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在不同单能量下CT值、碘(水)密度变化,以探讨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的42例肺占位性病变患者能谱CT成像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疾病19例(良性组),肺癌23例(肺癌组).结果 能谱CT成像诊断肺占位性病变及淋巴结转移灶的x2值分别为26.1和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恶性占位性病变keV越低,CT值差异越大.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碘密度(0.13±0.08) g/L显著低于肺癌组的(0.20±0.15)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动脉期标准化水密度(1.01±0.01) g/L与肺癌组(1.00±0.01)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灶能谱曲线斜率(1.10±0.07)与原发肺癌灶(1.07±0.08)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05).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在不同单能量下成像,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在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上具有明显优势,其定量分析有助于肺部良恶性占位及淋巴结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临床较难诊断病灶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双能量CT碘图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肺部病变患者,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肺癌组37例和良性组23例,均行双能量CT碘图检查,比较两组病灶肿块体积、容积平均CT值、容积CT剂量指数、虚拟平扫值(VNC值)、延迟25 s时碘增加值(Overlay-25s)、碘浓度(IC-25s)、延迟60 s时碘增加值(Overlay-60s)及碘浓度(IC-60s)差异,分析双能量CT碘图数据对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肺癌组病灶肿块体积、容积平均CT值、容积CT剂量指数均大于良性组[(37.54±5.21)vs(23.42±4.43)cm3、(53.87±8.65)vs(33.48±4.97)HU、(37.50±5.02)vs(24.87±4.29)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癌组VNC值高于良性组[(42.45±8.97)vs(32.84±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verlay-25s、IC-25s、Overlay-60s及IC-60s比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22例甲状腺结节,均做CT平扫、增强及三维后处理,并对其CT值变化和后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两者吻合度有较强统计学意义( P<0.001), CT平扫值、动脉期值和静脉期值在不同性质的甲状腺结节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上,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主动脉夹层属于临床重症,夹层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评价主动脉夹层中肾灌注水平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01-01-05-31本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或行主动脉夹层支架植入术后的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双源CT动脉成像(dual-source CT arterial imaging,DSCTA)和肾脏双能量平扫,通过后处理程序(肝VNC)获得肾脏灌注碘图及双肾虚拟平扫图像,定量测量双肾正常灌注、低灌注感兴趣区的各项指标。结果在15名患者中,有11名单侧肾脏显示灌注不足。DSCTA与肾灌注碘图所得结论一致。融合图像中,低灌注区CT值为(79.3±17.8)HU,低于对照侧的(122.0±7.2)HU,t=8.12,P<0.001;碘浓度为(2.99±0.86)mg/mL,低于对照侧的(5.67±0.67)mg/mL,t=7.68,P<0.001;对比增强率为(88.1±31.8)%,低于对照侧的(151.1±21.8)%,t=4.38,P<0.001。结论双能量碘图可以在视觉上反映肾灌注是否正常,双能量平扫所得各项数据可定量反映肾灌注水平,紧接DSCTA后应用有助于较早、准确判断肾异常灌注情况,虚拟平扫可区分碘剂与结石,排除干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心气道肿瘤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能谱CT的诊断,为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4年7月医院收治的95例中心气道肿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所有患者均行能谱CT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扫描,观察患者肺部感染病变及非感染性病变,采用平扫和增强动脉期40keV的CT值、碘含量、水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 95例感染患者分离出10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64株占62.1%,革兰阴性菌35株占34.0%,真菌4株占3.9%;平扫时肺部感染性病变与非感染性病变间40keV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水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动脉期非感染性病变40keV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含量显著高于感染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变水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心气道肿瘤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菌;能谱CT能够对感染组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谱CT肾脏虚拟平扫代替常规平扫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光谱CT上肾脏增强检查10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在后处理工作站获取动脉期和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客观评价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图像上的CT值、背景噪声、图像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辐射剂量。结果:肾脏TNC和VNC-v图像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VNC-a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TNC与VNC的SNR及背景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3种图像间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C的有效辐射剂量占总有效剂量的33.3%。结论:基于光谱CT获得的肾脏VNC-a图像CT值能还原肾脏CT值,可以替代TNC,同时具有较低的图像噪声,且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能谱CT影像组学对胃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胃癌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CT平扫与能谱CT增强扫描,比较二者的检查结果以及诊断价值。结果 80例胃癌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明确低分化者53例,高分化者27例。Kappa检验显示,CT平扫与手术病理的术前病理分级结果具有一般的一致性(Kappa值=0.677, P <0.05),而能谱CT与手术病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911, P <0.05)。能谱CT诊断胃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的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高于CT平扫(P <0.05)。结论 与CT平扫相比,能谱CT在胃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诊断中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肾脏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at-poor angiomyolipoma,fp-AML)的动态增强CT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1月就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ccRCC患者和7例fp-AML患者,对其术前平扫及动态增强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影像特征如囊变、假包膜、坏死出血、钙化,测量肿瘤实性部分在扫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强化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cRCC患者CT影像上更易观察到假包膜、囊变坏死及钙化。平扫时ccRCC肿瘤平均CT值为(31.04±9.63)Hu,fp-AML肿瘤平均CT值为(37.57±2.99)Hu,两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强化率ccRCC高于fp-AML肿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各期CT值,ccRCC患者与fp-AML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假包膜、囊变坏死及钙化的出现对肾透明细胞癌有诊断价值,而平扫时肿瘤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与膀胱癌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扫加增强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8年6月~2022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9例膀胱癌患者和10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评价肿瘤的影像特征如数量、囊变坏死、钙化以及CT扫描各期的CT值,计算病灶实性部分的绝对增强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膀胱癌更常见囊变坏死及钙化,膀胱副神经节瘤一般密度较均匀。平扫时,膀胱癌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34.9±6.9)HU,膀胱副神经节瘤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42.6±6.9)HU,两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膀胱癌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69.3±14.0)HU,膀胱副神经节瘤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84.1±12.7)HU,两组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膀胱癌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59.0±11.5)HU,膀胱副神经节瘤实性部分的平均CT值约(71.5±20.8)HU,两组延迟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化、囊变坏死、菜花样表现及浸...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探讨正常肝脏及脂肪肝肝实质碘含量及能谱曲线特征.方法:选取133例非肝脏器质性病变患者及32例脂肪肝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将扫描获得的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分析,测量肝脏、腹主动脉含碘值,并计算标化含碘值(NIC)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正常肝脏在门脉期的NIC值及能谱曲线斜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中应用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钙化积分测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7月于本院行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268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134例每位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2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B组134例患者分别用常规120 kV及100 kV,CARE Dose 4D技术扫描钙化积分,分别测量和计算钙化积分、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并将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235.45±285.26)和(224.18±270.81);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7) mGy和(1.61±0.2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1.84±2.91) mGy·cm和(24.15±4.46)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76±0.046) mSv和(0.366±0.081) mSv;A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两种扫描方法得到的钙化积分值分别为(181.46±204.79)和(185.14±207.55);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2.13±0.01) mGy和(0.90±0.18) mGy;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30.69±.017) mGy·cm和(12.90±2.40) mGy·cm;有效剂量分别为(0.448±0.019) mSv和(0.189±0.035) mSv,B组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钙化积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持120 kV并使用CARE Dose 4D技术虽然降低了辐射剂量,但是对钙化积分测量有影响;而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同时使用,在不影响钙化积分计算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iemens双源CT的Lung Care软件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辅助诊断能力及适用范围。方法:收集双源CT扫描并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孤立性结节40例。应用Lung Care软件中的r-MPR或VOI法三维重建技术对SPN的基本征象进行分析,并与胸部CT常规扫描进行比较;其中20例肺结节患者于12个月内分3个阶段进行随访,以测量结节生长速度或倍增时间。结果:在40例SPN中,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2例。胸部CT常规扫描与Lung Care软件三维重建对恶性结节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3.57%、82.14%,对良性结节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1.67%、83.33%,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ung Care软件具有的自动分析测量结节体积功能,可准确地计算出结节体积、X径、Y径、Z径、最大径、最小径,通过20例12个月内随访,8例结节体积增大,7例结节体积缩小,5例结节体积不变,8例体积增大的结节中5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均为恶性结节。结论:Lung Care软件对肺结节的诊断具有一定辅助作用,可以有效地鉴别结节真伪,观察结节的形态特征,适应于对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显示恶性孤立肺结节分叶征理想CT层厚。方法:45例恶性孤立肺结节(直径≤3 cm)患者,经屏气训练后,采用64层螺旋CT行胸部扫描(准直器宽度0.625 mm×64)。分别重组成1、2、5 mm等3组图像,比较3组图像对恶性孤立肺结节分叶征显示的异同。以1 mm图像显示的结节分叶征为标准,分析恶性孤立肺结节分叶,判断2、5 mm组图像显示恶性孤立肺结节分叶征的可靠性。结果:1 mm图像显示45例恶性孤立肺结节共出现98个分叶,其中弦距<1 mm分叶25个,弦距为1~2 mm分叶30个,弦距>2 mm分叶43个。2 mm图像上显示弦距<1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18个,两者数量有显著差异(P=0.023<0.05)。5 mm图像上显示弦距<1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16个,两者数量有显著差异(P=0.004<0.05)。2 mm图像上显示弦距为1~2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24个,两者数量无显著差异(P=0.261>0.05)。5 mm图像上显示弦距为1~2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13个,两者数量有显著差异(P=0.003<0.05)。2 mm图像上显示弦距>2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40个,两者数量无显著差异(P=0.631>0.05)。5 mm图像上显示弦距>2 mm分叶与1 mm图像上显示分叶一致的有36个,两者数量无显著差异(P=0.264>0.05)。结论:恶性孤立肺结弦距<1 mm时1mm层厚较合适,弦距为1~2 mm时2 mm层厚较合适,弦距>2 mm时5 mm层厚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CT/MRI融合技术在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调强放疗,分别在CT及CT/MRI融合图像下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比较CT组和CT/MRI组勾画的靶区体积的差异性。结果 CT组和CT/MRI组勾画的平均靶区体积分别为(29.18±19.12) cm^3和(33.57±20.63) cm^3,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1、T2、T3期中,两组体积对比差异明显(P〈0.05);在T4期中,两组体积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CT/MRI融合技术结合CT和MRI两种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唐志明  冉强  邹习忠  黄微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0-1652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良性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5例,分析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特征等。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位于腮腺浅叶12例,后下象限5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8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瘤5例,均位于浅叶,3例位于前下,2例位于后下。所有肿瘤边界均清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54.8±6.6,84.6±13.7,109.5±12.5)HU,多形性腺瘤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49.3±6.4,71.7±14.8,92.5±11.9)HU,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前两者静脉期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