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下肢诛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于DSA下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在监测下经患肢足背静脉加眶推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半年后随访。结果12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全部置放成功,12例患者溶栓后复查多普勒超声显示,静脉通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48.58±15.02)%;健、患侧肢体大、小腿平均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过程中无肺栓塞发生。11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时间6~18(平均12)个月。滤器无移位,未发生肺栓塞。多普勒超声检查,静脉通畅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改善率为(61.89±13.56)%。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随访效果,评价该方法的疗效。方法104例急性下肢DVT,DSA下经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254±100)万U溶栓。14例溶栓后行腔内成形术,2例行支架置入术。以静脉造影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评价疗效,治疗半年以上随访。结果92例治疗后静脉造影显示,静脉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静脉通畅率(52.4%±16.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53例随防6~18个月(随防率51.0%)。静脉造影显示,通畅评分显著改善(P〈0.01)。46例深静脉得以保存,深静脉瓣膜保存率达83.7%。结论导管接触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研究经导管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04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5例.其中单一实行溶栓抗凝治疗的为参照组,在溶栓抗凝的基础上实行导管溶栓介入治疗的为观察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肢周径.结果:使用导管溶栓介入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和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深静脉溶栓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介入溶栓治疗联合抗凝治疗的有效应用,其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患肢周径差,有着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同期本院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随机将108例患者分为导管溶栓组(患者接受导管溶栓治疗)和系统溶栓组(患者接受系统溶栓治疗),每组各54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2)导管溶栓组治疗后消肿率、溶栓率均明显高于系统溶栓组(P0.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明显低于系统溶栓组(P0.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导管消融组提高更明显(P0.005)。结论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治疗后发现导管溶栓治疗效果较系统溶栓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与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血栓抽吸系统(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DVT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发生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2周,48例)和亚急性期组(2~4周,32例)。两组均行AngioJet联合置管溶栓治疗,分析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健肢周径差、溶栓药量、溶栓疗程、住院时间、即刻静脉通畅率、症状体征、出血发生率、支架植入率及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健肢大腿周径差、患健肢小腿周径差、住院时间、出血发生率和支架植入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患健肢大腿周径差和患健肢小腿周径差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尿激酶用量和溶栓疗程均少于亚急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静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急性组即刻静脉通畅评分及Villalta评分明显低于亚急性组,即刻静脉通畅率高于亚急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顺行静脉溶栓治疗23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患肢周径膝上缩小(5.0±1.39)cm,膝下缩小(4.2±1.24)c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顺行静脉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导管直接溶栓与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行抗凝溶栓治疗的急性下肢DVT患者104例,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导管直接溶栓组61例和全身溶栓组43例。采用不同溶栓方式溶栓。观察两组静脉通畅率,大小腿中段周胫差、肢体消肿率;出院后随访3~12个月,观察两组DVT复发率、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导管直接溶栓组静脉通畅率为(75.65±8.29)%,高于全身溶栓组的(56.48±7.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导管直接溶栓组大腿、小腿中段周胫差[(1.39±0.95)、(1.59±0.87)cm]低于全身溶栓组[(2.90±1.09)、(2.43±1.04)cm],消肿率[(79.41±15.46)%、(76.92±10.84)%]高于全身溶栓组[(62.12±13.17)%、(65.52±11.9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20%、41.86%)、DVT复发率(6.56%、20.93%)和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8.20%、3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全身溶栓治疗,减少了出血相关并发症、血栓后综合征和DVT复发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CD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和分析其中的问题.结果 Ⅰ级(血栓清除率>95%)93例(51.1%,93/182),Ⅱ级(血栓清除率50%~95%)68例(37.4%,68/182),Ⅲ级(血栓清除率<50%)21例(11.5%,21/182).其中61例合并髂静脉受压同时行髂静脉支架成形术;182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2例,未放置的患者中发生肺栓塞1例;全部病例随访10个月,其中148例(81.3%,148/182)获得了深静脉再通.结论 CDT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并能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减少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是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但应用中要注意入路、滤器的放置、髂静脉受压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代雪娜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790-3792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溶栓方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并结合临床症状、影像检查静脉通畅率的情况,评价其作为判断溶栓疗效指标的价值。[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和传统治疗组,两组病人均口服祛湿化瘀1号,前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在X线透视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将溶栓导管置于血栓部位,经微量输液泵持续泵入尿激酶20万u及活血化瘀类药,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皮下注射,q12h,并于患肢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给予尿激酶20万u静脉注射;后者经患足背静脉给予溶栓、活血化瘀类药物,用量同前,同时抗凝治疗,用法同前。[结果]前者治疗开始后d1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2.5d后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随着溶栓导管后撤,DD水平明显升高,平均12.9d恢复至正常水平;后者治疗后d2DD水平开始上升,平均4.5d后达高峰,平均6.2d降到正常水平,两组DD水平在治疗前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后在各时间点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临床显效率为80%,后者为23%,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治疗后复查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两组在静脉通畅率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效果优于经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同时动态观察DD变化可以作为溶栓、抗凝的给药指导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但应结合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变化及影像复查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血栓内溶栓与常规静脉溶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差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试验组治愈及显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85%。两组有显著差异(x^2=4.56,P〈0.05)。血栓内溶栓操作简单易行,既能达到经导管灌注溶栓的高疗效,又节省了昂贵的介入治疗费用和避免了深静脉的穿刺,溶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造影明确栓子部位,应用导管导丝碎栓及团注尿激酶接触性溶栓行介入肺动脉溶栓术。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之后予经上肢浅静脉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7 d。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肺动脉血栓清除情况、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术后10 d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复查,根据综合情况考虑是否在滤器置入后10~12 d取出滤器。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溶栓术及联合静脉溶栓,62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SpO2及PaO2明显升高;CTA复查肺动脉内血栓完全清除或大部分清除。53例明确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介入溶栓术后放置可取出下腔静脉滤器,43例于术后10~12 d取出下腔静脉滤器,无严重手术及溶栓相关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联合低剂量长时间经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是一种安全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自1997年至2006年对收治的337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深栓的情况。按治疗时间、年龄、梗塞部位、糖尿病史、是否合并严重并发症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溶栓成功率并将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h内的溶栓成功率90.1%,6h内76.4%,6—12h内44.9%(P〈0.05)。非老年组(〈70岁)的溶栓成功率74.5%,老年组(≥70岁)57.5%(P〈0.05)。单一壁范围梗死溶栓成功率73.7%,复合壁47.5%(P〈0.05)。糖尿病组溶栓成功率52.3%,非糖尿病组74.1%(P(0.05),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率50.4%,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87.1%(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间、高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史、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是影响静脉溶栓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陈颖  王志海 《现代医院》2010,10(12):49-51
目的研究经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0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患者58例。采用Gon-ner的血管再通分级标准判断血管再通,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比较再通与未通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58例中再通38例(65.5%),未通20例(34.5%)。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组1 h NIHSS(19.00±3.54)较血管未通组(26.50±3.10)明显降低(p<0.05);溶栓治疗后30 d血管再通组NIHSS(12.25±3.15)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19.12±3.35),p<0.05]。治疗1~30 d,血管再通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再通组30 d预后良好为28例(73%),而血管未通组预后好良好为7例(3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血管再通对改善急性期预后起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胺碘酮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研究。方法8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A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溶栓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275%vs47.5%,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有效减少AMI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在下肢静脉曲张抽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在本院应用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联合驱血带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87例患者(91条肢体)作为A组,另选取使用传统曲张静脉节段切除的传统方法治疗的85例患者(88条肢体)作为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后皮下淤血、血肿、肢体麻木等情况。结果:A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8±14.5)min和平均住院时间(7.2±1.3)d均明显短于B组的(79±13.6)min和(8.9±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肿胀不适,切口无淤血、血肿,无患肢麻木等并发症。B组中3例患者出现淋巴漏,1例淋巴感染,2例患者小腿切口轻度水肿,13例患者小腿切口淤血、血肿,3例患肢足靴区麻木。术后随访6-24个月,A组效果良好,未见明显瘢痕,复发患者2例。B组小腿淤血、肿胀,在1-2月内消退,3例下肢麻木患者,其中2例缓解,1例未见明显缓解,3例复发。所有患者小腿可见多出明显手术瘢痕。结论: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能够减少创伤面积,降低皮肤感觉障碍,抽剥彻底,术后复发率低;驱血可创造无血手术野,缩短手术时间,为彻底抽剥曲张静脉创造条件。微小切口点状抽剥脱联合驱血带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便、经济、实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超声波辅助溶栓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总共入选病人116例,分为单纯溶栓药物治疗组(57人)和联合超声治疗组(59人),治疗36天。结果联合超声波治疗脑梗塞,基本治愈18.6%,显效40.7%,进步37.3%,无效3.4%,总有效率96.6%,与单纯溶栓治疗组比较,疗效明显(P〈0.01)。结论超声波辅助溶栓治疗脑梗塞,可以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试验组给予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6%(29/36)比52.8%(19/36)],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1.1%(4/36)比27.8% (10/36),8.3% (3/36)比25.0%(9/36),44.4% (16/36)比72.2%(2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配体分化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4.2±3.7)分比(7.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2.8%(19/36)比33.3%(12/36)],2~6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47.2%(17/36)比66.7%(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溶栓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8倒在6h内发病的AMI静脉溶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等。结果2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相似(P〉0.05),但观察纽的并发症和溶栓30d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AMI溶栓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战少溶栓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和并发生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