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长春地区四种主要腹泻病毒病原构成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住院患儿腹泻样本共460例,轮状病毒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法,腺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鉴定.结果 46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占35.22%( 162/460);杯状病毒占20.43%( 94/460),星状病毒占9.78%(45/460),腺病毒占3.70%(17/460),混合感染达7.17%(33/460),发病患儿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对162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结果示G1P[8]为主要流行株,杯状病毒以GⅡ-4亚型为主要流行株,星状病毒为Ⅰ型,腺病毒为Ad41.结论 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病原,其次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15年我国17省市5岁以下腹泻患儿星状病毒的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2015年我国17省市4 672份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腹泻粪便样本和相应病例临床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星状病毒感染的分布特征.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反应进行星状病毒检测,对其中部分星状阳性PCR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星状病毒检出的阳性率约为3.40%(159/4 672).星状病毒感染阳性的患儿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占85.53%(136/159);季节高峰在1月;流行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及北部地区.选取52份星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测序,获得32株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31株为经典HAstV-1型星状病毒,同时检测到1株HAstV-5型星状病毒.结论 星状病毒是我国17省市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经典的HAstV-1型是我国星状病毒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3.
星状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状病毒 (Astrovirus)首次于 1975年由Appleton和Higgins用电镜检测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时发现 ,由于电镜下病毒颗粒呈星形 ,因此被Madeley和Cosgrove命名为星状病毒。对志愿者和自然感染者的研究均证实星状病毒与腹泻密切相关。世界各地均已有星状病毒感染的报道 ,既可散发也可以引起暴发流行 ,亦可引起医源性感染。与轮状病毒相似 ,星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 2岁以内尤其是 1岁以内的婴幼儿。住院腹泻患儿中星状病毒检出率为 2 .5 %~ 9.0 % ,目前认为星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第二位病因 ,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方法 2011年10月-2015年9月在东城区第二妇幼保健院收集1 754例5岁以下腹泻患儿便标本,用RT-PCR和PCR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结果 标本腹泻病毒总检出率为36.0%(632/1 754);轮状病毒检出率12.4%;诺如病毒检出率10.1%;札如病毒检出率5.4%;肠道腺病毒检出率9.4%;星状病毒检出率3.5%.腹泻病毒检出高峰为每年10月-次年2月.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以24~60月龄患儿检出率较高,其余几种病毒以6~24月龄检出率较高;男女性别检出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0.276,P>0.05).结论 婴幼儿腹泻病人中5种病毒均有检出,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体,肠道腺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兰州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情况,了解四种主要腹泻病毒在儿童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采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儿科5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90份及儿童保健中心健康婴幼儿正常粪便标本114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分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杯状病毒和星状病毒,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结果290份腹泻标本中四种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39.31%,杯状病毒11.38%,腺病毒10.69%,星状病毒4.83%;对114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G、P分型,G3型及P[8]型为优势株;114份正常标本轮状病毒检出率为0,杯状病毒检出7例,星状病毒检出1例,腺病毒检出5例。结论病毒性病原在兰州地区婴幼儿腹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系统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腹泻患儿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天津市儿童医院1 466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5种肠道相关病原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艰难梭菌毒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检测。结果所检1 466份标本中, 627份标本肠道病原体核酸检测为阳性, 阳性率为42.8%。其中, 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 为26.3%, 其次依次为轮状病毒(15.3%)、艰难梭菌毒素(4.6%)、腺病毒(4.1%)和星状病毒(1.84%), 感染存在明显季节性。不同性别之间患儿5种病原体阳性检出率相似, 不同年龄之间只有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阳性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共110例, 以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最为常见, 共37例。结论天津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谱复杂多样, 主要病原体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4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哨点医院门诊腹泻患儿粪便686份,采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抗原,用RIDASCREEN ELISA试剂盒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并对以上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86份标本中,4种病毒的阳性率:轮状病毒为34.0%、诺如病毒为20.7%、腺病毒为6.0%、星状病毒为1.2%,其中有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5.1%.以轮状病毒混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85.7%。4种病毒阳性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年龄有关,均以2岁以下患儿为主,分别占阳性总数的93.1%、92.3%、87.8%和100%。轮状病毒有明显的季节特征,10~12月份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等常年均有发病,无特殊的时间分布。混合感染的患儿腹泻症状较重(P〈0.05)。结论4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同时混合感染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近两年北京市西城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病毒性腹泻预防与控制措施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4月~ 2012年3月随机选择北京市西城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共收集196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利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轮状病毒,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结果 标本总阳性率39.3% (77/196);38例检出轮状病毒,阳性率19.4%;33例检出人杯状病毒,阳性率16.8%;8例检出人星状病毒,阳性率4.1%;9例检出肠道腺病毒,阳性率4.6%.分别占总阳性检出的49.4%、42.7%、11.7%和10.4%(其中包括混合感染11例,占总阳性检出的14.3%).患者主要为2岁以下儿童,男女罹患率没有统计学差异(x2=0.42,P> 0.05).结论 病毒性腹泻病人中4种病毒均有检出,其中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是主要的致病病原体.病毒性腹泻发病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2-5月份次之、6-9月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地区腹泻患儿轮状病毒(Rotavirus RV)和腺病毒(Adenovirus AdV)感染的状况.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和门诊≤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315例,应用胶体金法进行RV、AdV抗原检测.结果 315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病毒抗原检测阳性92例,总阳性率29.21%(92/315),其中RV阳性率25.40%(80/315),AdV阳性2.86%(9/315),RV和AdV同时阳性仅3例,阳性率0.95%(3/315).6~12月龄婴幼儿是RV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在乌鲁木齐地区RV感染的高峰季节是秋季.AdV感染以2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主,感染全年散发,并无明显季节性.RV、AdV感染性别及民族间均无差异.结论 RV感染是导致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AdV感染在婴幼儿腹泻中的致病原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成都地区5岁以下急性腹泻病患儿进行病毒学监测,了解引起腹泻常见病毒的流行特征,为指导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消化科2006年3月至2015年6月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并送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毒RNA提取与检测,并记录患儿临床资料.采用ELISA、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抗原进行检测与分型;采用RT-PCR方法对杯状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进行检测与分型.结果 共收集1-59月龄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份共2 331份(男1 446份,女885份),阳性检出率58.0%,以7-12月龄为好发年龄.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28.3%,11 -12月份为流行季节.杯状病毒阳性检出率23.3%,9月份为流行季节,诺如病毒GII为主要感染株,未发现暴发流行.星状病毒阳性检出率1.5%,主要于1-3月份检出.腺病毒阳性检出率5.1%,主要于5-8月份检出,2011年有过小流行.2007年以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较前明显下降,而同时杯状病毒检出率逐年升高,2010-2015年杯状病毒成为引起5岁以下患儿腹泻的主要病毒之一.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患儿为急性病程(91.2%),以轻度脱水为主,其次为中度脱水,无重度脱水.可伴消化道外表现,轮状病毒的消化道外表现较杯状病毒多见,但在随访中均恢复正常.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病常见原因,成都地区以轮状病毒、杯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河北省卢龙地区2008 -2009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中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09年8月325例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和流行病学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利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并对部分诺如病毒阳性株进行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11.3% (37/325),仅次于轮状病毒的检出率(48.6%),高于腺病毒(6.5%)和星状病毒(4.3%),主要感染2岁以下儿童,季节高峰在11月,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诺如病毒流行优势株为GⅡ-4/2006b变异株,并发现一株未见报道的新型GⅡ-4变异株.结论 诺如病毒是引起2008 -2009年卢龙地区的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GⅡ-4/2006b变异株仍是流行优势株,要进一步监测新型GⅡ-4变异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四种主要腹泻病毒病原构成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长春市儿童医院5岁以下住院患儿腹泻样本共460例,轮状病毒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杯状病毒、星状病毒采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腺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进行鉴定。结果46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占35.22%(162/460);杯状病毒占20.43%(94/460),星状病毒占9.78%(45/460),腺病毒占3.70%(17/460),混合感染达7.17%(33/460),发病患儿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对162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P分型,结果示G1P[8]为主要流行株,杯状病毒以GII-4亚型为主要流行株,星状病毒为I型,腺病毒为Ad41。结论长春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中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病原,其次为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和腺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太原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儿童四种主要腹泻病毒的流行情况.方法 收集山西儿童医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11月5岁以下全部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ELISA试剂盒来检测轮状病毒;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腺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星状病毒和杯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进行分型.结果 346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占40.8%、杯状病毒占7.5%、星状病毒占6.4%、腺病毒占3.2%.对141份轮状病毒阳性标本进行G1P分型,G1型是最优势株,P型优势株为P[8].四种病毒主要是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RV有明显的季节的特征,9-11月份(48.92%)为发病高峰.结论 轮状病毒为最主要的病毒病原,G1P[8]型为主要流行株,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岁以下为发病高危人群,混合感染多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江门地区成人腹泻者星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型别特点。方法收集江门地区病毒性腹泻流行期散发成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经胶体金法、RT-PCR法分别检测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后,运用实时荧光PCR进行星状病毒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RT—nested PCR测序,鉴定型别。结果56份成人病毒性腹泻粪便标本中.荧光PCR法测出3份星状病毒株(5.4%),经RT—PCR测序1份,序列分析鉴定为HAtsV-4型。结论江门成人散发病毒性腹泻者存在星状病毒感染,型别为HAstV-4,未发现多致泻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儿童感染的星状病毒ORF2基因特点和基因类型.方法参考GenBank上的星状病毒1型ORF2基因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出目标片段,克隆于T载体上,测定序列,用phylip3.65软件、NJ法构建进化树.结果星状病毒ORF2基因为2316bp,编码771个氨基酸,ClustalW同源性比较发现,Hastv-gz克隆与4型星状病毒氨基酸同源性为最高(93%),与其它基因型的同源性为61%~70%.结论广州地区儿童腹泻感染的星状病毒Hastv-gz克隆ORF2基因序列为2316bp,Hastv-gz克隆与4型星状病毒同源性为93%,以phylip3.65软件、NJ法构建ORF2基因进化树中,Hastv-gz与4型星状病毒密切相关,确认Hastv-gz是4型星状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9年我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感染的流行特点,为AstV腹泻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各监测哨点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样本及临床信息。采用RT-PCR检测AstV,描述AstV感染的流行特征。结果:采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共4 918份,检...  相似文献   

17.
一种检测腹泻相关病毒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检测腹泻粪便标本中病毒病原的方法.方法 选取本实验室检测的杯状病毒、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博卡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道病毒阳性标本各一份,通过非序列依赖性单-PCR扩增(Sequence-independent 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on,SISPA)构建基因文库,从中筛查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六份标本中都可以得到相对应的病毒核酸序列.结论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可以检测到粪便标本中引起腹泻的相关病毒,为进一步研究检测目前尚未发现的病毒病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Van der bij(1988 J Med viol 25:79)报导的HCMV抗原血症试验是一项直接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的新方法,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在90%以上。 作者用改良的抗原血症试验对临床上诊断为HCMV肝炎患儿进行了检测,并同时与血清学检测、尿病毒分离和原位杂交作比较。取69例患儿微量静脉血(40μl),其中30例患儿同时采取微量手指血(40~60μl)收集白细胞制片,均用HCMV早期抗原单克隆抗体以间接酶免疫组化法检测抗原血症来诊断活动性HCMV感染。结果显示血清IgM、尿病毒分离和抗原血症阳性率分别为81.2%、40.7%和66.7%。三者结果经比较分析表明:抗原血症在诊断活动性HCMV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态疗法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疗效,以及该疗法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RV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在应用蒙脱石散的同时给予金双歧(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采用胶体金法检测RV抗原,采用流式细胞计量技术和ELISA检测免疫功能。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7%(P0.05);与对照组比,实验组的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呕吐症状消失时间均较短(P0.05);实验组治疗1、2周后的RV病毒抗原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实验组RV病毒抗原全部转阴,对照组仍有12.0%的阳性率(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外周血CD3~+、CD4~+和CD4~+/CD8~+比值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 A)、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并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微生态疗法治疗婴幼儿RV腹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并能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 以培养的轮状病毒等其他肠道病原体和245例具有胃肠道感染症状患者的粪便为检测标本,分别用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和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二合一彩色微球法检测试纸条检测.结果 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的灵敏度显著高于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二合一彩色微球法检测试纸条;对常见的轮状病毒(Wa株)、肠道腺病毒(40型)、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埃可病毒(30型)和肠道病毒(EV71)无交差反应.结论 诺如病毒GⅠ和GⅡ抗原的荧光纳米颗粒快速联检试纸条灵敏度显著高于彩色微球法快速检测试纸条,特异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