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昌勤  刘曙光  熊勇  王何斌  何清秀  董梅 《四川医学》2002,23(12):1252-1253
目的 比较肝切除不同肝血流阻断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病例前、后对照研究 ,70例病人包含两组 :甲组 42例 ,肝切除时选择性肝门血流阻断法 ;乙组 2 8例 ,肝切除时入肝血流阻断法。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失血量 ,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幅度及恢复正常时间 ,术后平均出血量及引流量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甲乙两组估计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96 7± 895 3ml和 85 7± 12 0 8 4ml(P <0 .0 1) ,术后谷丙转氨酶升高幅度 5 0 7~ 830 3U/L和 12 7 0~ 12 61 8U/L(P <0 .0 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35 7% (P <0 .0 1)。结论 肝切除时选择性肝门血流阻断优于阻断入肝血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采用常温下肝区域性血流阻断(RHVO)行肝切除术35例经验,并与在同期采用常温下全肝人肝血流阻断(THIO)行肝切除术18例作对比研究。结果:RHVO阻断时间明显长于THIO阻断时间(P<0.01),两组术中失血量无差异(P>0.05)。术后3d肝功能SGPT改变RHVO组明显轻下THIO组(P<0.01).RHVO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HIO组(0.05>P>0.01)。结论:常温下RHVO行肝切除术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对防治术后肝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收集我科1990-1995年来应用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行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中行右肝段切除术者共40例,与同期右肝癌未加肝门阻断行右肝段切除术30例比较,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显示肝门阻断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除胸腔积液增高外,其余无明显差异;随访显示1、2、3年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1、2、3年术后生存率明显增高,认为对于无肝硬变和合并轻、中度肝硬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应用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切除手术中大出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肝切除术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中不同肝血流阻断的方法分为: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和全干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两组患者分别为42例和40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术后3天和术后7天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ALT和AST检测值明显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半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比率显著低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治疗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法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法相比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但临床上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是最常见的良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之一.随着近年来彩超、CT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手术切除是疗效最为确切的治疗方法[1,2],包括血管瘤摘除术和规则性肝叶切除或肝段切除术.我院外科1996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22例,采用选择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吸引刀(Cut-Ultrasound Aspiration,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切术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术对残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间进行肝叶切除的144例肝肿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CUSA组和Pringle组,CUSA组68例运用CUSA行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Pringle组76例行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行肝叶切除,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残肝功能及并发症。结果:CUSA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Pringle组,术后残肝功能恢复比Pringle组好,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比较,CUSA不阻断入肝血流肝叶切除术失血量较少,术后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是一种比较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在肝叶切除术中的应用彭力辉蒋国庆邓小红周兆锋(江西省赣州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赣州341000)肝叶切除最常用的阻断入肝血流的方法是常温下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由于肝细胞对缺血极为敏感,因肝细胞缺血而导致的肝细胞继发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47例成功实施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患者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4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9/47),经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入肝血流阻断法肝切除术手术疗效良好,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脏疾病治疗方法,严谨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手术的成功实施及术后患者的快速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收集我科1990~1995年来应用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行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中行右肝段切除术者共40例,与同期右肝癌未加肝门阻断行右肝段切除术30例比较,术后随访半年至5年。结果显示肝门阻断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除胸腔积液增高外,其余无明显差异;随访显示1、2、3年术后复发率明显下降;1、2、3年术后生存率明显增高。认为对于无肝硬变和合并轻、中度肝硬变、非中央型肝癌患者的肝切除术,常温下第一肝门阻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血流阻断下腹腔镜肝切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6~2021年100例采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肝脏病变患者资料,阻断组采用肝门血流阻断,非阻断组未进行肝门血流阻断。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相关生化指标等。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非阻断组(P<0.05),术后转氨酶水平高于非阻断组(P<0.05)。术后3例发生胆漏,经冲洗引流后治愈,顺利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无非计划再次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肿瘤患者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合适的患者,非血流阻断的腹腔镜肝切除术,可以减少因肝门阻断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非解剖法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 在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中的应用体会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例患者采用非解剖法区域性阻断入肝血流行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 应用非解剖法区域性阻断入肝血流法包膜外剥离肝血管瘤出血少,手术时同短,对肝功能的影响轻微,无须特殊器械;包膜外血管瘤剥离术不切除正常肝组织,未见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 非解剖法区域性阻断入肝血流法行包膜外剥离肝血管瘤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肝癌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合并肝硬化肝癌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切除术,观察组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切除术,回顾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两组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水平(TB)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d及7d对照组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以切口感染、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胆漏为主要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观察组为7.5%,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阻断入肝血流切除合并肝硬化肝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缩短了术后康复进程,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不阻断入肝血流的大肝癌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阻断肝血流的大肝癌肝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运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总结用不阻断入肝血流技术切除大肝癌15例的临床经验。结果:术中输血0~2 600 m l,平均(872±739)m l。本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3/15),无手术死亡病例和住院死亡病例。无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大肝癌切除手术中有选择性地采用不阻断肝门的肝切除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杨健  吴国长  文天夫 《四川医学》2011,32(2):145-148
目的采用大鼠入肝血流阻断(HT)和半肝血流阻断(HH)的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二者在生存率及生存时间、病理改变、肝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健康SD大鼠60支随机分成6个组,每组10只大鼠,1、2、3为TH组,阻断时间别为30、45、60min;4、5、6为HH组,阻断时间分别为30、45、60min。再灌注时间均为30min,复流结束行肝左叶切除。观察指标包括大鼠生存率和生存时间,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透射电镜(TEM)下观察肝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HH组术后7d生存率明显高于TH组。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段的HH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5)。TH和HH在不同缺血再灌注时间的生存时间统计学比较分别为0.055、0.000、0.000。TH和HH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改变没有统计学差异(P=0.484),但是,阻断时间越长,肝细胞损伤越大(P=0.002)。透射电镜表现包括线粒体肿胀、染色质边聚、窦状隙内皮细胞肿胀、窦状隙间隙增宽、胞桨脂变和凋亡小体形成。结论阻断时间在60min内,大鼠HH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优于TH组;TH与HH组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断时间在60min以内,肝细胞没有发生不可逆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法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B组和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C组。阻断肝血流30min后,去血管夹恢复血流,分别于再灌注后1、3、6、24h抽血检测ALT和AST水平,然后取肝组织用于检测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行肝脏病理学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观察。结果与A组比较,B、C组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ALT、AST、肝组织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肝组织SOD活力明显升高。C组肝功改变、肝组织MDA含量、SOD活力及肝细胞凋亡率于B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轻且安全性优于肝血流阻断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减轻左半肝切除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作用。方法 肝癌行左半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Pringle 阻断法,观察组患者接受选择性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断前和恢复肝血流后20 min 肝功能、脂质过氧化及炎症因子等缺血再灌注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ALP)、γ- 谷氨酰转移酶(γ-GT)、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ALT、AST、ALP、γ-GT、XOD、MDA、SOD、GSH-Px、MPO、IL-1β、IL-8 及TNF-α 含量的变化趋势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可减轻左半肝切除术中的肝脏缺血再灌注反应,促进患者术后肝功能提升和内环境稳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李林鹏  王凯 《中原医刊》2011,(13):45-47
目的比较两种肝脏血流阻断方法在因肝脏恶性肿瘤行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作用,评价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右半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9例肝癌行右半肝切除的患者分为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n=22)和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n=27)。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患者比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输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有1例患者术后死于肝脏功能衰竭。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组术后并发症数量明显减少、无患者死亡,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且术后第7天的肝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右半肝入肝血流阻断组(P〈0.05)。结论右半肝出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可以提高因肝脏肿瘤而行右半肝切除的成功率和患者对手术耐受性,为右半肝切除手术提供了一个安全、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波刀在不阻断入肝血流对合并肝硬化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方式为微波凝固切肝法,对照组为普通钳夹法?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和1年随访结果,包括肝切除时间?肝切除面积?肝切除速度?失血量?结扎数量?有无输入红细胞?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例数,以及术后3 d和7 d的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白蛋白?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中微波凝固切肝法组在肝切除失血量及结扎(包括钛夹?缝扎等)数量与传统钳夹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术中发生出血需行肝门阻断的例数与传统钳夹法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第3天,微波凝固切肝法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钳夹法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钳夹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在合理掌握指征情况下,不阻断入肝血流微波凝固切肝法对肝脏损伤更小,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间歇性与区域性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大肝癌腹腔镜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10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1例。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并根据术中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为间歇组(n=29)和区域组(n=32)。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区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间歇组(P<0.05);两组术前、术毕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区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间歇组,白蛋白水平高于间歇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肝癌腹腔镜根治术中,间歇性与区域性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均具有较好效果,而后者较前者更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降低肝功能损伤,也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在肝叶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采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方法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治疗效果良好,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均少。结论应用选择性入出肝血流阻断技术行肝叶、段切除能达到与经典的全肝血流阻断技术一样可避免大出血和空气栓塞外,且不易引起全身血流动力学紊乱,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