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临床研究的种种限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已成为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建立最接近人类脑缺血的理想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多数学者倾向于选用大鼠复制脑缺血模型,主要由于:①大鼠脑血管解剖特点比较接近人类;②有关大鼠生理、生化、形态及药理等方面的实验资料比较丰富,有利于进行研究和比较;③价格低廉,可进行较大量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在脑血管疾病中占85%,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复制脑缺血的实验动物模型研究ICV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选择合理的神经保护疗法,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1].使用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神经保护、治疗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方面,动物实验发挥了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老鼠、兔、猫、狗、猴等.但最常用的是啮齿类动物,因其有以下优点:①价格低廉,来源充足;②近亲繁殖,品种纯化;③制作模型简单,存活率高;④与人类循环系统、血管分布、生理状况等条件相当接近;⑤从生态和伦理道德方面考虑,易被外界认同;⑥符合1999年佛罗里达STAIR会议有关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的建议[2].脑缺血分为全脑缺血和局灶性脑缺血.本文仅就全脑缺血性卒中的啮齿类动物模型、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各自的优缺点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其四高(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CVD)的发病率更有上升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加大对ICVD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预防及治疗的研究,尤为重要.亚低温脑保护作用的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被认为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脑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卢杰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302-1304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vasculardisease,ICVD)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梗塞、高血压脑病及脑动脉硬化等,统称为“脑血管病”,其中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利用高压氧(hyperbaicoxygen,HBO)治疗ICVD得到迅速发展。已有许多文献作了报到,但对HBO治疗ICVD的多靶点作用机制及利弊尚存在不少争议,HBO的治疗方法也缺乏统一的标准。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选择和应用较为可靠的脑血管病动物模型对其预防和治疗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常见的各种动物全脑缺血和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和特点作了详细分类及介绍,特别详述了改良Himori法(暂时性阻断两侧颈总动脉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及该模型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对现有动物模型应用特点的评价,为选择合适的脑缺血及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的残疾、加强缺血后的脑保护以及脑血管病的康复医疗已??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了解脑缺血后病变部位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方面的变化,以便为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这需要利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现将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治疗成本等五大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约占80%。深入研究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反应、治疗反应机制及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动物缺血性卒中模型可分为全脑性与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两大类,其中对局灶性缺血模型的研究较多且更为深入。鉴于模型的多样性,研究者也可根据研究内容及实际需要自行选择所需的动物脑缺血制作模型。现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制作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动物的选择、各种模型的优缺点以及最常用的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性卒中模型注意事项进行简要阐述,为后续的脑缺血模型的制作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临床工作中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大多在大脑中动脉,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成功、血管再通后会带来一系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问题,这已经成为目前医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因而能够建立模拟人类脑血管病的动物模型,将为研究人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和寻求保护脑组织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复制气虚血瘀证型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探索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方法选用老年Wistar大鼠,采用饥饿、疲劳、寒湿、惊恐、高脂饮食等多因素复合方法复制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结果通过对一般体征和微观指标的观测,发现模型大鼠基本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特点和现代医学脑缺血病理变化规律.[HTH〗结论多因素复合作用可成功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本动物模型有可能成为将来中医药防治脑缺血科研工作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脑动脉系统疾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见.脑梗死占全部脑血管病的59.2%~85%[1].因此用动物制作最接近人类脑缺血的模型来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并对之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常用动物制作脑缺血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选择构建合适的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对探究脑缺血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研制新型有效的治疗药物至关重要.本文对常见的全脑缺血、局灶性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脑血管病(CVD)的发病率也在升高,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脑病等)也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高压氧(HBO)在ICVD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HBO对ICVD的作用机理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今社会的老龄化,人类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超过20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50万,生存的脑卒中患者目前多达700万。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以上[1],而大脑中脉闭塞(MCAO)占血管闭塞的43%[2],因此制备一种较理想的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是研究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及前提条件。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有许多种,建立一种具有良好重复性并能最大程度模拟人类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动物模型一直是实验性脑血管病研究关注的重点。1986年,日本学者Koizu-m i[3]发明了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1995年,我国也出现了相关的报道[4]。此后国内外学者对它不断改进,对模型原理,栓线制备,动物选择和操作过程等各个环节和实验处理因素的认识都得到发展和改进。本研究就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1动物选择1.1鼠种和种系制作脑缺血模型选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蒙古沙土鼠、猫、狗、猪、羊以及灵长类动物猕猴等,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大鼠,使用率超过90%。选用大鼠作为脑缺血模型具有以下优点:种系内纯性好,同系大鼠间遗传差异小,保证了试验对象的一致性;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关系.方法 155例ICVD患者(ICVD组),其中脑梗死(CI)96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59例,分别采用酶速率法、酶法检测其血清GG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与6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CVD组GGT、TC、TG 、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CI组上述指标均高于TIA组(P<0.01).结论 GGT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8例ICVD患者血清IL-8和IL-6含量.结果 ICVD组发病初血清IL-8、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CVD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IL-8、IL-6浓度明显高于发病1周后(P<0.01);而且大面积脑梗塞者较小面积脑梗塞者高(P<0.01).结论脑缺血损伤引起IL-8、IL-6的表达,而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则与脑缺血的缺血面积大小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模拟临床疾病,研制较为可靠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因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常用啥齿动物全脑和局部脑缺血模型的种类、制作方法及特点,对系统研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药物疗效、防治措施等,在实验动物模型的选择方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炎性细胞因子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 -8)、白细胞介素 6(IL -6)等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3 8例ICVD患者血清IL -8和IL -6含量。结果 ICVD组发病初血清IL -8、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ICVD患者发病 1周内血清IL -8、IL -6浓度明显高于发病 1周后 (P <0 .0 1) ;而且大面积脑梗塞者较小面积脑梗塞者高 (P <0 .0 1)。结论 脑缺血损伤引起IL -8、IL -6的表达 ,而这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则与脑缺血的缺血面积大小及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脑梗死(CI)患者、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90例非 ICVD 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血清 HCY 水平与 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研究对象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之间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ICVD 患者血清 HCY 水平与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③三组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均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ICVD 发生的危险因素,HHCY、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等3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2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HCY 是 ICV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 HHCY 与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卒中动物实验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严重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医理论研究进展较大 ,但药物疗效相对滞后。近年来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卒中理论研究进展迅速 ,并取得明显成效。本文拟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 ,并提出建议。1 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1.1 制备符合临床缺血性卒中的动物模型理想的动物模型应符合下列条件 :①动物出现的卒中症状与人类卒中症状相似。②所用动物变异性较小 ,如用双血管结扎制备前脑缺血模型进行研究时应用沙土鼠 ,因沙土鼠Willis环缺损 ,不易形成侧枝循环 ,而用Wistar或SD大鼠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