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了探讨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在南京地区选取306例高脂血症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5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血脂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型、气滞血瘀型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而脾肾阳虚型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屠浩明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6):470-471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方法:在南京地区选取306例高脂血症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痰浊阻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5个证型,探讨各证型与血脂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型、气滞血瘀型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脾肾阳虚型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结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和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考虑作为高脂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相关标准进行调查并进行体质分类,统计中医体质类型、证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50~60岁,61~70岁,71~80岁)、不同病程(<5年,5~8年,>8年)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分为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9种。其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28.7%),气郁质和特禀质这两种体质类型所占比例最低(0.9%)。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70岁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71~80岁患者中,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不同病程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质中,病程短于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血瘀质和阳虚质中,病程长于8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中气血亏虚证较多,共199例,占36.2%;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共141例,占25.6%;肾阳虚证124例,占22.5%;气滞血瘀证74例,占13.5%;其余分型12例,占2.2%。气虚质和气血亏虚证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肝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期的患者以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后期患者则多为血瘀质和阳虚质。根据规律,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体质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低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究低血压与中医体质分型之间的关系,为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血压检测符合低血压诊断的210例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体质分型。结果:单一体质类型74例,占35.24%;兼夹体质类型136例,占64.76%。平和质8例,占总比例数12.02%,病理体质202例,占总比例数的96.18%。与低血压相关度较高的前三种体质类型分别是气虚质,占33.68%;阳虚质占26.61%;痰湿质占11.85%。结论:体质性低血压患者体质类型多为兼夹质,气虚质、阳虚质以及痰湿质在本病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6,(1):68-69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不同体质人群的血脂特点,为中医早期"治未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糖调节受损病例共计123例,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分为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观察不同体质受试者的血脂特点。结果:123例IGR患者中,湿热质与痰湿质的TG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湿热质的LDL-C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阴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糖调节受损的人群中应当对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的人群加强血脂干预措施,对延缓糖调节受损状态向糖尿病阶段发展可能具有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6)
目的探讨分析高脂血症血脂水平和中医体质辨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90例脂代谢正常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各类中医体质类型之间的差异,并比较几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湿质22.2%、气虚质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8.9%(P0.05)。6种常见中医体质类型高脂血症患者中,痰湿质、气虚质高脂血症患者的总胆固醇(TC)水平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痰湿质高脂血症患者甘油三酯(TG)高于其他体质组(P0.05)。结论痰湿质与气虚质是高脂血症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是导致高脂血症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决定了哮喘的易罹性、病机从化和顸后转归,是哮喘发病及其证候产生的内在基础,两者密切相关。临床上对哮喘患者进行分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体质类型进行相应的调养、治疗,通过后天因素来逐步改善患者体质,达到调整气血阴阳的偏颇状态,将疾病消除在萌芽或初始发病阶段。 相似文献
10.
体质秉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具有相对稳定和动态可调的特征。体质决定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也是预测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在临床研究中广泛运用,然而其量化指标不明确,易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而形成偏差。因此,建立客观统一的虚证体质的诊断和量化标准亟待解决。文章回顾了近十年体质诊断及量化标准相关文献,探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相关的实验室指标,以期通过体质辨识联合现代检测技术,高效精准遴选出偏颇体质人群,及早开展健康干预,降低罹患疾病的风险。最后阐述了当下国内体质学说在临床运用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期待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认为中医体质决定了失眠的易罹性、表现和预后转归,阐述了中医体质是失眠发病及其证候产生的内在基础,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相关性。并据此提出,应把体质学说引入到本病的防治研究体系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组)患者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组)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HB组)60例,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1)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SRHB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SRH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ASC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ASC组;(3)与ASC组相比,CHB组阴虚质、瘀血质有增多趋势,阳虚质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影响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CHB。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对其相关发病因素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乳腺增生症女性患者2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一时期体检健康的女性21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2组研究对象入组后均按要求填写《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并对其体质类型进行判定,研究组患者还需填写自拟的《乳腺增生症临床调查表》,对比分析乳腺增生症患者临床主要的中医体质类型表现及不同体质类型与乳腺增生症相关发病因素(包括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乳腺增生症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由高分布到低依次是气郁质、痰湿质、瘀血质、阳虚质、阴虚质等,其中研究组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患者均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是乳腺增生症的4种常见体质类型;乳腺增生症4种常见体质类型中阳虚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51~6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素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痰湿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开朗或温和、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瘀血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31~5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气郁质的分布特点是年龄20~40岁,性格偏向急躁易怒、饮食偏好荤食及非体力工作(均P0.05)。结论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临床中以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及气郁质的偏颇体质最常见,且不同体质类型与患者的年龄、性格偏向、饮食偏好及工作性质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及调查,研究该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将确诊为高脂血症的2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无明显基础疾病的20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软件接受调查,对软件得出的中医体质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248例高脂血症患者中,中医体质类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这3种体质的分布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而平和质的分布比例低于对照组。结论:温州地区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中,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要类型,说明这3种体质的人群患高脂血症的可能性更大,这3种体质类型可以作为预防和诊治高脂血症的中医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15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人群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 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型特点,研究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九分法量表对江苏省吴江地区150例NAFLD患者进行体质分型。结果 NAFLD患者8种偏颇体质的得分情况,其中痰湿质得分最高,其次是气虚质、湿热质。进一步分析8种偏颇体质的频数大小,发现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的频数高于其他体质类型。结论9种体质在NAFLD患者中客观存在,而以病理性体质为主;痰湿质、气虚质及湿热质是其主要的偏颇体质类型,与NAFLD的发病关系密切,其中痰湿质在发病中相对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调查8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及生活习惯,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14-2015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与咸阳市中心医院8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多,偏颇体质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及血瘀质,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人群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273、56.457、31.719,P值均<0.01);是否有冠心病、是否有脑血管疾病及血压控制是否达标人群体质类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975、8.321、6.514,P值均<0.01);在生活习惯方面,不同口味人群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403,P<0.05);运动时间及睡眠习惯不同的人群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874、86.724,P值均<0.001);气虚质与饮食喜好及运动时间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14);阳虚质与运动时间与睡眠习惯相关(P值分别为0.009、<0.001);阴虚质与运动时间相关(P<0.001);痰湿质与运动时间及睡眠时间相关(P值分别为0.028、0.003);湿热质与运动时间相关(P=0.001);气郁质与饮食爱好及睡眠时间相关(P值均<0.001);特禀质与饮食爱好与睡眠时间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08).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既往疾病相关,且受饮食嗜好、运动时间及睡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 32 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其中脾肾阳虚证 32例 ,肝肾阴虚证 36例 ,阴虚阳亢证 1 2 0例 ,气滞络瘀证90例 ,痰浊阻遏症 42例。全部进行了血脂全套检查 ,并与血脂各脂质成份进行对照分析 ,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脾肾阳虚证 HDL - ch表现为单相降低 ;痰浊阻遏证表现为 TC、TG双相升高 ;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瘀证表现为 TG单相升高 ,TC在正常或临界水平。结果 :高脂血症脂质成份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提示血脂脂质成份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检测指标群之一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脾肾阳虚证32例,肝肾阴虚证36例,阴虚阳亢证120例,气滞络瘀证90例,痰浊阻遏症42例,全部进行了血脂全套检查,并与血脂各脂质成份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脾肾阳虚证HDL-ch表现为单相降低;痰浊阻下表现为TC,TG双相升高;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瘀证表现为TG单相升高,TC在正常或临界水平,结果:高脂血症脂质成份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血脂脂质成份可以考虑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现代检测指标群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体质学说自本世纪70年代提出以后,近20a来,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 理论研究1.1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8年被比较明确地提出后[1],受到中医界广大学者的关注,随着第一部中医体质学说专著的出版,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已得到确定——“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2]并认为其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