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背俞穴为主穴位埋线对围绝经期抑郁焦虑患者Kupperman评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影响,探讨背俞穴埋线对围绝经期抑郁焦虑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两组取穴均以背俞穴为主,治疗组采用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和HAMA评分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和HA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和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和普通针刺均能有效调节围绝经期抑郁焦虑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并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穴位埋线操作更方便,能减少患者就诊次数和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穴位贴敷五脏背俞穴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疲劳症状及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五脏背俞穴行单纯针刺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疲劳量表-14(FS-14)、自拟肝郁脾虚型CFS症状分级量表的积分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总皮质醇(CORT)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S-14评分、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血清ACTH及CORT含量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为60.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四逆散贴敷五脏背俞穴能够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CFS患者的疲劳症状,并改善患者的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电针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 电针背俞穴治疗CFS患者40例,观察治疗前后疲劳评定量表(FAI)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变化。结果 FAI及SCL-90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O.01)。结论 电针背俞穴为治疗CFS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逍遥散加味联合针刺背俞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肝郁脾虚型)患者负面情绪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9年1月我院进行治疗的112例患者进行研究。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针刺背俞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逍遥散加味治疗。观察疗效、负性情绪、免疫功能变化情况、疲劳症状评分变化情况、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疲劳症状评分治疗后较低,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水平改善较好,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逍遥散加味联合针刺背俞穴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脾虚型)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疲劳症状和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选取五脏背俞穴作为进针点,除了肾俞直刺15~30 mm外,其余穴位均向脊柱方向斜刺15~30 mm,采用平补平泻法,每穴行针10 s。对照组选取五脏背俞穴分别向外旁开约1.5~2 cm处(约在足太阳膀胱经两条侧线的中间线上)进针(均取双侧),避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直刺6-9 mm,进针后不要求得气,不做手法。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20 min,共治疗8次,8次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疲劳量表(Fatigue Scale-14, FS-14)、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33%(P0.01)。治疗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对照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 P0.05)。治疗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对照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敌对、其他因子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治疗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P0.05)。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对CFS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疲劳状况以及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基于"四海"理论针刺与针刺背俞穴治疗肺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基于"四海"理论选穴足三里、大椎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针刺肺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治疗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疲劳量表积分(FS-14)及总体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S-14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四海"理论选穴针刺与针刺背俞穴对于肺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相当,但基于"四海"理论选穴针刺对于中医证候积分、疲劳量表积分的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 86例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解郁健脾通经汤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背俞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与干扰素-?(IFN-?)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高于对照组的72.1%(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积分、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测定值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FN-?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采取针刺背俞穴配合解郁健脾通经汤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并可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L-2与IFN-?水平。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穴位贴敷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药六味地黄丸穴位敷贴五脏背俞穴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CF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予六味地黄丸为方制成药饼贴敷五脏背俞穴,对照组予针刺五脏背俞穴。两组治疗均为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均运用CFS症状评分表和FS-14评分量表对该疗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CFS症状评分及FS-14评分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CFS症状评分、FS-14总分、FS-14躯体疲劳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FS脑力疲劳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肾阴虚型CFS患者,运用六味地黄丸制成药饼穴位贴敷与针刺常规治疗两种方法疗效确切,均可减轻患者的症状,两者总体疗效相当,针刺组在改善患者脑力疲劳症状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背俞穴为主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和SPIEGEL量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PIEGEL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简易疲劳评估量表( BFI )及中医症候临床症状评分量表分别评价传统针灸治疗对妇科肿瘤化疗后癌性疲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标准的妇科肿瘤将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即进行针灸治疗组,药物组即口服西洋参治疗组,空白组不接受以上治疗,每组40例,3组患者均按照既定化疗方案施行化疗。实验组于化疗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日1次,1周3次,共治疗3周。药物组开始口服西洋参,2000 mg/天,每日3次连用3周。空白组未给予其他干预措施。分别在化疗前、化疗第3天(化疗后)和化疗3周(治疗后)分别采用BFI及中医症候评价对3组患者进行评价,比较评价结果。结果:化疗前3组患者的综合疲乏程度相当,BFI评估及中医症候评分无显著差异( P>0.05);化疗后3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但BF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改善率,实验组与药物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癌性疲劳,虽与口服西洋参比较没有显著优势,但其有效性使针灸有望成为癌性疲乏的一种可靠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近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头面部刺络放血治疗偏头痛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将74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采取针刺配合痛侧头面部穴位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分别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近期),第6个月(远期)进行2次随访,并分别比较随访时两组的各项镇痛效应指标评分(包括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次数、伴随症状评分及综合评分)以及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的各项镇痛效应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各项镇痛效应指标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评分及综合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中,治疗结束后1、6个月观察组各项镇痛效应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83.7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9.4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偏头痛均有明显效果,但相比较而言,针刺配合头面部刺络放血治疗在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程度、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且近远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行为学、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C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神经夹持损伤的方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通过SFI指数、BBB评分观察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与电针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内TrkC表达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1)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大鼠SFI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大鼠BBB评分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但与正常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3)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TrkC平均光密度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通过提高神经生长因子高亲和力受体TrkC的释放,促进神经元生长、分化和成熟,最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传统体针加小针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体针加中药内服组(简称对照组)46例和传统体针加小针刀组(简称治疗组)47例两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偏头痛,观察两组整体疗效和McGill疼痛量表各指数。结果:治疗组总体疗效及McGill疼痛量表各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体针加小针刀治疗偏头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脐针配合针刺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脐针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脐针组予普通针刺配合脐针治疗,西药组进行普通针刺治疗并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中的躯体化因子分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进行评分。结果:观察躯体化因子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值,治疗后脐针组与西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脐针治疗能明显改善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腹针结合热敏化灸及功能锻炼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薄氏腹针结合热敏化灸及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进行总体的镇痛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的症状体征各项评分和综合评分在治疗后均降低(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疼痛程度评分、疼痛范围评分、颈部活动受限评分和总体症状评分更低(P〈0.05),镇痛疗效和综合疗效更好(P〈0.05)。结论:以薄氏腹针结合热敏化灸及功能锻炼的综合疗法较常规针刺远近配穴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无论是在改善症状还是在总体疗效方面均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脾消积汤治疗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同型肿瘤患者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案治疗;21天为1个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治疗组加用健脾消积汤治疗;21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价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SF-36调查问卷评价、疲乏状况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SF-36问卷评分比较,治疗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物理症状及整体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疲乏状况比较,治疗组疲乏状况有明显减轻,对照组无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消积汤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疲乏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在头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77例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98例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作为治疗组,其余79例患者采用西药+非穴位真针刺作为安慰对照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定级(VAS)、疼痛程度(PPI)数值和疼痛分级指数(P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头痛疗效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头痛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疗效明显,患者疼痛程度减轻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放血、耳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放血、耳针治疗,体穴取L3~L5夹脊为主;放血穴位取L3~L5棘突下、委中或阳陵泉、阿是穴;耳穴取耳尖、内分泌、肾上腺、腰椎等。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与治疗组中针刺疗法相同。连续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对比,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为8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放血、耳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远红外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观察温针关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针刺取穴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阿是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的基础上加温针关元,四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愈显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77-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TM显示腰部温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下腹部温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应在背部取位,还应加用腹部温针治疗以补肾气,并阴中求阳,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