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和法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分析,挖掘《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伤寒论》中和法的理论及应用。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和"有"和合"与"中和"之意,包括万物和谐、天人和谐、社会和谐、心身和谐等各个层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和"观念与"和法"产生的思想基础。《内经》强调健康状态为平和、疾病状态为失和、养生宜自和、治病要求和,奠定了"和法"的理论基础。《伤寒论》创立了"和解"与"调和"之法,包括和解表里阴阳、调和营卫气血、调和脏腑气机等,为后世"和法"的广泛应用开创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全国著名老中医高金亮教授,在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均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建树,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特别是对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得悟颇深,认为和法为诸法之冠,调和为愈病之本,和法具有调和表里、上下、气血、三焦、脏腑等多病位和阴阳、寒热、虚实等多病性的作用,为中医学多靶点综合调整的范例,故具有中国医药学的鲜明特色。高教授善用和法治疗多种外感、内伤疾病,特别是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阴阳,重视阳气;调和气机,辛开苦降;调和气血,补散兼施;调和脏腑,寒热并用;温和消饮,补土治水。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脾相关的理论是在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以及藏象学说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发展而形成的学说性理论,其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以及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对心系、脾系疾病防治的理论体系.早在〈内经〉〈难经〉就详细论述心脾两脏互相关系的重要性.〈素问·阴阳藏象大论〉"心生血,血生脾".〈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心主血,脾统血,血成为心脾相关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5):74-76
脾胃湿热理论的完善,经历了历代医家的探索与实践。脾胃湿热理论萌发于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论述了脾胃与"湿邪""热邪"之间的关系。金元时期渐见雏形,众多医家进一步探讨了脾胃功能与"湿热"的相关性,期间朱丹溪首次提出"脾胃湿热"一词。明清至民国时期,温病学说的发展促进了脾胃湿热理论的衍变,关于湿热证发病机理的论述渐以脾胃为中心。建国后随着中医诊疗标准的不断更新,正式确定了"脾胃湿热证",并详细归纳总结其证候特点,对中医规范诊疗有重要意义。在当今社会,相关研究表明脾胃湿热证型多见,不仅局限于脾胃病系,还涉及多系统疾病,脾胃湿热致病特点及治疗倍受关注,脾胃湿热理论体系逐渐形成。脾胃湿热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凝集了众多医家的传承总结,其理论不断被充实,最终形成独立的以脾胃为中心的湿热理论体系,对推动中医脾胃学说的创新和进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介宾是第一个对“和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医家。他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和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和法”的概念、适应范围、应用原则和具体方剂进行了阐述。他提出的“和其不和”的立法原则体现了中医整体治疗观念。通过“和阵”的方剂分析可以看出,与成无己提出的“和解少阳”法不同,张景岳运用“和法”具有针对病邪以痰饮水湿为主、重视调气、重视脾胃的特点,大致包括和化痰饮、调和脾胃或肝脾、和气止痛三个方面。其论述对于“和法”范围的拓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后世运用“和法”治疗内科杂病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的诊治是目前中、西医研究的热点,但中医对该病的诊疗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脂肥病形成的病因、病位、病机、治则、诊断及辨证分期的探讨,初步提出了"脂肥病"诊治的理论框架,以期抛砖引玉,尽快完善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从仲景经方体会调和脾肾思想,追溯调和脾胃思想的理论源流,探讨调和脾胃思想的本质,以便加强指导临床。方法:明确论题内容,查询相关资料,掌握相关理论基础,论述张仲景《伤寒论》调和脾胃思想,论述经方中治疗思想内涵体现,深入探讨后世医家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调和脾胃理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及其在现代临床各系统疾病的治疗意义。最后,分享本人对运用调和脾胃法治疗疾病的经验。结论:调节体内阴阳,维持生理平衡是调和脾胃思想的要旨,调节脾胃要根据不同的病因对症下药,辨证论治,标本的不同需采取不同治疗方法,主治脾,或主治胃,或脾胃兼治,或脾胃先后分治,其中的治疗顺序,都要根据脾胃的不同病征表现而制定。后世医家则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脾胃调和思想,提出温阳升脾和滋阴降胃等学说,丰富和发展了调和肝脾思想。  相似文献   

8.
赵军  师建平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69-1070
本文从因地制宜、谨守病机两点入手深入挖掘,通过对中医脾胃病基本病机认识、运脾思想理论概况、运脾法与补脾法区别、化湿运脾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化湿与燥湿法的不同、化湿法在临床运用、中医对于西北地域人体机理认识、西北人湿病以内湿为主等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分析,深刻阐述了段迎喜教授在高寒干旱地区运用化湿运脾理论治疗脾胃病中的特点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孟萍  高晓静 《光明中医》2014,29(11):2266-2267
傅淑清临证善用和法治疗妇科疑难杂症。傅师认为"和法"就是通过借用平和的药物,调和脏腑之间、气血之间或邪正之间的关系,缓和取效,以使机体重新达到脏腑协调、气血流畅和阴阳平衡。此"和法"不仅包涵了传统所谓的和解少阳,还囊括了调和肝脾、调和肠胃、表里双解、调气和血等诸多治法。此"和法"真正表达了中医"以平为期"的重要思想。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以及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应用和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切实可行并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中医脾胃学说形成的四个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俐敏 《山西中医》2000,16(5):56-57
脾胃学说是中医整个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从脾胃学说理论的提出 ,到发展形成系统的理论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 ,它不断地发展完善 ,且不断地应用于临床 ,指导着临床。同时 ,也在临床中得到验证 ,证明了其科学性。这期间经历了从《内经》中基本理论的提出 ,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 ,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直至叶天士的补充发挥形成了完整的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体系。时至今日 ,脾胃学说已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兹就脾胃学说形成的几个关键性的阶段分述如下。1 脾胃学说基本理论的提出中医…  相似文献   

11.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据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印证中医阴阳学说思想,在系统科学层面探讨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性。方法:汇总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思想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以及相关实验、临床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医学思维范式初步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中医阴阳学说的思想内核与机体的调节控制系统之间有诸多相通的契合点。结论:中医阴阳学说是机体在生理病理中广泛存在的各种控制、调节以及系统整体状态回归运动中的作用机制的哲学概括,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被称为群方之主,为历代先贤所称颂,然亦有人认为此说法有夸大之嫌疑。故本文通过对桂枝汤制方原理的探讨,即中医治病之本在于阴阳,桂枝组方切合阴阳之理,以协调阴阳为本,以调和营卫为用;通过对桂枝汤加减方在肝、肺、脾、心、肾五脏体系临床应用中的简要分析,以及桂枝汤及其加减方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范围与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来说明桂枝汤不但具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在中医学以及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中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证明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祖并非过誉,而是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身心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致力于FD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西医多从胃肠的动力障碍入手,中医多认为本病由于肝郁脾虚,但临床中发现多数患者存在因精神心理因素复发的情况,中医脏腑体系认为心为神明之大主,可以调节神志活动,并且参与了FD的发病过程。在治疗上,西医主要采用对症处理,中医药疗法在本病的防治上具有明显的特色,其中,针灸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运用优势,得到临床的认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总结导师临证经验得出,在治疗FD中,健脾和胃与调养心神合用,以八脉交会穴之内关、公孙为主穴并配合腹部腧穴及百会,同时配合中药,并随诊加减,可获良效。在心胃相关理论指导下,针药并用可使得FD的治疗方法更加丰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王路  许明敏  曹炜  张微  李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3):419-420,F0003,F0004
便秘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疗法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疗机制至今尚未阐明,限制了中医的发展,因此合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便秘动物模型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认真分析近10年的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气阴两虚证、实热证、寒积证、食积证和肝郁脾虚证造模方法,发现存在模型数量单一、照搬西医动物模型、模型与证候无法准确对应、病证模型机械相加、造模因素过多、缺乏严谨系统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可见,中医证候便秘模型及其评价方法标准的建立还要立足于对中医便秘理论和临床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五脏为核心,把不同治法与方剂的组方配伍结合起来,比较充分地反映辨证施治的规律所在。方法从温宣肺法、温通心法、温中和法、温调肝法、温潜肾法概谈五脏温法。结果五脏温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通过补益五脏阳气消除体内沉寒痼冷,达到寒祛阳复、阴平阳秘之功。结论温法继承了张仲景六经学说中重视扶阳气、护胃气的思想,本文仅概谈五脏温法,促进温法的传承和发展,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萧琢如是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遯园医案》载有萧氏30年所治之疑难验案150余则。萧氏治疗,一重温补,充分体现"中医火神派"的风格;二注意顾护脾胃,强调后天之本;三尊崇仲景学说,善用经方,又提倡变通。学习和研究《遯园医案》,对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路志正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经验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笔者学习并行发挥,总结认为该法主病针对以心胃同病为主的胸痹,围绕调中理气、治阳建中的调、治脾胃核心治法,在其基础上针对以气虚、血虚为主的本虚和以寒、痰、湿、瘀为主的邪实进行辨治,可以有效指导临床,达到迅速缓解胸痹及化纳失常症状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铝碳酸镁(胃达喜)和黛力新(氟哌噻顿美利曲辛片)治疗,治疗组应用西药铝碳酸镁与自拟方和胃合剂,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在治疗0.5~1年内进行随访。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痊愈49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痊愈38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8.3%,两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1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11.7%;对照组复发率2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铝碳酸镁(胃达喜)联合和胃合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明显高于单独用铝碳酸镁,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强调杨玉峰老师临证治疗皮肤病以"和"为指导思想,"医患沟通,调和情志"为基础,"辨清阶段,平和用药"为方法,"扶正安邪,和平共处"为目标,"分清病机,调和阴阳"为原则,并通过临床验案加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