蛋白、淋巴细胞总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感染率、平均住ICU时间明显降低.结论 EN能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感染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