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 :对 10 2例颅颌功能紊乱 (CMD)患者均戴用肌位板 ,戴板后 1周、2周、1月各复查 1次 ,以后每月复查 1次 ,共戴板 3~ 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 ,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 ,直至不再变化 ,待症状消失后去除板 ,轻咬至肌接触位 ,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 :戴板期间 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 ,3 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 ,经重垫后 ,咬合板的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 10 2例患者中 ,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 ,其中前牙早接触 2例 ,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 1例 ,牙尖交错位 (ICP)偏位 9例。结论 :肌位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 ,在肌位正常情况下 ,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 ,从而检出 ICP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方法:对102例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均戴用肌位(s)板,戴板后1周、2周、1月各复查1次,以后每月复查1次,共戴板3~6月.记录戴板后是否出现咬合不稳,若有咬合印迹变化者则磨去原有咬合印迹重垫,直至不再变化,待症状消失后去除(s)板,轻咬至肌接触位,记录与颌位是否协调.结果:戴板期间66例患者的咬合印迹始终不变,36例患者出现咬合不稳,经重垫后,咬合板的(s)关系稳定不变.待症状消失后去板.102例患者中,12例表现为肌牙位不一致,其中前牙早接触2例,先天性垂直距离不足1例,牙尖交错位(ICP)偏位9例.结论:肌位(s)板对下颌位置的调整作用是调正肌位,在肌位正常情况下,判断肌牙位是否一致,从而检出ICP异常.  相似文献   

3.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下颌运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患者下颌运动的影响。方法:采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信,记录99例患者戴板前和即刻置入咬合板后自姿势位(MPP)至牙尖交错(ICO)、自然张闭口及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孪-吞个月后复查(不戴板)。结果:戴板后87.8%CMD患者由MPP闭合至ICO侧后移消失,自然张闭口轨迹一致率由戴板前4%提高到78.8%,最大最快张闭口运动轨迹规则度由15.2%提高至89.9%,速度也显著增加(P<0.05).复查显示:咬合正常者MPP至ICP侧后消失,张闭口轨迹一致,速度轨迹规则,速度增加,咬合异常者下颌运动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结论:肌位咬合板对CMD治疗机理之一是调整异常的下颌运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位He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31例患者戴板前,即刻戴入He板后,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3-6月,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肌位He板能明显升颌肌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者牙尖交错位(IGP)的髁位及戴入肌位He板后的改变,对戴入肌位He板后颞颌差了(TMJ)弹响消失者,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例CMD者在ICP及戴入肌位He板后咬合接触时,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分别进行双侧TMJ侧位中层摄反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He板后及治疗后,TMJ上腔迁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例CMD者ICP时,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  相似文献   

6.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7.
肌位He板对颅颌功能紊乱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焦国良  李欣 《口腔医学》1999,19(3):138-139
目的:探讨肌位He板对颅颌功能紊乱(CMD)症状与体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5例确诊为CMD者,夜间戴用肌位He板3-6个月,咬合板使前牙平均加高2.6±0.8mm。结果:颅颌功能恢复正常者54例,占51.4%,颅颌功能好转48例,占45.7%,无效者3例,占2.9%,肌位He板对疼痛的缓解率最高,2周内达90%,弹响是最难消除的症状,其中盘突关系正常者,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临床  相似文献   

8.
重度深覆He伴牙列缺损患者的He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例重度深覆He伴牙列缺损患者(10例兼有颅颌系统功能紊乱症)用肌位咬合垫消除深覆对下颌运动的限制,调整髁突位置,观察2月待He位稳定,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用铸造支架咬合垫式义齿作He重修复。He重建后下颌边缘运动时水平向的位移增大,垂直向的位移减小,息止He间隙减小,快速开闭口运动速度加快,咀嚼效率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有所改善,说明He重建修复是成功的,重建了咬合,关节,肌肉的生理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松弛型咬合板和稳定型咬合板对急慢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疼痛患者颞肌前束(TA)、咬肌(MM)肌电的影响。方法:68例TMD疼痛患者分为急慢性2组,比较分析戴咬合板前和戴咬合板1个月后双侧TA和MM肌电电位。结果:戴板后静息状态下急慢性组患者双侧TA及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下降(P<0.05);紧咬状态下急性组戴松弛型咬合板患者双侧TA、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戴稳定型咬合板患者仅MM肌电电位较戴板前明显上升;慢性组戴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患者MM肌电电位均较戴板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松弛型和稳定型咬合板均对咀嚼肌有松弛作用,松弛型咬合板更能明显缓解TMD急性患者肌紧张。  相似文献   

10.
尖牙高He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自行设计的尖牙高He型咬合板治疗磨牙症,对68例患者进行6年以上随访观察。结果30人治愈(44.1%)、22人显效(32.4%)、16人有效(23.5%)。成年患者的颌位及咬合关系无改变。认为尖牙高He型咬合板是治疗磨牙症的有效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位板对磨牙症伴颅颌功能紊乱 (CMD)症状者最大紧咬时咀嚼肌肌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 31例患者戴板前 ,即刻戴入板后 ,采用EM2肌电仪分别测试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及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大小。嘱患者夜间戴板 3~ 6月 ,记录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变化。结果 :肌位板能明显减少升颌肌的肌电活动 (p <0 0 5 ) ,提高嚼肌活动的对称性 (p<0 0 5 )。戴板后仅 4例紧咬牙习惯消失而不能终止夜磨牙 ,但戴板期间CMD症状持续缓解甚至消失。结论 :肌位板可明显减小磨牙症伴CMD症状者升颌肌异常过度活动 ,且提高嚼肌肌电活动的对称性 ,从而使CMD症状持续性缓解  相似文献   

12.
咬合板对翼外肌功能紊乱作用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43例伴翼外肌(LP)功能紊乱的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戴咬合板前后的LP肌电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戴咬合板后的LP上头姿势位电位及紧咬电位都显著下降,下头电位无显著变化。经咬合板治疗,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关节影像正常者的LP功能多数恢复正常;部分盘前移位者随着盘突关系恢复正常或好转,其LP功能紊乱也恢复正常;大部分不可复位盘前移位及关节盘穿孔者的LP功能紊乱同治疗前。因此,咬合板可使关节正常的CMD患者的LP功能紊乱恢复正常,但对关节内严重结构性紊乱及器质性病变者的LP功能紊乱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双He板在双颌正颌外科中的作用,方法在对68例上颌前突、双颌前突、骨性开He及双颌后缩等颌面部畸形患者施行双颌正颌手术中,利用双He板的引导作用,使上下颌骨骨段准备移动达到术前设计的位置,同时辅以微型钛夹板坚固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6~7年,效果良好,面部外形及咬合关系明显改善且稳定。结论 双He板的应用可实现颌骨在三维空间的定量化移动并保持上下牙弓的咬合关系,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 C M D) 者牙尖交错位( I C P) 的髁位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的改变, 对戴入肌位牙合板后颞颌关节( T M J) 弹响消失者, 观察盘突关系的变化。方法 对102 例 C M D 者在 I C P 及戴入肌位牙合板后咬合接触时, 在断层深度不变的情况, 分别进行双侧 T M J侧位中层摄影, 对其中9 例戴板后弹响立即消失者行戴板前、即刻戴入牙合板后及治疗后, T M J上腔造影的断层摄影。结果 102 例 C M D 者 I C P 时, 髁突一侧后位或双侧后位43 例, 中位46 例, 一中一前6 例, 双侧前位7 例。戴入牙合板后, 后位者30 例双侧居中, 中位者36 例前下移,而髁位异常在戴板后持不变者5 例。9 例盘突关系异常者, 戴入牙合板后全部恢复正常, 但3 ~6 月后去板, 仅1 例盘突关系正常,8 例仍异常。结论 肌位牙合板可使后位的髁突居中, 居中者前下调位并纠正不对称的髁位, 而对盘突关系异常的调整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5.
基本颌位是相对稳定的,一般情况下基本颌位具有重复性,同时又是可变的。了解咬合改变与基本颌位变化,颌位变化与面部形态的关系,对认识牙He的生理功能及指导牙列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嚼肌咀嚼周期肌电图在全口义齿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丹麦产DISA-2000M神经肌电图仪记录了18例无牙颌患者嚼肌咀嚼周期肌电图并测定其咀嚼效能,结果表明,戴全口义齿者的咀嚼周期总时程明显长于健康人且各时相亦相对延长。作者观察到,尤其是在下颌运动中,前者为保持义齿稳定,运动速度相对较慢,各施力阶段嚼肌电位波幅较低,但不影响咀嚼功能;咬合接触后的非正常停顿明显影响咀嚼功能,在全口义齿修复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义齿固位力,改善,增加各He位及咬合  相似文献   

17.
咬合板对颞颌关节内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咬合板对颞颌关节( T M J) 内压力( I A P) 的影响。方法 采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测量戴板前及戴入咬合板后,紧咬状态下3 只成年家犬的 T M J上腔内压力。结果 戴板前紧咬时关节上腔内压力为6 .4 Kpa±1 .5 Kpa ,戴入咬合板后紧咬时为0 .6 Kpa ±0 .2 Kpa,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1) 。结论 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的治疗机理之一是对 T M J内压异常增高者降低关节内压,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口周肌肌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8名正常He,27名普通反He及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的上唇肌及颏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He者口周肌肉存在特征性的肌电活动;①患者吞咽唾液时,上唇及颏肌肌电幅显著大于正常He及普通反He组;②唇腭裂组及普通反He组患者姿势位时,刻肌肌电幅大于正常He;③患者在各功能位时,上唇肌肌电活动非对称指数大于正常He及普通反He患者。唇腭裂术后反He患者周肌肉活动的异常,提示  相似文献   

19.
正常(牙合)口周肌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量分析正常He口周肌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口周肌压力与错He畸形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作者自行设计的微型肌压力传感器及口周肌压力测试系统,测量了30名正常He者在息止颌位和吞运动时的口周 力,对测量数值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高度的咬合板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颞肌前束、咬肌肌电的影响。方法:73例TMD患者随机分为3组,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使咬合距离分别增加3mm、5mm、7mm,比较分析戴板前和戴板后即刻测量的双侧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电位。结果:在静息及紧咬状态下,戴用不同高度咬合板即刻测量的TA及MM肌电电位均明显低于戴板前的测量值(P<0.05);紧咬状态下5mm和7mm咬合板对MM肌电电位的降低程度显著高于3mm组。结论:咬合板是治疗肌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高度为5mm和7mm的咬合板降低咀嚼肌肌电的能力较3mm咬合板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