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俊  陈美荣 《人民军医》1999,42(11):640-641
近20年来,我们收治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26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9~65岁。术后复发时间:6个月内2例,7个月~1年16例,2年3例,3年1例,4年2例,6年1例,14年1例。1.2 复发原因分析1.2.1 切口选择不当 切口偏外上方,距大隐静脉解剖位置约3cm,术中显露大隐静脉及所属分支受到限制。本组3例。1.2.2 分支未全部结扎 遗漏分支后,股静脉血流通过瓣膜关闭不全的大隐静脉逆流入分支,致分支逐渐增粗扩张,并与大隐静脉之间重新建立侧支循环。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发现分支明显增粗,最大直径约3mm。本组5例。1.2.3 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闭合(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和Muller术治疗C4~6级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5列(146条肢体)临床分级C4~6级的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的住院资料。结果95例患者146条下肢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条下肢发生导丝经小腿交通支进入股深静脉,1条下肢术后当天Muller切口持续渗血,术后8条下肢大隐静脉主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7条下肢出现隐神经热损伤,1条下肢激光损伤大隐静脉行程皮肤,2条下肢术后出现腹股沟区域血肿,2条下肢术后发生足背凹陷性水肿,1条下肢出现Muller切口下脂肪液化,1条下肢出现muller切口线头排异反应。对症处理后上述并发症均消失。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EVLT和Muller术治疗C4~6级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规范手术流程和注意细节可减少并发症甚杜绝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薛源  薛林  张铭  李伟 《西南国防医药》2013,1(1):109-109
病例男,48岁,因发现双下肢蚯蚓状团块20余年,双小腿胀痛不适1年入院。查体双小腿浅表静脉迂曲、扩张;双下肢胫前至足背部皮肤色素沉着;局部表皮无破溃;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双下肢血管彩超: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右下肢明显)。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术后2 w伤口拆线后,出现右小腿中下段切口少量溢液,伤口局部渗液,细菌培养阴性。给予伤口换药、盐水纱条引流,引流较清亮液体量约  相似文献   

4.
张林刚  韩军  罗伟 《武警医学》2014,(11):1153-1155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是最常见的周围静脉疾病,其致病因素包括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持久站立工作、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妊娠等,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长、纡曲,呈蚯蚓状,病程后期可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传统手术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抽剥术,此种术式存在创伤大、伤口多、术中出血多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39岁,因"双下肢蚓状包块5年伴胀痛半年"入院.查体:双下肢大隐静脉呈蚓状迂曲、扩张,左下肢胫后外侧有3个静脉瘤形成,大小约4 cm×4 cm.深静脉通畅试验(-),交通瓣膜功能试验正常.双下肢彩超:大隐静脉曲张,深静脉通畅.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电凝加主干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21例电凝加主干剥脱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过程及效果。结果 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电凝加主干剥脱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和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2007年8月,我们采用小切口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6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62例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2~68岁,平均38.7岁。双侧11例,单纯右侧27例,单纯左侧24例。患肢伴有酸胀沉重感59例,皮肤色素沉着34例,足靴区溃疡7例,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19例。  相似文献   

8.
大隐静脉曲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 ,许多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达 2 0 %~ 40 %。在我国 ,张培华等调查 1 5岁以上人群中 ,发病率为 8.6% ,45岁以上为1 6.4%。推算现有病人 80 0 0万至 1亿例。如 1 /2 0病人需要积极治疗 ,就有 40 0~ 5 0 0万例。大隐静脉曲张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1 非手术治疗主要的方法就是向曲张静脉注射硬化剂 ( 5 %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液 ) ,使静脉纤维性闭塞 ,达到使曲线静脉萎缩的治疗目的。硬化疗法是 1 85 3年 Cas-signess首先提出的。由于需要多次注射、复发率高和偶有严重并发症等缺点 ,几度处于被摒弃的边缘。…  相似文献   

9.
高素珍  赵婷婷  练练  魏玉娟  杜雪 《人民军医》2014,(12):1347-1347
1病例报告患者女,66岁。因大隐静脉曲张在某地方诊所接受硬化剂注射治疗,术后局部出现特大水疱、肿胀并持续疼痛,经对症治疗15天无效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下肢小腿及踝关节处有8.0cm×6.0cm及6.0cm×5.5cm两处皮肤缺损,创面渗液及脓性分泌物较多,颜色灰暗,红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大隐静脉曲张为临床常见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表现为浅静脉迂曲扩张,肢体肿胀,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偶会并发血栓性静脉炎,轻者妨碍生活和工作能力,重者可致不同程度病残[1]。多年来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仍以手术治疗效果最好。传统的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50例62条肢体大隐静脉曲行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透光旋切术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 50例手术均按计划完成。手术一次治愈率96.7%,手术时间35~75 min,平均48 min。术后4例发生皮下片状瘀血,2例出现局部皮肤麻木。随访8个月无复发,小腿无瘢痕。结论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无复发及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大隐静脉+分段剥脱术和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的疗效。方法研究组30例采用大隐静脉剥脱术和分支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小腿曲张静脉;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结果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疤痕及术后病人满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大隐静脉剥脱术和分支经皮浅静脉连续环形缝扎术治疗,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无疤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大隐静脉曲张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成人患病率为5%~30%[1]。因常合并溃疡、湿疹、静脉炎等并发症,对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传统手术具有术后疼痛、创面出血和瘀斑等缺点;而腔内激光微创治疗、硬化剂注射、静脉旋切治疗较常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美观等优点。但无论哪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仍居高不下[2]。我院2010-02至2014-06采用腹腔镜联合腔内激光等治疗大隐静脉复发病例52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张利  陈翠菊 《西南国防医药》2001,11(5):F003-F003
病例 男,41岁,因右下肢表浅静脉曲张近40年而入院。入院检查:右下肢浅表静脉广泛曲张,迂曲成团状或蚯蚓状,右下肢皮肤粗糙,僵硬,坚韧似象皮,色素沉著,皮温增高,右下肢明显增粗,比左下肢长25mm,右侧躯体皮肤上有红斑,表浅静脉广泛扩张。Perthes试验示深静脉通畅,Trendelenburg试验示大隐静脉瓣功能不全。初诊:①右侧大隐静脉曲张;②象皮肿。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术后伤口不愈合,经换药半年多才愈合,右下肢表浅静脉曲张消失,但右足及踝部肿胀加重,皮肤感觉麻木,活动略受限。  相似文献   

15.
瓣膜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2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1994年4月~1997年5月对21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进行瓣膜成形术,经临床8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症状体症消失,效果满意。为了选择瓣膜成形术平面,并对23条大隐静脉抽剥的血管进行了瓣膜形态及所处位置观察,为今后瓣膜成形术的位置提供了依据。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曲张的激光治疗术和传统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单侧)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行传统剥脱手术,另一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激光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较传统静脉剥脱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CEAP分级均比术前明显改善(术前为C4,术后为C1,P〈0.05)。两组大隐静脉闭塞率均为90%,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胖与非肥胖患者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后中期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因下肢浅静脉曲张并接受大隐静脉剥脱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0例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28 kg/m~2)为肥胖组,以年龄、性别、静脉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VCSS)及股静脉反流情况为参照,以1∶1匹配非肥胖患者作为非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中期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3.1个月。肥胖组患者持续穿戴弹力袜的时间短于非肥胖组(P<0.05)。随访中,所有患者VCSS及Aberdeen静脉曲线问卷(AVVQ)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但肥胖组AVVQ评分高于非肥胖组(P<0.05);而VC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股静脉反流的改变情况,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肥胖患者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后至中期阶段,相应体征及生活质量均能得到明显改善,但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善程度劣于非肥胖患者,这可能与前者术后穿戴弹力袜的时间相对较短有关。而在股静脉反流的改变方面,肥胖可能并非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的浅静脉系统--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处于伸长、蜿蜒和扩张状态[1],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是将激光光导纤维直接插入静脉腔内,对曲张静脉进行腔内治疗的全新方法[2].我科于2007~2010年采用高位结扎、部分曲张静脉剥脱及部分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110例,经过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下肢静脉造影分析静脉曲张术后复发原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1年12月诊治的83例(89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病例资料,静脉顺行造影池解下肢深、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结果:静脉造影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9.55%(53/89),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64.04%(57/89),大隐静脉主干残留19.10%(17/89),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14.61%(13/89),静脉发育异常1.12%(1/89)。结论:下肢静脉曲张是深、浅静脉和交通支静脉功能不全的共同临床表现,术前静脉造影可明确疾病性质,从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避免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