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32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的灌注过程,通过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结节及周围正常腺体及良恶性结节间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参数的差别.结果 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表现为结节早于周围实质开始增强及消退,与邻近甲状腺实质比较呈高增强,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参数AT、TTP、PI分别为(7.49±4.45)、(17.41±2.84)、(18.56±5.24)s,与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各项参数[分别为(13.22±3.30)、(20.92±2.59)、(19.15±5.47)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可以为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提供更多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参数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镇海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围绝经期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05例,对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学结果分为良性组(65例)和恶性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腔内造影子宫内膜厚度,CEUS的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基础强度(BI)和峰值强度(PI)等参数,以病理检验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不同超声参数在子宫内膜良恶性中的效能。结果恶性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PI明显高于良性组,RT和TTP显著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ROC曲线显示,PI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AUC=0. 986,P<0. 05),其次为RT和TTP (AUC=0. 888,0. 862,均P<0. 05),内膜厚度(AUC=0. 778,P<0. 05),PI的AUC明显高于内膜厚度(Z=4. 410,P<0. 05)、RT (Z=3. 306,P<0. 05)和TTP (Z=3. 344,P<0. 05),其最佳截点为PI≥20. 61 db。PI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内膜厚度、RT和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PI的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PI、RT和TTP的阴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 CEUS在鉴别绝经后子宫内膜良恶性肿瘤中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其中,PI≥20. 61 db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瘤体边缘带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82个结节)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为BI-RADS 4类结节。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乳腺超声造影(CEUS)检查并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采用定量分析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 定量分析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基准强度(BI)、达峰时间(TTP)、造影剂到达时间(AT)、上升斜率(AS)、半峰时间(DT/2)及下降斜率(DS)。分析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瘤体边缘带造影参数的差异, 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定量参数绘制预测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和截断值。分析乳腺恶性组中瘤体不同区域部分造影参数的差异。结果乳腺恶性肿瘤瘤体边缘的PI、AUC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均P<0.001);乳腺恶性肿瘤瘤体中央及周围组织的PI、AUC, 瘤体中央、边缘及周围组织的BI、TTP、AT、DT/2、DS、AS与乳腺良性肿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参数对预测和评价胃癌伴肝转移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确诊的胃癌伴肝转移患者进行NAC治疗,并在治疗后将其分为有效组(62例)和进展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化疗前及NAC治疗3个周期后的超声双重造影参数,并对完成化疗后术中取得的病理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统计微血管密度(MVD)。对比治疗前后、疗效分组后超声双重造影参数情况,以及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峰值强度(PI)较治疗前降低,开始增强时间(RT)、到达峰值时间(TTP)较治疗后增加;NAC治疗3个周期后有效组PI显著低于进展组,峰值强度变化率(CROPI)有效组明显高于进展组;MVD与TTP、CROPI呈显著负相关(rTTP=-6.32,rCPOPI=-0.742;P<0.0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中PI、CROPI有助于预测胃癌伴肝转移应用NAC的疗效,其中CROPI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参数对预测及评判胃癌伴肝转移新辅助化疗(NA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行NAC治疗的胃癌伴肝转移患者76例,化疗前、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均行超声双重造影检查。3个化疗周期后按临床疗效判断标准将患者划归为受益组和进展组,统计对比化疗前、化疗3个周期后及不同临床疗效组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I)、开始增强时间(R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变化率(CROPI)值变化,同时分析化疗3个周期后微血管密度(MVD)与超声造影参数PI、RT、TTP、CROPI的相关性。结果化疗3个周期后,RT、TTP值较化疗前升高,但PI值较化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53例患者归入受益组,23例患者归入进展组,受益组RT、TTP值与进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益组PI值较进展组降低、CROPI值较进展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益组MVD为(66.24±7.38)条/200倍视野,低于进展组的(78.69±11.32)条/200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MVD与TTP、RT、CROPI呈负相关,但与PI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参数PI、CROPI值有利于预测及评判胃癌伴肝转移新辅助化疗的效果,TTP值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等情况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杨顺心 《现代保健》2011,(31):73-75
超声造影足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增强人体血流信号,实时动态地观察组织的微血管灌注信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对病变的性质(良、恶性)进行鉴别[1]。其诊断过程离不开医护人员之间以及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密切配合。本科对2009年12月~2011年5月18例肝脏超声造影的患者实施了细节护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中超声造影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选取了103例来我院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共计112个结节,令患者进行甲状腺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造影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超声常规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0.2%,结合造影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0.2%,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中,恶性结节的AT、TTP时间要低于良性结节,恶性中不均匀强化比例高于良性而环形强化比例低于良性,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常规超声难以明确的结节鉴别能力上升,并且结合常规超声对良恶性的诊断正确率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及鉴别卵巢良恶性肿块的临床方法和效果,为卵巢良恶性肿块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卵巢良性肿块患者及44例卵巢恶性肿块患者,将其分为良性肿瘤组及恶性肿瘤组两组,每一组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接受超声造影诊断后图像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二维超声图像和超声造影图像,分析评价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维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组患者的AT、TTP均显著短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5),PI显著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诊断技术能够通过图表清晰显示病变组织微血管情况,早期检出卵巢癌,同时能鉴别诊断常规超声很难诊断的小型卵巢肿瘤,促进诊断准确性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活体肝癌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实时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不作HIFU治疗)和治疗组(15只,作HIFU治疗)。行CEUS检查,获得并记录曲线增强上升斜率(AS)、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并与造影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获得的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AS、PI、AU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MV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AT、TTP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5)。CEUS定量参数中AS、PI、AUC分别和MVD呈正相关(P0.05);AT、TTP分别和MVD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癌组织的CEUS定量参数与MVD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反映肝癌组织微血管结构变化的情况并有助于判断HIFU对肝癌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医药与保健》2006,14(12):38-38
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被誉为无创性微血管造影。它能提供比普通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更丰富、更明确的诊断信息。它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来增强人体的血流信号,实时动态地观察组织的微血管灌注信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并对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延迟恢复的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术并进行时间-强度分析,比较移植肾延迟恢复组及移植肾正常恢复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移植肾正常恢复组相比,移植肾延迟恢复组起始时间早、达峰时间短,起始强度及峰值强度高(p<0.05),不同皮质区域的强度参数差异增大、时间参数差异缩小(p<0.05)。结论与同期移植肾正常恢复患者相比,延迟恢复患者移植肾微循环灌注表现为起始时间及达峰时间早且起始强度及峰值强度高的高灌注状态,且在同一患者的移植肾不同皮质区造影剂灌注强度差异较大,而灌注时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招飞体检中不同类型肝脏非典型局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招飞标准,将肝脏超声检查中不典型病灶纳入研究分析,应用超声造影剂及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肝良性占位病变造影剂灌注特点,观察病灶回声变化过程。结果:不同类型的结节造影后有不同的变化特点,部分病灶经超声造影后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改变,并拥有其特异性表现。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肝脏非典型局灶性结节有一定局限性,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对肝脏非典型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建议必要时应用于招飞体检。  相似文献   

13.
田安娜 《现代保健》2013,(24):73-74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对于肝脏良恶性肿瘤诊断鉴别的价值。方法:88例肝脏良恶性肿瘤患者(130个病灶),其中良性35例,恶性53例。采用GE-LOGIQ9彩色多普勒诊断仪,采用声诺维进行超声造影的成像,及时记录肝实质和病灶的充填过程、充盈的方式和增强强度。结果:肝良性病灶:51.7%的病例早期动脉相出现了造影增强图像,96.7%的病例延迟相呈现等增强和高增强,2例血管瘤呈现低增强。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反映不同肝脏病变血流灌注的特征,在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术中超声造影在评价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8例脑胶质瘤患者行术中超声造影检查,切除的瘤体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34的表达,并记录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定量分析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结果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的MVD为(57.23±14.99)条/HP,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的MVD为(28.88±12.36)条/HP,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组织绝对峰值强度(Absolute Peak Intensity,API)与MVD间呈正相关(r=0.886,P〈0.05),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与MVD间呈负相关(r=-0.715,P〈0.05)。结论超声造影参数API和TTP与MVD有良好的相关性,术中超声造影可以间接反映瘤体的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肿瘤切除前初步判断其病理分级及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经直肠彩超结合超声造影技术观察直肠间质瘤,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超声特征及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直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直肠彩超观察直肠间质瘤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直肠间质瘤的造影灌注特征。结果本组9例直肠间质瘤,其中低度危险程度间质瘤3例,中度危险程度间质瘤1例,高度危险程度间质瘤5例。直肠间质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直肠肌层内向腔内或腔外突起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较大肿瘤内部回声多杂乱不均,可见片状无回声区及散在钙化灶,边界较清晰,肿块不直接沿胃肠道壁浸润蔓延,以外生性膨胀性生长为主,邻近肠壁无明显增厚征象,均未探及肠周淋巴结转移。超声造影表现为快速显著增强,对于较大肿瘤,病灶呈不均匀增强,病灶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增强。结论经直肠彩超结合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直肠间质瘤的形态范围及微血管灌注情况,对于直肠间质瘤术前明确诊断及病变侵犯肠壁层次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间质瘤,探讨胃间质瘤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应用二维超声观察胃间质瘤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间质瘤的造影灌注特征。结果本组30例胃间质瘤,其中低危组19例,高危组11例。19例低危组胃间质瘤在谐波超声造影下多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小(直径〈5 cm),形态较规则,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液化、坏死少见,呈整体较均匀增强;19例高危组胃间质瘤在谐波超声造影下多表现为体积较大(直径﹥5cm),形态不规则,多呈分叶状,瘤体内部回声不均匀,液化、坏死较多见,呈整体不均匀增强,坏死液化区不增强。结论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胃间质瘤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恶性潜能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性病变或可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不同剂量(1.2ml或2.4ml)的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检查仔细观察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并用随机配备的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动态造影灌注图像,超声造影提示恶性病灶23例,良性病灶7例,所有病例均经CT、M RI或手术病理证实。与周边正常肾皮质对比,不同剂量的各病变在始增时间(开始强化时间)、强化程度及强化持续时间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结论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灌注模式结合定量分析对甲状腺癌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9例(共192个癌结节)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造影灌注模式检查和定量分析,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指导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对比超声造影灌注模式特征和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指标对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