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血比重与比色法之间的Hb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小莲 《淮海医药》2007,25(1):54-54
目的 探索一种既不影响血液质量及献血者身体健康,又不影响无偿献血、采供血需求,适应献血血比重的筛选方法.方法 在比重为1.050的硫酸铜溶液中不及格的标本分别用比重为1.049、1.048的硫酸铜溶液测其比重,再用HiCN比色法测定Hb含量,最后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Hb 115 g/L的血标本其硫酸铜法比重在1.048~1.049之间.结论 适当采用男≥1.050,女≥1.048硫酸酮溶液作为献血时血比重筛选,能保证其血液Hb项的质量,而且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军队献血员献血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在献血前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通称为献血反应。我血站自 2 0 0 1年 9月~ 2 0 0 3年 3月共采血 771 0人次 ,其中 2 2 6人发生献血反应 ,发生反应率为2 93%。为探讨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 ,我们对部分献血者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献血对象  771 0名献血者分别是官兵和军校学员 ,男 72 5 7人 ,女 4 5 3人 ;年龄 1 8~ 5 5岁。经体检和血液化验合格后献血 ,两次献血间隔不少于 6个月 ,其中第 1次献血者 75 0 5人 ,两次以上献血者 2 0 5人。1 2 采血方法与采血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过程的献血反应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300例于2013年1月-7月在本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调查和分析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并及时采取相关的护理措施。结果6例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占全部献血者的2%,3例献血者分别在献血前、中、后发生献血反应,各占16.7%,3例因心理原因造成献血反应,占33.3%。医务人员及时对出现献血反应的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献血反应得到缓解并消失。结论初次献血者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引发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为心理因素,为了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医务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和明确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在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发生献血反应的重复性献血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共有重复献血者128名,其中轻度、中度、以及重度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8.0%、24.2%和7.8%,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作息时间不合理、空腹和劳累、献血环境问题以及二针穿刺或者是疼痛刺激,精神因素、晕针晕血。结论在预防重复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过程中应该注重宣教工作,加强对献血者的体征询问和体检,为患者者提供更好的献血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的素质,从而减少重复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虹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76-177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对434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生献血反应55例,占12.67%,其中轻度占9.67%、中度占2.30%、重度占0.07%。枸橼酸钠中毒发生献血反应21例,占4.79%;精神因素发生献血反应10例,占2.40%;身体因素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4.42%;环境因素发生献血反应8例,占1.73%。PLT〈170×10^9/L,体质量50~55蚝的献血者、初次捐献血者和空腹、疲劳、睡眠不足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质量〉55kg,血小板计数高,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做好献血者健康教育和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是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应严格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对每一位献血者进行认真仔细查体,确保每一位献血者身心健康,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防止血液浪费,保证充足的血源。现对我采血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祥  赵洁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156-156,15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18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的献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以轻度献血反应为主,枸橼酸钠中毒和精神因素是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应严格掌握献血标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临床表现,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8543人次机采献血者,均按规定程序流行进行操作,观察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类别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543人次机采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243人次,发生率为2.84%。其中轻度献血不良反应190人次、占2.22%,中度献血不良反应38人次、占0.44%,重度献血不良反应15人次、占0.18%。243人次献血不良反应者中枸橼酸钠反应148人次,精神因素40人次,身体因素39人次,其他因素16人次。不同年龄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体重、循环血量机采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献血不良反应以枸椽酸盐反应为主,其次为精神和身体等因素,为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应选择男性、循环血量少、体重偏大的献血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了解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者不良反应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从献血反应的发生的情况,观察、分析与献血者年龄因素的关系。结果52759名献血者中,18~25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2.56%,26-40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48%,41~55周岁无偿献血者的献血不良反应率为1.56%,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瑞安市初次献血者与重复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瑞安市血站无偿献血并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初次献血组161例和重复献血组37例,对比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两组献血者男女比例、献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睡眠时间、饮食及心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献血者年龄、献血时血糖水平及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重复献血者高,可能与睡眠时间不足、心理紧张及饮食习惯改变有关。采血人员在献血工作中应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宣传,让献血者充分了解献血过程,并提高采血技术及水平,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适量献血通常对人体不会造成伤害。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等,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其中连锁性献血反应时有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献血发生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几年以来,参加无偿献血的公民日益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及社会背景,对献血的认识、心理反应不同,其中少部分人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多见于首次献血者,主要是由于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缺乏更深的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导致献血反应的发生而使采血中断,为此我站医护人员加强对献血者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站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献血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5.71%相比发生明显下降,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后再次参加献血的情况调查研究。方法从2015年的2月至2016年的2月这个时间段中选取14837例献血者,记录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分析随后两年内献血者的献血情况。结果所选取14837例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献血者有52例,所占据比例为0.35%,随后的两年内未发生不良反应的14785例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4296例,所占据比例为29.06%,随后的两年内发生不良反应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有6例,所占据比例为11.54%,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后再次献血的献血者数量进行比较明显较少(P<0.05)。结论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会导致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降低,因此在献血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给献血者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应对能力。方法采集本中心血站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无偿献血者11万余例。献血者开始献血至结束30min内,严密观察其面容、血压、脉搏及心率等献血反应发生。结果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45例。结论绝大多数献血者没有任何不良反应,但也有少数人在献血过程中还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这可能与献血者的心理、生理、采血环境及护士的操作技术有关。血站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献血知识宣教从而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的同时并具备应对处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依据两组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的结果,采供血机构可以创造条件为献血者提供科学的献血体位,尽可能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统计分析坐位和半卧位两组不同献血体位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不同献血体位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1.81,P<0.005)。结论半卧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明显低于坐位的献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之间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市38156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案例共计358例,对发生献血反应者的献血量、献血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献血量、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次数相关,初次不良发生率86.8%,第二次11%,多次仅为2.2%;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其程度与献血量不呈正比例关系,1次献血量〈2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为28.7%,1次献血量200~3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为56.2%;1次献血量在〉300~400ml发生不良反应率仅为15.1%,三者之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与献血次数存在一定的关系,与献血量的多少没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纪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78-579
目的探讨献血年龄及献血环境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站59689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050例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5岁献血者的不良反应率为3.18%,26~40岁献血者为1.13%,41~55岁反应率为1.09%,18~25岁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26~40岁组和41~55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车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94%,献血屋内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04%。结论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献血者年龄、献血环境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采血前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初次与重复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例有差异,前者发生献血反应率较高,现分析如下。 1临床体会 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比例明显高于重复献血者,据分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初次献血者对血液生理知识、献血常识了解不够,对献血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②初次献血者因为没有献血体验,对献血过程中的各种操作在心理和生理上耐受性较差。而重复献血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避免或减少连锁性献血反应的发生,应对献血者做好心理护理和宣传疏导。方法观察血站街头无偿献血发生连锁性献血反应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连锁性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看到他人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而十分紧张,尚未采血或刚刚采血即发生献血反应[1]。结论经过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宣传教育疏导,连锁性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