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治不寐     
王玉芳  许世宁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66-1466
不寐,即失眠,亦称“不得眠”“卧不安”“不得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者整夜不能入睡。笔者认为治疗不寐应不拘泥于从心而治,而是从脏腑入手,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2.
3.
不寐又称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疾病.本文以历史为线索,对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于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了整理,使中医不寐病因病机得到了系统的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治不寐     
不寐,即失眠,亦称"不得眠""卧不安""不得卧"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轻者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者整夜不能入睡.笔者认为治疗不寐应不拘泥于从心而治,而是从脏腑入手,抓住疾病的本质,才能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5.
不寐证从胆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顽固性不寐可从痰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顽固性不寐 ,病程较长 ,迁延难愈 ,服安神药少效或无效时 ,可从痰论治 ,用加味温胆汤化裁治疗 ,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现谈临床体会如下 ,供同道验证。1 病因病机不寐的病因比较复杂 ,常有虚实之分。虚证有阴阳气血之别 ,实证有痰、淤、湿、火、郁之辨 ,而临证往往虚实错杂并见。对于顽固性不寐 ,肝胆火郁 ,痰热内扰是一个重要原因 ,正如《景岳全书·不寐》篇引徐东 曰 :“痰火扰乱 ,心神不宁 ,思虑过伤 ,火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大致可分因痰致病和因病致痰两类。因痰致病 :痰湿内生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 ,心神不宁 ,而致难以入眠 ,究其…  相似文献   

7.
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以基础代谢率降低为主要特征。甲减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减少或生理效应不足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谢综合征。中医学无对应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虚劳、水肿、肤胀范畴。本病以脾肾之气、血、阴、阳虚弱为主要病机,亦可因虚致实,不能化气行水,出现水湿内停;不能推动血液流行,出现血瘀停滞,引发多种并发症。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不寐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而中医对其辩证论治有很大优势,本文根据传统的理论知识,从"营卫"肝"心"脾胃"肾"出发对不寐病因病机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五脏与不寐     
不寐是以经常性睡眠减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或不易入睡。或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度入睡,甚或彻夜不眠。不寐是以主观感受不适为主的症状,同时也影响精神和身体方面的生理活动,如夜寐不安引起的焦虑、健忘、疲乏、心悸等。总体说来,不寐是睡眠时间不够和睡眠质量不佳。  相似文献   

10.
不寐源流考     
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三方面入手对不寐的源流进行考证。总结历代医家对不寐病因病机的认识,同时对不寐的治法进行剖析,以期拓宽临床思路,提高疗效,并为不寐病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最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最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2.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最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最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13.
五脏致喘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经及历代医家关于喘证病机认识的归纳,总结出喘证的发病与五脏病变皆有关联,并详细阐述五脏致喘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五味入五脏"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能够体现"五味入五脏"组方理论的方剂,并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张仲景运用"五味入五脏"理论的规律:1)使用厚味药物;2)方剂中厚味药物的剂量较大,或种类较多;3)运用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结论:"五味入五脏"理论作为一种临床配伍用药技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正确理解运用。  相似文献   

15.
眩晕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疑难疾病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其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眩晕的发生与五脏相关,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总结其有关五脏致眩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思路和方法 ,从五脏角度出发,分析眩晕的发生发展.重视五脏对眩晕发病的影响,提高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中医五脏是人体生理调控模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系统论角度对目前脏象本质研究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 :1.中医五脏主要是对人体整体“应时而变”调控机制的分类概括。 2 .五脏实质是机体在“应时而变”调控过程中形成的功能性结构———生理调控摸板 ,它与NEI的关系是高层次与低层次、抽象化与具体化、调控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道坤教授论治脾胃病,着眼于肝、肺、心、肾,调五脏以安脾胃为要。调和脾胃,宜先达肝;宣降肺金,宜健脾胃;温补脾土,宜振心肾,寓达肝、畅肺、温肾、振心于调理脾胃之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病机与五脏功能失调相关。五脏俞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是五脏之气转输流注于全身的枢纽,且五脏俞接近内脏,作用直接,五脏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来进行治疗。调五脏之背俞穴可调五脏气血阴阳,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内守、气血调和以安五脏之精神。现从五脏相关论就五脏俞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理论、临床及机理研究作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9.
贺林玉  彭贵军 《新中医》2021,53(5):10-13
以五脏为纲、五脏虚证为立足点,对近代各医家关于糖尿病肾病病机认识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出五脏虚损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五脏虚损兼实邪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五脏虚证是糖尿病肾病分期的病机核心。以期从病机认识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为提高其临床疗效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20.
癫痛相当于中医的“痛证”为神经系统常见病.笔者借鉴历代医家论述,认为肝失疏泄,脾虚生痰,心火上扰,肾虚髓空,肺气虚损可相互作用导致癫痫发作.癫痫治疗五脏辩证论治可以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