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及并发症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患者53例,共治疗病变56处。依次进行标记、注射、环周切开、剥离、止血等步骤。切除标本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所有56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另1例胃体增生性息肉,病变完整切除,创面出血,热活检钳反复止血不成功,再以止血夹夹闭仍无效,术中血压下降,心率增快,遂急诊中转开腹止血手术。术后延时出血1例: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 d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53例患者均康复痊愈出院,无患者出现后遗症。53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 d。在随访2-30个月后不存在复发患者。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种新技术,我们近年来采用ESD治疗胃黏膜病变4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术后随访也证明了其优越性。目前国内应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ESD的手术操作分为标记、抬起、切缘、剥离和创面处理等五步,出血和穿孔是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就ESD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发症及其处理、技术评价等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超声内镜、放大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并应用ESD方法治疗的患者401例,分析其疗效及并发症,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结果病变位于食管28例,胃290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78例。3例无法完全剥离,直接转外科手术切除;2例因出血行外科手术止血;2例术中发现结肠穿孔转外科手术;1例术后食管狭窄。间质瘤80例,平滑肌瘤11例,非腺瘤性息肉27例,侧向发育腺瘤54例,异型增生181例,囊肿2例,异位胰腺14例,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脂肪瘤6例,类癌8例,癌变19例。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并发症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3年8月行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SD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等。结果38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ESD治疗,疗效满意,ESD成功率92.5%。术后出血发生率7.9%。穿孔发生率2.6%,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小探头与充气CT分别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lesions, 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60例SML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下内镜小探头联合ESD治疗,对照组采用充气CT联合ESD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白蛋白(ALB)、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评分、D-乳酸(D-LA)、运铁蛋白(TF)、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2组患者的ALB、I-FABP、PG-SGA、D-LA、T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的ALB、TF水平高于对照组,I-FABP、PG-SGA、D-L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优良率(96.67%vs 73.33%)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并发...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治疗,其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相近。由EMR发展而来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可以对较大的消化道病变实行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复发率也较低。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开始开展ES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SD术中两组器械刀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共6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各32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ESD术中采用Hook刀+IT刀;观察组患者在ESD术中采用Dual刀,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使用Dual刀进行手术后,其手术创面愈合情况总有效患者达30人,总有效率达93.8%,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其有效共19人,总有效率为59.3%,两组器械刀使用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行ESD术中时,使用Dual刀可以有效减少术中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产生,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预后质量,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77-8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辅助联合化疗方案对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治疗方案为紫杉醇和顺铂联合化疗(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方案为ESD联合紫杉醇和顺铂化疗(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实验组16个月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33%和7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67%和43.33%(均P0.05)。实验组患者的胃肠蠕动、肠鸣音、排便功能及肛门排气的恢复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患者短(均P0.05)。两组出现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实验组复发率及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术中3例患者有出血症状,使用氩离子进行抗凝均得到缓解,术后2例患者发生吞咽困难情况。结论 ESD联合紫杉醇和顺铂化疗方案治疗早期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可以明显提高近远期临床疗效,缩短患者胃肠动力恢复时间,降低其复发率及转移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运用ESD方法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者230例,包括食道黏膜病变42例,胃黏膜病变103例,大肠黏膜病变8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ESD进行治疗,并严格详细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切除直径及住院时间,统计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结果采用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53.6±15.2)分钟,平均切除直径为(2.9±0.8)cm,平均住院时间为(8.3±2.2)天;采用 ESD治疗食道黏膜病变患者的治愈率为100.0%,胃黏膜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0.3%,大肠黏膜病变患者治愈率为92.8%。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浅表病变能显著提高切除精确度,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患者68例.ESD手术时间50~ 160 min.病变直径1.0~5.5 cm,病变部位于食管53例,胃12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2例.所有病例均无大量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予扩张治疗.ESD术后随访1~16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Lugol′s碘染色确定病灶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剥离病灶并送检。切除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即刻及短期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等纳入统计。结果:32例共33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治疗,30例共31处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9%(31/33)。2例患者病灶局部黏膜下注射后抬举不良且难以剥离转行手术治疗。ESD手术时间(自开始标记至完整剥离病变)55~125 min(平均85 min)。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有少量出血;2例食管黏膜内肿瘤剥离过程中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成功,ESD穿孔发生率6.3%(2/32)。1例食管黏膜内癌合并皮肌炎的患者术后发生创面感染,术后第3天出现发热胸痛,抗感染治疗后6天恢复正常。成功实施ESD手术的30例患者平均住院8天,人均住院费用1.45万元人民币,术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期3个月,创面基本愈合,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3例术后创面超过食管2/3周的患者,术后1个月就发生食管狭窄,经过平均2次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是治疗食管黏膜病...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和黏膜剥离术(ESD)在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病变(NADLs)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行手术治疗的78例NADL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分为EPMR组(24例)、ESD组(21例)及EPMR+ESD组(33例)。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3组患者的病变部位、病变起源、病灶大小及病理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59.4±4.3)min、(71.8±10.1)min、(34.4±5.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446,P<0.05);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5%(21/24)、90.5%(19/21)、100.0%(3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00,P>0.05);EPMR组2例发生围手术期穿孔(8.3%),于内镜下治疗后恢复,ESD组发生术中穿孔3例(14.3%)、出血2例(9.5%),予以内镜下电凝止血;EPMR+ESD组发生围手术期穿孔1例(3.0%),予以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消化道隆起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中两组器械刀使用的效果。方法:本组63例拟行ESD术 的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1例,术中器械刀使用Hook刀+IT刀;B组32例,术中器械刀使用Dual刀,其它ESD术操作步骤完全相同。结果:A组31例患者共31处隆起病变,30处病变能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96. 8%,手术 时间:65-176 min,平均(121±25. 28)min,并发症:出血29. 0%(9/31),穿孔3. 2%(1/31),综合评估A组治疗效果好12例, 良好9例,差10例。B组:32例患者共犯处隆起病变均能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手术时间:48-118 min,平均(87. 7± 15. 67)min,并发症:出血6.3%(2/32),穿孔0%,综合评估B组治疗效果好24例,良好6例,差2例。两组手术时间相比:B组比A组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比A组少(P 〈0.05)。两组病变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器械刀使用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ESD术中使用Hook刀+1T刀相比,使用 Dual刀可以使手术时间缩短,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操作简单、灵活、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在右半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术后创面缝合的效果、安全性及优势。方法:对于右半结肠ESD的患者应用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对创面进行缝合,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优势。结果:共15例右半结肠ESD术后创面,其中6例病变位于回盲部,4例位于升结肠,5例位于横结肠;本组中1例穿孔。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缝合效果,ESD术后创面闭合,穿孔封闭,其中穿孔的患者出现发热、腹痛等不适,白细胞升高,经保守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通道内镜下荷包缝合技术对于右半结肠ESD术后创面的闭合而言操作简洁,不用换双通道内镜进行内镜下缝合,还能有效地防止术后创面的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并且可以促进创面的愈合,临床疗效好,安全,较双通道内镜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35例,采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手术,平均病变直径(1.5±0.3)cm,平均手术时间(44.7±7.5)min,平均住院时间(2.4±0.3)d;术后均完全愈合,无复发或病变残留,并发症少。结论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有效的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法,能降低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