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类固醇注射联合小针刀微创黄韧带松解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 2组各44例,B组采用针灸理疗、牵引手法复位、中药内服及外用熏蒸等综合治疗;A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硬膜外类固醇复合镇痛液注射联合小针刀黄韧带松解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腰椎滑脱指数及疗效.结果:A组优22例,良12例,有效7例,治愈率77.27%;B组优12例,良10例,有效14例,治愈率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各项腰椎滑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2,4,7,14 d,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B组治疗2,4,7 dVAS评分高于A组(P<0.05或P<0.01),14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类固醇复合镇痛液注射联合小针刀微创黄韧带松解术是非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韧带肥厚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MRI对黄韧带肥厚的诊断价值。方法  46例HLF中 ,男 2 4例 ,女 2 2例 ;采用SE序列 :T1WI ;FSE序列 :T2 WI ;常规行矢状位加轴位扫描。 3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余CT扫描证实。结果 黄韧带肥厚以多发者最常见 ,颈、胸、腰部病变主要分布在C4~ 7,T9~ 12 、L3~ 5水平 ,在各组中分别占 86.9%、91.6%、85 .7% ;于T2 WI显示最清楚 ,特别是旁正中矢状层面 ;为椎管后缘向前凸的三角形或结节状低信号 ,其中 4例为等信号。在T1WI上 ,检出率仅为 5 6.5 %。结论 HLF是致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 ,主要与韧带退变有关 ,在矢状T2 WI上显示最佳。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导致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合和分析,认为年龄大于50岁、绝经后女性、椎小关节改变、腰椎间盘退变及L4-5节段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危险因素。正确认识这些高危因素能有效预防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导致的下腰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滑脱前期腰椎弓峡部裂(SPLS)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PLS患者69例,对照组69例,由3名资深的影像科医师盲法阅读每个患者的MRI图像。结果 SPLS组中在MRI旁矢状面图像均可见椎弓峡部骨质连续性中断,63例显示断端间可见不同程度分离、错位、成角,与上位腰椎椎弓峡部对照可见失去叠瓦状走行规律,60例显示远侧断端向后下移。SPLS组中显示L5间盘退变60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P〈0.05)。SPLS组可见脊柱发育畸形3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1,P〈0.05)。结论 MRI对SPLS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SPLS有特征性的MRI表现,椎弓后部的移位,与上下位椎弓峡部对照失去叠瓦状走行,为诊断椎弓峡部裂的重要的间接征象,当峡部裂直接征象未能显示时,看到此征象应想到本病可能。可为临床评价提供正确、全面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退行性腰椎滑脱30例临床X线分析曾胜明1先玉芳2童开英1为了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X线特点。我们从1983年5月~1995年12月收集退行性腰椎滑脱30例,现将临床X线表现作一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男14例,女16...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整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手法整复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8%,对照组总有效率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但观察组缓解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整复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微调手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脊柱微调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软组织推拿和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腰痛程度、神经损伤及生活障碍评估,以X线测量法观察微调手法对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影响。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60%。对照组疗效优良率36.7%,两组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滑脱椎体前后向位移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大和减小的腰椎前凸角、腰骶角、骶骨水平角等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柱微调手法疗效优于屈膝屈髋垫枕整复手法;脊柱微调手法可动态调整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异常脊柱曲度和序列,改善脊柱承重力线.增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于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予以充分心理、饮食、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本组治疗后神经压迫症状消失14例,减轻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9%。结论:对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加强治疗前后的心理、饮食、康复护理,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
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规范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德纯  房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60-162
目的:回顾近年来旨内外脊柱生物力学基础实验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研究,探讨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法机制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50-01/2006—07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spine,biomechanics,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manipul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1/2006—07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治疗文献,检索词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生物力学,推拿”,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在图书馆手工检索1985—01/2005-12出版的相关专著。纳入标准:①脊柱生物力学研究。②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推拿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脊柱骨折。②手术治疗。③重复的综述与临床治疗文献。从腰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述手法的作用途径,评价推拿的临床疗效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其中3篇为研究性论著,1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将文献进行综合评价。①躯干肌的协调收缩可维持腰椎节段的结构性稳定,调节腰椎活动范围,维持脊柱的动态平衡。退行性腰椎滑脱病变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等退变明显,生物力学性能发生变化,不能发挥其稳定功能,抗剪切力下降,其腰椎旋转中心后移,应力和载荷分布不协调;同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背肌肌力下降,躯干肌肌力失衡导致腰椎曲度变化,进一步影响腰椎稳定性。②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减小骨盆前倾角及腰椎前凸,降低剪切应力,消除神经根压迫,结合针对性的导引和功能训练可改善腰椎承重力线,改善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柔顺性,提高躯干肌群的肌力和腰椎稳定性。 结论:推拿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效的保守方法,手法的筛选、规范以及疗效的客观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近年来国内外脊柱生物力学基础实验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研究,探讨推拿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手法机制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OVID数据库1950-01/2006-07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手法治疗的文献。检索词为“spine,biomechanics,degenerativespondylolisthesis,manipulation”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清华同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2-01/2006-07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推拿临床治疗文献,检索词为“退行性腰椎滑脱,生物力学,推拿”,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在图书馆手工检索1985-01/2005-12出版的相关专著。纳入标准:①脊柱生物力学研究。②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推拿手法治疗。排除标准:①脊柱骨折。②手术治疗。③重复的综述与临床治疗文献。从腰椎生物力学的角度阐述手法的作用途径,评价推拿的临床疗效和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共纳入文献30篇,其中3篇为研究性论著,1篇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将文献进行综合评价。①躯干肌的协调收缩可维持腰椎节段的结构性稳定,调节腰椎活动范围,维持脊柱的动态平衡。退行性腰椎滑脱病变节段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等退变明显,生物力学性能发生变化,不能发挥其稳定功能,抗剪切力下降,其腰椎旋转中心后移,应力和载荷分布不协调;同时,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腰背肌肌力下降,躯干肌肌力失衡导致腰椎曲度变化,进一步影响腰椎稳定性。②手法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减小骨盆前倾角及腰椎前凸,降低剪切应力,消除神经根压迫,结合针对性的导引和功能训练可改善腰椎承重力线,改善肌肉收缩的协调性和柔顺性,提高躯干肌群的肌力和腰椎稳定性。结论:推拿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有效的保守方法,手法的筛选、规范以及疗效的客观评估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3.0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3.0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弹性纤维与胶原在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内不同应力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腰椎过度屈伸活动造成黄韧带损伤后其内部胶原过度表达所致纤维化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腰椎手术中收集黄韧带标本20例,其中10例来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正常厚度黄韧带,设为对照组(n=10);10例来自因黄韧带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n=10)。对比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及肥厚黄韧带不同应力部位(腹侧部、中间部、背侧部)之间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表达差异;鉴定表达胶原类型;分析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黄韧带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黄韧带内弹性纤维减少、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黄韧带组;应力集中的肥厚黄韧带背侧部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间部和腹侧部;过度表达的胶原为Ⅰ型和Ⅲ型胶原;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结论:弹性纤维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增多形成纤维化是导致黄韧带肥厚造成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在应力集中的黄韧带背侧部表达更显著,脊柱康复运动应避免过度腰椎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椎板间隙途径内窥镜下间盘切除需游离黄韧带,后者如果辅助连续扩张器及工作通道进行操作,无论切口多小(甚至3—5mm),均可完整保留黄韧带。目的:介绍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椎间盘的应用。方法:采用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椎间盘切除治疗16例男性患者和14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8±15)岁,主诉单下肢根性疼痛,病变位于L3-4间隙1例,L45间隙13例,L5-S1间隙16例,其中间盘向上脱出游离者4例,向下脱出游离者7例,所有患者术中电生理监测,在工作通道中分开黄韧带,间盘切除撤出工作通道后,黄韧带可自行复位。结果与结论:操作时间20-40min,治疗后随访时间(149±108)d。治疗中电生理监测无异常,椎间盘切除症状均得以改善。经核磁随访显示:脱出间盘组织已完全摘除,黄韧带保留完整,所有患者无相关并发症。结果可见经椎板间隙内窥镜下分开黄韧带切除脱出的间盘组织,是一种可行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背景:CT检查能够对椎管诸径线进行测量,对狭窄类型、形态、程度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进行分析,对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明确诊断的作用.目的:采用一种自行设计的CT图像测量方法,分析腰椎黄韧带变性、肥厚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方法:黄韧带组织取材于3组病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及腰椎外伤骨折患者.通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3组病例黄韧带组织的病理学特点,以腰椎骨折组作为对照.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常规进行了CT扫描,通过测量腰椎不同间隙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弓上切迹平面关节囊部黄韧带的厚度,以及椎管左右侧的前后斜径,计算二者的比值,分析黄韧带的厚度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腰椎骨折组的CT图像测量中,腰椎管狭窄症组黄韧带厚度平均〉(4.79±1.07)m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41±0.08;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黄韧带厚度平均〉(3.18±0.71)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26:±0.07,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腰椎管狭窄症组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明显大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组及腰椎骨折组.提示在腰椎CT横断面上计测黄韧带厚度〉4 mm,黄韧带厚度与椎管前后斜径的比值≥0.41可能可以作为选择椎管狭窄症手术适应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结构变异,以揭示腰椎骨、关节及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与下腰痛发生的潜在关系。方法:36例平均年龄39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平均年龄55岁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患者及26例正常人摄制X射线正位片,CT扫描测量关节突和椎板形态(L4~5)。根据下关节突外间距是否比椎弓峡部间距宽和能否显示关节突关节间隙分为X(X1,X2,X3)型和W型,X1型和X2型下关节突均向侧方伸展,但X1型不显示关节间隙,X3型能见到一侧关节间隙。W型下关节突收窄,两侧关节间隙都能显示。结果:W型的关节突矢状排列,在正常组中少见(6.89%),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组占多数(45.71%)。X1型关节突冠状排列,在对照组(55.17%)和椎间盘突出组(58.33%)中占多数。W型的椎管大多数为三叶形并伴有侧隐窝狭窄,这可能与滑脱和骨关节炎有关。结论:结果提示W型是发生退行性变腰椎滑脱和椎管狭窄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41例60岁以下(平均年龄55岁)有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和32例(平均年龄53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关节横向,关节面的深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第二部分研究分别测量40例40岁以下和40例60岁以肯要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结果 退变笥滑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4-5节段关节角度方向明显偏向矢状面,关节角度不对称和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第二部分2组下腰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0岁以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存在着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L4-5节段关节或矢状排列和/或同时伴有关节角不对称是腰椎早期滑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腰椎黄韧带肥厚是临床上引起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目的:分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腰椎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所取黄韧带,对照组6例(椎管内占位且无腰椎不稳患者黄韧带)、突出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黄韧带)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黄韧带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Ⅴ型胶原蛋白的mRNA含量,分析3个细胞因子在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在3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突出组(均P 〈0.0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RNA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Ⅲ型胶原蛋白、Ⅴ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20.
背景: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椎体侧方滑脱与腰椎侧凸曲线变化及与疼痛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关于椎体侧方滑脱解剖学变化的详细报道.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侧凸所致椎体侧方滑脱的解剖学改变.方法:选择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侧凸伴椎体侧方滑脱患者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54~72岁,平均65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检查.通过腰椎冠状面重建CT图像测量椎体侧方滑脱距离,采用Aaro法在轴位CT图像上测量椎体旋转角度.结果与结论:椎体侧方滑脱在远端终椎非常多见,滑脱部位上端椎体向主弧曲线的凸面旋转,而下端椎体则向主弧曲线的凹面旋转.Cobb角平均值为25°,椎体侧方滑脱距离及旋转角度平均值分别为6.5 mm、6.7°,椎体侧方滑脱距离(X)与椎体旋转角度(Y)问有显著的相关性(r8=0.63;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