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鹏  李娜  程晓光  周丹 《放射学实践》2018,(11):1198-1201
【摘要】目的:通过定量CT(QCT)对南京和北京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骨密度值(BMD)进行测定,对两地区健康人群腰椎BMD及各年龄段骨丢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7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6.0±13.0岁);南京明基医院QCT测定腰椎骨密度健康检查人员960例,年龄21~80岁(平均47.61±10.18岁)。结果:北京地区腰椎BMD低于南京地区(F=16.845,P<0.01);两地区腰椎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1~40岁年龄组,北京地区和南京地区男、女骨密度峰值分别为(164.21±22.86)mg/cm3、〖JP3〗(171.76±23.15)mg/cm3和(181.63±21.40)mg/cm3、(190.57±30.12)mg/cm3。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13.8%;南京地区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较北京地区高5.4%。5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低于男性;60岁以后,女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45%,男性腰椎BMD累计丢失率>30%。成人BMD与年龄(r=-0.637,P<0.01)、身高(r=0.056,P<0.05)、体重(r=-0.068,P<0.01)和BMI值(r=-0.088,P<0.01),相关但腰椎BMD与地区、年龄、身高、体重及BMI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地区与年龄是BMD的影响因素(r=0.663,P<0.01)。结论:南京地区QCT测定腰椎BMD高于北京地区。虽然南京地区女性腰椎骨密度达峰时间稍晚,但两地区骨丢失曲线及累计骨丢失率基本相仿。  相似文献   

2.
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数字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测定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手指骨密度(BMD),确定各年龄段骨密度分布情况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并通过给定的骨密度值对骨折危险性进行预测。方法:选取长期居住胶东地区的健康人群共3306例,其中男1302例,女2004例,由锐柯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摄片后经OsteoGram 2000软件系统处理,得到被检者非优势手第2、3、4指中节指骨的长度、体积、骨矿含量、BMD指数值以及T值和Z值,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均出现在30~35岁,女性峰值骨密度维持在20~45岁,55~60岁出现快速骨量丢失,75岁以后略有反弹,男性骨峰值后骨量逐年减少。以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07%,其中女性患病率为14.87%,男性患病率为5.22%。结论: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低;女性骨峰值维持年龄段较长;骨密度峰值以及男性各年龄段骨量丢失率符合中国汉族BMD正常数据库的一般特征。对55岁以后女性骨密度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西安地区人群骨密度(BMD)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OP)的发病状况,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美国SXA3000骨密度分析仪对西安地区23~76岁的人群522人进行跟骨BMD检测。结果:男女骨峰值均在21~30岁年龄段,随年龄段增高BMD逐渐下降,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骨量呈快速下降(P<0.01);骨量减少发生率男女性各年龄段均较高,60岁以上年龄组骨量减少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而严重骨质疏松发生率则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结论:骨质疏松发病率与年龄和性别相关。从青年起定期监测骨密度,并尽早调治骨量减少是预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健康人群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大理(海拔1976 m)和香格里拉地区(海拔3280 m)健康人群进行血液流变学和血沉等指标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香格里拉健康人群无论男女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全血还原黏度、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均高于大理地区健康人群(P<0.05),而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两个地区人群无显著差异(P>0.05)。香格里拉健康人群的血沉、血沉方程K值均低于大理健康人群(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升高,低氧越严重,人体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也相应增高,提示高原人群血液具有"浓、黏、聚、凝"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区794例健康人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正常人BMD(骨密度)的参考值。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兰州地区794名健康人骨矿含量,按年龄段计算骨总丢失率及年均丢失率并与北京地区相应数值进行对比。结果:兰州地区女性骨量峰值期在30~39岁,50岁进入快速丢失期,骨总丢失率为34%;男性骨量峰值期在40~49岁,50岁以后呈缓慢下降,骨总丢失率为4.9%。男女性全身BMD高于腰椎。结论:获得兰州地区的BMD正常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附445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目的:了解正常人腰椎骨密度变化,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析445例正常人腰椎正侧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女正位骨密度测量(PA-DXA)峰值均分布在30~39岁年龄组。侧位骨密度测量(L-DXA)和椎体中部骨密度测量(mL-DXA)峰值较早,男性均分布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均分布在10~19岁年龄组;除男性70~79岁年龄组外,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女性正位测量峰值及其后的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值均高于日本女性(P<0.05),且除50~59岁年龄组外,也不低于欧美女性;本组及日本女性50~59岁年龄组的骨量丢失明显多于欧美女性(P<0.001)。结论:正常人腰椎骨量积累过程中,皮质骨和松质骨的骨量积累是不同步的,松质骨骨量积累至峰值在先,皮质骨骨量积累至峰值在后;男性骨密度变化并非峰值形成后持续性减少,于70~79岁时有升高趋势;本组女性骨密度同日本和欧美女性比较也有所不同;侧位测量优于正位测量。  相似文献   

7.
刘昕  马贵喜  于健 《武警医学》2010,21(3):223-224
 目的 了解内蒙古满洲里地区和北京地区部分人群的骨密度情况,探究其生活的人文地理条件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对20名男性和30名女性满洲里50~60岁人群进行双光能X线骨密度测量,并分别与北京地区同一年龄段男女性部分人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50~60岁人群与北京地区相比较;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其腰椎L2~4、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的峰值均数均有统计学差别.结论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50~60岁人群峰值骨量低于北京地区同年龄段人群,可能原因是该地区饮用水含氟量超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滇西不同海拔地区健康人群体液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方法 对在我院健康体检人员按地区海拔高度分为4组:大理组(海拔1970 m)、维西组(海拔2300 m)、香格里拉组(海拔3280 rn)和德钦组(海拔4000m),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含量及CD4+/CD8+比值.结果 大理组与维西组比较,IgG、IgM、IgA、C3、C4水平相无显著差异(P>0.05),大理组和维西组的IgG、IgM、IgA、C3、C4水平明显低于香格里拉组(P<0.05),香格里拉组的IgG、IgM、IgA、C3、C4水平明显低于德钦组(P<0.05);大理组CD3+、CD8+水平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维西组CD3+、CD8+水平明显低于香格里拉组和德钦组(P<0.05),香格里拉组CD3+、CD8+水平明显低于德钦组(P<0.05).大理组与维西组和香格里拉组比较,CD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德钦组(P<0.05);维西组与香格里拉组比较,CD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德钦组(P<0.05);香格里拉组CD4+水平明显低于德钦组(P<0.05);结论 滇西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健康人群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9.
济南城区正常成人腰椎骨矿密度Q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QCT检测成人腰椎骨密度,探讨济南城区成人BMD正常参考值、骨质疏松症分级诊断指标。方法: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及所配骨密度软件对12个年龄段1 173名(男648名,女525名)符合条件的健康志愿者进行L1和L3椎体松质骨BMD检测与分析。结果:①峰值骨密度女性位于25~29岁年龄段,BMD值198.1±23.2 mg/cm3,男性位于30~34岁年龄段,BMD值202.6±26.9 mg/cm3。②峰值骨量过后BMD随增龄而逐渐降低(P<0.01),男性40岁、女性45岁年龄段时,男女均进入骨量减少期。女性55岁、男性60岁年龄段时BMD均值进入骨质疏松期。③以BMD测定值比同性别峰值减少30%以上作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并提出骨质疏松Ⅰ~Ⅲ级诊断指标。结论:①QCT诊断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仅检测L1椎体即可明确骨密度状态。②骨质疏松Ⅲ级诊断指标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骨折危险性预测及科研提供具体客观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以确定骨密度值的正常范围,为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骨质疏松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25例正常自愿者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男性222例,平均年龄49.57岁,女性203 例,平均年龄44.42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均分布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L- Neck、Troch 峰值出现较晚,分布在30~39岁年龄组;R- Neck、Ward's区骨峰值分布在20~29 岁年龄组。男、女两性同部位之间骨密度峰值比较表明,男性股骨颈和大粗隆的值均高于女性,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同性别股骨近端双侧对照统计学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P> 0.05)。男性60~69岁年龄组骨密度有上升趋势。本组各部位骨峰值明显低于国内类似研究(不同机型、不同地区)的结果(P< 0.01)。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特点,对国人骨矿物密度正常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新疆汉族、维吾尔族正常男性人群定量CT(QCT)骨密度(BMD)值,研究新疆地区正常男性人群骨密度现状,比较两种民族男性骨密度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及差异。资料与方法对20~82岁以上的704名符合健康标准的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体检者进行腰椎骨密度QCT测量,按不同民族每5岁分为1个年龄组,比较两组各年龄段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出现骨峰值的年龄段相同,维吾尔族男性骨峰值较汉族男性高(P<0.05)。随年龄增大,两民族男性骨密度均逐渐下降。65岁以后,汉族、维吾尔族男性骨量有加速下降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65岁组及≥70岁组汉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15.91%、27.59%,维吾尔族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21.43%、36.84%,≥70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汉族、维吾尔族男性腰椎骨密度变化规律相似,65岁以上男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老年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比较北京和深圳两城市人群骨密度情况。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对北京、深圳慈铭体检中心20~90岁健康体检人群共5153例(其中北京地区2981例、深圳地区2172例)进行腰椎骨密度测定,对骨密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北京BMI≥24者骨密度高于18.5≤BMI<24者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20~30岁北京男性体检者外(t=1.773,P=0.244),其余北京BMI≥24者骨密度高于BMI<18.5者骨密度(P值均<0.05)。深圳男性体检者和50岁以上女性体检BMI≥24者骨密度高于18.5≤BMI<24者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年龄组女性体检者不同BMI之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城市体检者骨密度进行比较,在BMI≥24男性和18.5≤BMI<24女性中,北京体检者骨密度高于深圳体检者骨密度(P<0.05),其余各组,两城市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骨密度随体质指数变化模式不同,北京、深圳两城市人群骨密度在部分人群中有差异,北京高于深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咸阳地区人群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机及定量CT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咸阳地区人群(1 646例,男894例,女752例)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L1~3),同时收集性别、年龄、既往史、体重、身高等信息,使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 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5岁左右,75岁以下男女骨密度间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75岁以上男女骨密度相等.经回归分析得出年龄、性别、既往史对于骨密度有着明显相关性(P<0.001),与皮质高密度的相关系数r=0.575,与松质骨密度的相关系数r=0.702.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咸阳地区人群的皮质骨密度、松质骨密度都将逐步降低.在制定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考虑地区、年龄、性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附445例DXA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变化。材料与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445例正常人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值,其中女性255例,平均年龄45.7岁;男性190例,平均年龄46.9岁。按10岁一个年龄组统计分析。结果男性股骨近端各部位骨量峰值高于女性。男性各部位骨量峰值均在20~29岁年龄组,女性股骨颈骨量峰值位于20~39岁年龄组之间;Ward区值位于10~29岁之间;大粗隆区值位于10~19岁年龄组。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在70~79岁年龄组也有上升趋势。女性股骨近端各部位峰值虽与欧美女性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股骨颈峰值骨量显著高于日本女性(P<0.05)。结论提供了正常人各年龄组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的正常数据及变化特点,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的研究积累了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正常人群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疆维族和汉族健康人腰椎松质骨密度变化 ,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有用的线索。方法 维族男 1 0 4人 ,女85人 ,汉族男 2 30人 ,女 1 82人 ,年龄 2 0~ 69岁 ,分 5个年龄组。采用Cann-Genant的方法自己制作人体骨模型计算松质骨密度。结果 ①维吾尔族骨密度与年龄明显负相关 (Ρ <0 .0 0 1 )。男、女两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42 ,r=- 0 .67。②维吾尔族随年龄增长女性骨密度的下降速度更快。③各年龄组之间维族、汉族男、女骨密度比较只在 30~ 39岁组中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 )。结论 维吾尔族人骨密度变化规律有类似汉族 ;维吾尔族人骨密度高于汉族人 ,30~ 39岁年龄段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 (Ρ <0 .0 1 )。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女性腰椎骨密度定量CT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定量CT测量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差异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年龄 3 5~ 98岁健康女性 72 5例 ,按 5岁 1个年龄段分组 ,应用定量CT进行腰椎骨密度测量 ,采用方差分析和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比较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 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5 0~ 5 4岁年龄段骨量下降明显加速 (Ρ <0 .0 1) ;其中L1椎体骨密度从 45~ 64岁各年龄段都有显著的降低 (Ρ <0 .0 5 )。结论 中老年女性L1~L4椎体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其变化存在差异 ,以L1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骨密度降低变化为著 ,其在定量CT骨密度测量和骨质疏松诊断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滇西不同海拔地区健康人群生化指标与海拔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健康体检的2 471例按地区海拔高度分为大理组、维西组、香格里拉组及德钦组,分析各组间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电解质及葡萄糖等指标血清学水平的差异。结果:四组不同海拔地区健康人群血清K+、Na+、Cl-、Ca2+、TP、ALB及GLU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余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草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血清尿素氨(BUN)、肌酐(Cr)、血清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Cys C)、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尿肌红蛋白(Mb)等指标的血清学水平,大理组与维西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理组和维西组低于香格里拉组(P〈0.05)。香格里拉组低于德钦组(P〈0.05)。结论:滇西地区高海拔环境对健康人群血清电解质、总蛋白、白蛋白及葡萄糖无明显影响,但是ALT、ALP、AST、γ-GT、TBIL、DBIL、TBA、BUN、Cr、UA、β2-MG、Cys C、CK、CK-MB、LDH、α-HBDH及Mb等指标的水平都随海拔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玉树称多地区健康人群血脂四项水平状况,观察高原地区缺氧环境及饮食习惯对本地区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分析其性别差异和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釆用CHOD-POD法,GPO-PAP法和直接法对1 176名健康体检人员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玉树称多地区健康体检人群男女血脂四项水平呈正态性分布,血脂平均水平男性:TC为4.53mmol/L,TG为1.73mmol/L,HDL-C为1.17mmol/L,LDL-C为2.79mmol/L,女性:TC为4.48mmol/L,TG为1.67mmol/L,HDL-C为1.29mmol/L,LDL-C为2.77mmol/L。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及藏、汉族间均有不同程度差异,同年龄段男性血脂四项水平与女性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高于汉族(P〈0.05)。结论:玉树称多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脂四项水平男女之间、男性各年龄组,女性各年龄组之间,藏族、汉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高原缺氧环境及饮食习惯是影响血脂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康复期患者相关骨密度及骨坏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康复期患者相关骨密度及骨坏死状况。方法共64例SARS康复期患者,其中男19例,平均年龄37岁(26—57岁);女45例,平均年龄39岁(21~67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分析,并按10岁1个年龄段分组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另外其中有55例患者进一步行双髋关节MR检查,根据有无骨坏死分为2组,并进行相应部位骨密度比较。随访问隔时间距患者康复出院10—12个月。结果19例男性SARS康复期患者按年龄分层后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组相应部位对照显示:除40~49岁组腰椎(L2~4)骨密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外(P=0.016),其余各年龄组各部位骨密度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5例女性SARS康复期患者按年龄分层后各部位骨密度与健康对照组相应部位对照显示:各部位骨密度总体趋势上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于20~29岁组股骨颈(P=0.0013)及40~49岁组大粗隆处(P=0.041)骨密度明显高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55例行MR检查的康复期患者中共有6例可见骨坏死,有无骨坏死两组问各部位骨密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SARS康复期患者其骨密度在短期较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10~12个月后未见减低,且有个别部位骨密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其长期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与正常体检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水平,以及骨量丢失(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差异。方法 选择在武警总医院随访的肾移植患者177例(男104例,女73例),根据女性是否绝经和男性年龄将入选者分为<50岁男性、≥50岁男性、绝经前女性和绝经后女性移植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250例(男131例、女11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所有人的腰椎、右股骨颈和右全髋BMD,比较各移植组与对照组BMD以及骨量丢失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各肾移植组患者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50岁男性肾移植患者腰椎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1)。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移植患者骨量丢失(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肾移植患者骨密度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体检人群,且骨量丢失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建议肾移植患者术后在维生素D和钙剂的基础上,选用双膦酸盐防治骨质疏松和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