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麻醉状态下观察手针大鼠后肢足三里穴位引起的支配该穴区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以及由此诱发的相应靶器官血压波动效应。方法:将水合氯醛麻醉处理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利多卡因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2%利多卡因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并设生理盐水注射后针刺组(穴位邻近区域肌肉注射生理盐水后进行足三里手针刺激)作为对照。持续记录足三里针刺过程中大鼠右颈动脉血压变化并同时记录分析相应的神经束放电情况。结果:以一定手法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引起明显的特异性神经束放电并引起相应动脉血压的下降(P〈0.05),而在穴位邻近区域注射利多卡因后上述现象消失。结论:手针大鼠足三里能够诱发支配穴位的特异性外周神经放电,该神经信号可能通过躯体心血管反射参与调节体内的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及穴区胶原与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放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手针足三里组、手针+色甘酸钠组(穴区肥大细胞拮抗)、手针+胶原酶组(穴区胶原纤维溶解),每组6只。动物麻醉后,分离左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干,手针提插刺激大鼠"足三里"穴20min,记录刺激前、刺激时和刺激后神经束诱发放电信号。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与对照组、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相比,手针足三里组诱发的坐骨神经放电活动明显增强(P<0.01);同时手针足三里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升高(P<0.01),而手针+色甘酸钠组和手针+胶原酶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穴位区注射色甘酸钠可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减弱;穴位区注射胶原酶阻断针刺应力在穴位组织中传输,可以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样,针刺引起的外周神经放电也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手针、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的神经束诱发的放电变化,比较不同参数的手针和电针诱发的神经束放电的差异,初步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针足三里组和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5只。动物用20%乌拉坦麻醉(750 mg/kg),分离支配右侧"足三里"穴区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不同手法的手针(捻转、提插、捻转提插,1 Hz)及不同参数的电针(5 V、10 V1、5 V,3 Hz)刺激大鼠"足三里"穴各1 min,对刺激过程及刺激前后神经束诱发放电记录采样各1 min,然后进行单位时间神经放电脉冲计数(Bin:1 s)。结果:捻转提插手针"足三里"其神经束放电峰电位数增加最为明显:刺激前的计数为(42.20±1.98)pulses/s;刺激后增为(74.20±18.92)pulses/s(P<0.05);刺激结束后即刻恢复到(41.40±4.85)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单纯提插手针刺激时其神经束放电峰值计数从刺激前的(42.00±3.89)pulses/s增加为(60.60±10.79)pulses/s(P<0.05);针刺结束后即刻恢复至(45.00±18.10)pulses/s,与刺激后比较P<0.05。而单纯捻转手针刺激无明显变化。电针刺激"足三里":强度从5 V左右开始可诱发类似手针诱发的神经放电现象,10 V以上电针其神经放电增加显著,15 V电针接近于单纯提插手法手针所产生的效应:放电峰电位数从刺激前(42.60±3.87)pul-ses/s增加至电针时(64.20±9.36)pulses/s(P<0.05);电针结束后恢复到(48.00±7.55)pulses/s,与电针时比较P<0.05。结论:提插及捻转提插手法的手针刺激大鼠"足三里"可诱发支配该区域的外周神经束放电,且后者放电现象更为明显;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可产生与手针的机械刺激类似的神经放电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信息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和治疗疾病的神经通路机制,揭示针刺穴位和靶组织、器官效应的相互关系。方法:以大鼠和小鼠为对象,对躯体性针刺或电刺激下的传入神经反应特征、自主神经功能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的躯体-交感反射(一种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谷氨酸神经递质的中枢性调控作用以及相应靶组织和靶器官反应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结果与结论:手针或电针刺激动物后三里穴位可以诱发支配后三里穴区的传入神经放电,而直接电刺激传入神经可模拟此过程。在外周躯体传入神经如胫神经直接给予电刺激,可在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传出神经如交感神经上反射性诱发一个电位,该过程定义为躯体-交感反射。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谷氨酸类神经递质参与了该反射的调控。另一方面,研究显示动物后三里等穴位的躯体刺激如电针刺激可抑制小鼠后肢炎症痛的躯体感觉传入和肠易激综合症大鼠的结直肠痛的内脏感觉传入,其中脊髓GABA和NMDA受体被证明分别参与了前后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 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 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 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 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 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 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及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症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预处理(穴位注射2%盐酸利多卡因),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ormal+Lido)、电针组(Electroacupuncture,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ido+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ido+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ido+ZEA)、手针组(Manual Acupuncture,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ido+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ido+ZMA),每组8只。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或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说明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样的操作在远心端穴位则无影响,神经阻滞对针刺(电针或手针)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手针情况下,针刺镇痛有效神经传导信号在穴位的启动和针感的产生是在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后,它是产生神经信号的直接原因;而对电针情况,电信号是直接刺激神经感受器产生信号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成为伴随或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左、右天枢穴对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放电的影响差异,明确左、右天枢穴的效应异同。方法将24只SD大鼠分成4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组、左/右侧迷走神经组, 6只/组。测量并记录电针前60s,针中30、60、90、120s。针后60s的左/右侧内脏大神经和左/右侧迷走神经放电情况。结果针刺左天枢时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显著增加(P0.05);针刺右天枢两侧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稍增加(P0.05),且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天枢穴时两侧迷走神经放电稍增加(P0.05),变化率20%,天枢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左天枢使内脏大神经放电频率增强,电针右天枢对内脏大神经放电影响较弱。针刺双侧天枢穴对迷走神经放电影响不明显。提示左、右天枢穴对内脏调节效应可能因神经响应的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能实施针刺时测量提插力和捻转扭矩的医用传感针,针刺提插捻转手法进行实时检测.方法 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年龄20~30岁.选取临床较易得气、针感较好且便于提插捻转的足三里和腹部天枢两个穴位,单侧取穴,下肢非经非穴位为足三里穴与阳陵泉穴之间,足三里穴旁开1cm;腹部非经非穴位为天枢穴与大横穴之间中点.均垂直进针,穴位进针且在受试者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行均匀提插手法,提插频率为2次/秒,保持提插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行捻转手法时,捻转频率为2次/秒,捻转幅度为小于90°,保持捻转的幅度和频率相同.获得针体受力时连续有规律的十个周期波长的图像和数据.非穴位的提插手法及针体受力检测系统与穴位相同.结果 ①腹部和下肢同一部位穴位与非穴位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与腹部穴位天枢穴针刺提插捻转手法后,医生的提插、捻转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 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验手段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克模 《针刺研究》1989,14(1):133-134
我们自1981年开始采用钨丝微电极法以针感及其伴随的传入单位放电为指标对人体正中神经、尺和胫神经支配的穴位的所在部位、穴位的大小进行了测量。对穴位感受器和针感传入纤维类别进行了研究。本工作还应用了BASIC语言编制的FFT程序分析了手针时单位放电平均功率谱,首次分析了手针感和传入纤维类别问的关系。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