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应用静脉滤器结合溶栓和抗凝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及肺栓塞的近期发生率。方法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辅以肝素抗凝及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全部病例介入操作成功。术后2周内29例患者的下肢水肿及疼痛消失,其余7例患侧肢体肿胀、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1例发生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对全部病例临床观察3月至半年,本组没有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也没有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结论静脉滤器植入结合溶栓和抗凝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并能有效地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国产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经下肢深静脉造影及彩超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35例,均经股静脉穿刺行下腔静脉造影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进行插管溶栓联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溶栓后治愈24例,显效8例,有效3例.溶栓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复查显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位置无改变34例,滤器偏斜1例.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能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提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Trellis振动溶栓仪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全组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首先放置国产下腔静脉滤器,然后切开股静脉,行Fogarty取栓管取栓,然后进行静脉造影,置入Trellis振动溶栓仪振动溶栓后Fogarty取栓管取栓,再次行静脉造影,比较前后溶栓效果。结果:在国产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10例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首次Fogarty取栓管取栓后。7例虽然取出部分血栓,且导管可进入下腔静脉,但静脉造影可见静脉腔内仍有大量附壁血栓,管腔重度狭窄。插入振动溶栓导管进行静脉内振动溶栓后,通过振动溶栓导管吸栓孔可吸出少量已溶解的软血栓。撤出振动溶栓导管再次利用Fogarty取栓管取栓时则可取出大量已部分机化的附壁血栓。再次静脉造影可见静脉腔明显增宽,静脉壁较前明显光滑。2例Fogarty取栓管直接取栓无效,改为先行Trellis振动溶栓仪振动溶栓,有效的溶解了附壁血栓,再行Fogarty取栓管取栓成功。1例无法置入Trellis振动溶栓仪,溶栓失败,有效率90%。结论:国产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预防肺动脉栓塞,Trellis振动溶栓仪可以有效的溶解深静脉血栓,并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股动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经患侧股动脉留置导管持续溶栓.结果置管溶栓时间(5.6±1.6)d.溶栓总有效率95.65%,尿激酶用量为(280.43±80.82)万单位.随访3~12月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结论 经股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国产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栓塞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全组6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于外科手术取栓或静脉介入溶栓前放置国产腔静脉滤器,讲解手术操作注意事项,患者心理护理、术后抗凝溶栓护理、饮食护理等。结果:65例患者均成功释放,无滤器断裂、移位和腔静脉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无肺栓塞发生。出院后随访48人(73%),行下肢和腔静脉造影,无并发症的发生。讨论:国产腔静脉滤器价格低廉,大多数患者易于接受。本组65例患者在术后未发生与滤器安放有关的并发症,说明通过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合理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国产腔静脉滤器在预防肺栓塞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对6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及静脉溶栓的综合性治疗,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精心护理和出院指导。结果 61例患者未出现局部感染、滤器移位、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早期综合性介入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健侧股静脉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再经患侧胭静脉或股静脉穿刺行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导管溶栓治疗24例,单纯行局部溶栓治疗4例。结果深静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85.7%,溶栓总有效率为100%,其中治愈17例(60.7%),显效9例(32.1%),好转2例(7.1%)。溶栓时间:综合性介入溶栓平均40.5h,单纯局部溶栓平均74.3h。治疗中穿刺点发生小血肿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下肢深静脉腔内成形+局部溶栓,同时用滤器预防肺动脉栓塞,是保证局部溶栓疗效和增加其安全性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辅助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对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对其有针对性的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重视病情观察、滤器的护理、溶栓导管的护理及出院指导工作。结果对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置入1个临时滤器、8个永久性滤器,无1例发生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亦无局部感染发生、仅1例滤器移位,1例穿刺点局部渗血等。结论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可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并发症,安全,可缩短抗凝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诛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眶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1.89±13.56)%。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4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患者在X线指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滤器的位置处于肾静脉与髂静脉之间的下腔静脉内,并在术后进行抗凝治疗,观察患者在术后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并发症如肺栓塞的情况。结果 45例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95%的患者血栓溶解,无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等。结果rt-PA静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88.0%(44/50)比66.0%(33/5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6.0%(3/50)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3,10,30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溶栓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血管再通率高,且溶栓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经导管溶栓与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造影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为A组(30例),采用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深静脉通畅度等。结果两组均成功完成溶栓治疗。患肢消肿率A组为(82.39%±16.28%),B组为(62.58%±18.87%);静脉通畅度A组为(62.18%±18.39%), B组为(39.28%±2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疗效好,可部分取代经患肢足背静脉顺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诺肝素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培哚普利/或氯沙坦、硝酸甘油、美托洛尔、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拜阿司匹林、依诺肝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溶栓后于静脉泵入替罗非班,首先为0.4μg·kg-1·min-1,30 min,然后为0.15μg·kg-1·min-1。观察两组患者的出血情况、梗死血管再通、心脏不良事件(MACE)等。结果治疗组的血管间接再通情况与直接再通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的出血人数比对照组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用于治疗AMI同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应用,安全有效,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溶栓方案治疗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2年6月~2008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35例,随机分为3组:尿激酶12h溶栓组、尿激酶2h溶栓组和rt—PA50mg溶栓组。结果(1)3种溶栓方案的临床总有效率均为100%,各组问均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2)rt—PA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24h,呼吸困难的改善较尿激酶2h组、尿激酶12h组明显;(3)溶栓后4h、8h、12h各时间点,尿激酶2h组与尿激酶12h组D-二聚体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A组与尿激酶12h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三种溶栓方案的疗效(总有效率、病死率)和安全性(主要是出血率)相仿;(2)从溶栓治疗后I临床症状的改善,D-二聚体所显示的溶栓速率等方面来看,rt-PA组治疗肺栓塞略优于尿激酶2h、尿激酶12h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力农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治疗效果。方法 35例确诊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患儿应用米力农以0.5μg·kg-1·min-1速度持续静脉滴注在治疗中根据血压变化适当增加或减少米力农输入速度,连用3天,于治疗前、治疗后动态监测患儿血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PaO2等变化。结果应用米力农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35例接受米力农治疗的PPHN患儿治愈22例,好转8例,无效5例,有效率85.7%。结论米力农对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具有良好治疗效应,可有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发病3 h内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l)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静脉溶栓(尿激酶)疗法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入选68例发病3 h以内STEMI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组。观察急诊PCI组、静脉溶栓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的QTd变化,同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诊PCI组QTd从术前的(78.2±10.8)ms降至术后的(39.7±6.16)ms(P〈0.01),静脉溶栓组QTd从由溶栓前的(77.9±10.3)ms降至溶栓后的(43.6±7.1)ms(P〈0.01)。两者治疗后进行对比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病3 h内STE-MI患者急诊PCI降低QTd优于静脉溶栓疗法。急诊PCI术后QTd缩短更显著,表明急诊PCI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重点研究和探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和比较对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急诊静脉溶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和溶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比对照组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冠脉再通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溶栓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通立(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采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心率(H1K)、呼吸频率(RIK)、收缩压(SB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参数,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通气治疗1h后患者HR、RR、SBP、SpO2、pH、PaO2和PaCO2均有显著改善(P〈0.01),总有效率为92.5%。结论BiPAP无创通气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An 11-month-old infant with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for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for short gut syndrome developed head and neck swelling. A thrombus at the catheter tip occluding the superior vena cava was demonstrated roentgenographically. A 48-hr infusion of urokinase (4400 units/kg/hr) was administered for thrombolysis. The thrombus cleared clinically and roentgenographically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There has been no recurrence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Urokinase infusion is an alternative to immediate catheter removal in selected patient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68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及其溶栓后24小时内T波倒置对判定冠脉再通的意义。结果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6.2%和16.2%,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降低死亡率。ST-T改变和T波倒置具有判断闭塞冠脉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