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声导抗测试在耳鸣中医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选择经传统方法辨证为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等5个证型的120例(165耳)耳鸣患者,分别进行鼓室导抗图及蹬骨肌声反射测试。结果:经鼓室导抗图测试为A型者131耳(占79.4%),Ad型者34耳(占20.6%),但中医各证型间的图形比例及振幅、峰压点、外耳道容积等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蹬骨肌声反射测试的17项指标中,仅有0.5、1、2、4kHz同侧声反射阈及0.5、1kHz对侧Metz值6项指标在各个证型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这些指标在不同的证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论:对耳鸣患者进行声导抗测试可能有助于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彩超检查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嫱  陈群  张玉锋 《新中医》2006,38(9):22-23
目的:利用彩色多谱勒(CDFI)对中医不同证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流变化进行分析,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114例HCC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肝郁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湿瘀搏结型、肝肾阴虚型,利用CDFI观察肝固有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及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Q)。结果:肝固有动脉Vmax临床Ⅱ、Ⅲ期与对照组比较,Ⅲ期与Ⅰ期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门静脉QⅡ期显著增多,与对照组、Ⅰ期、Ⅲ期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不同证型中湿瘀搏结型Vmax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及脾虚肝郁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次为气滞血瘀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门静脉Q增多,与对照组及湿瘀搏结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RI值临床分期、中医不同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DFI不仅可对HCC进行诊断,且可对中医不同证型HCC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为中医证候的研究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反应测听在耳鸣耳聋中医辨证中的作用。方法:对119例(165耳)耳鸣耳聋患者按传统的辨证标准分为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肾精亏损、脾胃虚弱五个证型,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及40Hz听相关电位测试。结果:电反应测听的13项指标中,听性脑干反应的Ⅰ—Ⅲ波间期、短声反应阈及40Hz听相关电位的0.5kHz、1kHz反应阈五项指标在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指标在不同证型中呈现出不同特点。结论:对耳鸣耳聋患者进行电反应测听可能有助于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型与凋亡相关蛋白TFAR19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乙肝后肝硬化患者60例为病例组,根据肝硬化中医临床辨证分为6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血清标本的TFAR19表达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TFAR19表达为(0.217±0.064),对照组为(0.328±0.05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明显降低。血清TFAR19表达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和瘀血内结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气滞血瘀证型、肝郁脾虚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内结证型与气虚血瘀证型、脾肾阳虚证型和肝肾阴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TFAR19表达在偏实证型、虚实夹杂证型及偏虚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TFAR19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中医辨证分型在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与TFAR19蛋白表达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王超  罗月中 《新中医》2012,(1):51-53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激素敏感性与病理类型和中医证型的关联。方法:共收集PNS患者200例,其中激素敏感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SNS)组87例,难治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SRNS)组113例。200例患者均进行肾组织活检和中医辨证、激素疗效分析。结果:SSNS组微小病变肾病(MCD)、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膜性肾病(MN)病理类型的患者构成比与SR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而2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MPGN)病理类型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气(阳)虚证、风湿证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阴虚证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CD型与非MCD型比较,风湿证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阴虚证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sPGN型与非MsPGN型比较,气(阳)虚证、阴虚证构成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湿热证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SGS型与非FSGS型比较,气(阳)虚证、阴虚证构成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N型与非MN型比较,气(阳)虚证、血瘀证构成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阴虚证、湿热证构成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NS患者的激素敏感性、病理类型和中医证型三者间均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gA肾病(IgAN)患者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IgAN不同中医证型间尿细胞形态的特点。方法:以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90例患者及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患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差镜下尿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不同疾病及IgA肾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IgA肾病芽孢状(G1)细胞出现的频率高于泌尿系结石,但低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Ⅱ级或Ⅱ级以下,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Ⅲ~Ⅳ级间,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Ⅴ级间,芽孢状与非芽孢状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芽孢分布以脾肾阳虚型为多见(9例)占56.25%,与非芽孢脾肾阳虚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非芽孢以气阴两虚型(39例)为多见,占52.72%,与芽孢状气阴两虚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G1细胞出现的频率与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间有明显差异,且不同中医证型间尿红细胞形态有一定的差异;脾肾阳虚型患者其尿红细胞的形态多样性较其他证型多,且G1出现频率高,其病理分级也相对较重,多为Ⅲ级以上。  相似文献   

7.
健脑通络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脑通络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治疗组口服健脑通络口服液;对照组口服消栓口服液。疗程为15天。结果:2组证候积分均显著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腰酸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改善口舌歪斜、感觉异常、面色咣白、气短乏力、自汗、头晕目眩、偏身麻木、耳呜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差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后比较,差并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差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益气活血法及其组方健脑通络口服液是治疗脑梗死气虚血瘀证急性期有效的方法,脑梗死急性期佐以补肾益气活血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梁莹  刘涛  余仁欢 《北京中医药》2012,31(11):843-844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汤剂对慢性肾脏病(CKD)Ⅲ~Ⅴ期患者血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慢性肾脏病Ⅲ期-Ⅴ期的住院患者152例,按使用中药汤剂与未使用中药汤剂分为2组,观察2组血钾浓度及高钾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中药汤剂使用组和未使用组血钾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钾血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中药汤剂没有提高CKDⅢ~Ⅴ期患者的血钾浓度,亦未增加高钾血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中药汤剂与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研究方法对汤剂组(127例)、颗粒剂组(105例)及常规组(103例)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指标及疗效等。结果:汤荆组和颗粒剂组在疗程结束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此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透明质酸(HA)在汤剂组和颗粒剂组治疗后下降明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汤剂组、颗粒剂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中药汤剂与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相当,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益肾泄毒祛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青  卫苓  王新新 《新中医》2006,38(10):32-33
目的:观察益肾泄毒祛瘀汤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益肾泄毒祛瘀汤(由黄芪、生地黄、大黄、山茱萸、山药、黄连、半枝莲、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苏叶、柴胡等组成)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糖适平治疗。主要观察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证候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UAER中位数较治疗前下降4.0mg/24h(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UAER异常者,治疗组中位数较治疗前下降38.4mg/24h(P〈0.01),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益肾泄毒祛瘀汤治疗2型糠尿病早期肾病能明显改善证候及血液流变学和UAER指标,提示该方有保护肾功能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雄黄为主配合扶正祛邪中药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将60例MD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雄黄1 g,日2次口服,服药3周,停1周,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服用扶正祛邪中药,对照组30例予小剂量CAG方案化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象变化、骨髓中原始细胞及病态造血比率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7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及血小板计数(PLT)均升高(P<0.05),但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骨髓粒、红、巨系病态造血及原始细胞比率均降低(P<0.05),但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雄黄为主配合扶正祛邪中药治疗中高危MDS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CHD)中医证型与纤维蛋白原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19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男<55岁,女<65岁),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58例)、痰浊闭阻证(55例)、非痰瘀证(83例),另选健康对照组57例,检测三组Fg、UA含量。结果:①血浆Fg含量的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Fg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组与非痰瘀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闭阻证组与心血瘀阻证组比较血浆Fg含量无差异(P>0.05)。②血尿酸含量比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CHD组血浆UA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HD三组之间U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Fg含量变化可能与PCHD中医证型可存在相关性,PCHD心血瘀阻证及痰浊闭阻证的病理基础可能与血液高凝高粘状态有关。Fg、UA水平升高可能是PCHD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冬红 《山西中医》2014,30(10):16-19
目的:观察自拟方更年宁汤加耳穴压豆治疗肾阴亏虚、心肝火旺型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4例肾阴亏虚、心肝火旺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2例。治疗组运用自拟方更年宁汤配合耳穴压豆;对照组服用谷维素等治疗。两组均用药3周1疗程,治疗两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95% CI=83.51%~98.73%);而对照组为82.69%(95% CI=72.41%~92.9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2.096 7,P=0.036 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的抑郁多疑、潮热汗出、耳鸣心悸、头晕健忘(P0.01),皮肤干燥、腰软骨痛(P0.05),优于对照组,阴部干涩、烦躁易怒、失眠多梦(P0.05),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对症状评分参数改善优于对照组的次序为抑郁多疑﹥潮热汗出﹥耳鸣心悸﹥头晕健忘﹥皮肤干燥﹥腰软骨痛﹥阴部干涩﹥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两组治疗前后FSH、LH、E2检测参数比较,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意义。结论:更年宁汤合耳穴贴压治疗肾阴亏虚、心肝火旺型绝经期综合征优于应用谷维素等西药治疗的证据符合第二类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条件,其收益为OR=0.29(95% CI=0.07~1.15,跨过1),NNT=9(95% CI=4.20~143.80,其概率密度函数分布明显偏态);并可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证型的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血清中5-HT的变化。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风热挟湿证、血虚化燥证、血瘀生风讧3组,每组20例;另选择20例经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组研究对象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比较5-HT含量。结果:肛门瘙痒症患者外周血5-HT平均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证型患者5-H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风热挟湿组患者5-HT高于血虚化燥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化燥和血瘀生风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证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的5-HT均低于正常,说明该疾病可能是一种神经源性疾病;且5-HT含量随其证型的不同亦有所变化,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针药并用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90名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药物组采用单独药物(麻仁胶囊)治疗,针刺组针刺天枢、支沟、上巨虚、大肠俞、足三里加百会、长强和内关穴,联合组采用针药并用的方法,观察不同方法的疗效差异。结果:3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差异性最显著(P〈0.01);各组治疗前后排粪造影指标变化:药物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有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结束半年后上述指标在药物组和针刺组均有一定反弹(P〈0.05),且药物组更明显,联合组未见明显反弹(P〉0.05)。结论:针刺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所致的便秘,联合麻仁胶囊疗效更持久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殷克敬教授经络诊查选穴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经络诊查发现的异常经脉的腧穴选穴为主,再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辨证选穴治疗;2组均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Fugl-Meyer评分2组治疗后均升高,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分级情况2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络诊查选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较好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补肾法和清肝法治疗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补肾组和清肝组,各20例;补肾组给予巴菟补肾益肝颗粒,清肝组给予双虎清肝颗粒,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和IL-2、IL-6、IL-8、IL-10、IFN-γ等细胞因子变化。结果补肾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9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补肾组积分降低幅度较清肝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补肾组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清肝组(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组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提高(P〈0.05),而清肝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各T淋巴细胞亚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补。肾组IL-2、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IL-6、IL-8水平降低(P〈0.05),清肝组IL.6水平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IL-2、IL-6、IL-8、IFN-γ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法和清肝法均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但补肾法免疫调控作用显著优于清肝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对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晚期胃癌患者按入组先后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艾迪治疗)33例;B组治疗组(艾迪+肠内营养)33例;C组治疗组(艾迪+肠外营养)3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各组的KPS评分、抗肿瘤疗效、相关脏器感染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监测生存期等。结果:营养状况指标:A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均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指标:A、C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述指标均不等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率(DCR):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脏器感染率: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无不良反应发生。B、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生存期情况: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营养支持尤其肠内营养途径能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率,控制肿瘤病灶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证候分布规律,规范本病的中医临床辨证。方法:对209例PID反复发作患者及82例PID非反复发作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4类证型的效果最好,分别是肝郁肾(气)虚血瘀夹湿热证、肾(阳)虚血瘀证、肝郁肾(阳)虚证、气虚、寒湿凝滞证,两组证候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D反复发作的基本病机为肾虚、肝郁、血瘀,由于感受“寒”、“热”、“湿”邪之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兼夹症,形成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比较CT与X线诊断老年股骨头坏死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老年患者76例CT及X线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股骨头总检出率及各临床分期检出率。结果:CT股骨头坏死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TⅠ、Ⅱ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均明显高于X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Ⅲ、Ⅳ及Ⅴ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老年股骨头坏死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且对于老年患者早期股骨头坏死病变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