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的CT、MRI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结果(1)17例均行CT、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病灶均位于大脑半球且累及灰白质。额叶3例,顶叶2例,颞叶1例,额顶叶5例,颞顶叶4例,枕顶叶2例。(2)MRI表现:肿瘤T1WI加权呈等或低信号,T2WI加权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和SE-EPI成像,病灶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3)CT平扫病灶呈等或低密度,9例病灶内钙化,8例多发囊性低密度区。(4)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轻至中度强化,囊变区无强化。结论颅内少突-星形细胞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CT及MRI检查可明确病灶部位及范围,定性诊断须结合临床及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外皮瘤的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相似,鉴别诊断困难。本文通过分析颅内血管外皮瘤的CT、MRI和血管造影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9例均行CT平扫.4例行CT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2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肿瘤位于前颅窝2例、中颅窝3例、后颅窝3例、顶叶大脑镰旁1例;肿块直径5.8cm,呈分叶状.并与脑膜广基相连,肿瘤周围有水肿伴占位效应.肿块内可见囊变和坏死区。CT平扫肿瘤均为高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影。2例有骨侵蚀,9例均无骨质增生和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I平扫为等或长T1稍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注人对比剂后病灶明显强化。5例可见“脑膜尾征”。血管造影示肿瘤血供丰富,血供来自脑内、外血管。结论:当影像学上表现为以下3个特点时,应考虑颅内血管外皮瘤:(1)起自脑膜较大的分叶状、无钙化肿块,肿瘤有囊变及瘤周明显水肿;(2)CT及MRI增强检查时肿块明显强化;(3)血管造影检查为富血供的肿瘤。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幕下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SFT的影像及临床、病理资料,1例行CT平扫,3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仅行MRI增强检查。结果:本组5例(4例女性,1例男性)均为单发病灶,均宽基底与脑膜相连,2例位于右侧小脑半球,1例位于左侧小脑半球凸面,1例跨右侧小脑幕上下生长,1例位于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最大径范围约4.1~5.2 cm,5例边界均清楚,4例呈浅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肿瘤CT平扫呈稍高密度,MRI 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3例T2WI病灶内见片状低信号区,2例病灶内见囊变,2例病灶内见迂曲血管,4例病灶周围可见轻度水肿,3例病灶周围见脑脊液环绕征象。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及囊壁均明显强化,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幕下SF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当幕下肿块呈浅分叶状并具有脑外肿瘤的征象,CT上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或低信号,明显强化,T2WI病灶内见低信号区及迂曲血管影时,可考虑诊断该病,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PXA患者的MR表现及其病理学特征。[结果]本组13例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顶叶、3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枕叶,位置均较表浅,病变最大者大小约9cm×10cm,其中囊性病变并实性壁结节10例,实性病变3例,8例病灶周围有轻微水肿,5例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10例囊实性病灶囊性部分T1WI比脑脊液信号稍高,T2WI比脑脊液信号稍低,当囊性部分蛋白含量增高时T1WI可呈高信号,实性部分与脑皮质相比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呈显著高信号,囊性部分无明显强化呈低信号,2例病变周围可见软脑膜线样强化。1H-MRS检查示NAA峰下降,Cho峰升高。免疫组化示CD34(血管+)、GFAP(+)等。[结论]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MR表现,认识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PX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 探讨影像学上表现为乏脂肪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 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乏脂肪型HAML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6例HAML均为女性,4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6例HAML 均单发,边界清楚。CT平扫呈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平扫均未见条状及裂隙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减退;MRI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正反相位未见明显信号改变,DWI及ADC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匀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明显减退。6例增强模式均为“快进快出”型。6例病灶均可见粗大强化的血管穿行于病灶或者在病灶周围。6例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囊变、钙化及假包膜。[结论] H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这些影像特征能够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四川省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神经细胞瘤患者,按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组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组,CNC组15例,EVN组9例。两组患者均行CT、MRI以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和组织学的特点。结果 CT平扫显示,CNC组患者肿块呈稍高密度或等密度,边界清楚,肿瘤密度及囊变等情况因人而异。EVN组患者肿块边界不清,肿块密度及钙化、水肿及出血情况存在个体差异。MRI检查结果显示,CNC组患者T1WI以等信号或略低信号为主,T2WI呈等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为主,肿瘤内部可见囊状的长T1、T2异常信号影,边缘可见血管流空信号。EVN组患者肿瘤以囊性为主,呈脑脊液样信号,少数实性部分呈稍长T1、T2异常信号。病理切片显示,CNC组患者肿瘤组织内细胞形态一致,呈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内血管丰富,排列紧密。EVN组患者肿瘤组织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组织相似,呈均匀一致的蜂窝状小细胞。结论 CNC的CT及MRI征象较典型,EVN常合并水肿和出血,CT和MRI对临床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孔磊  刘玥  李文风 《肿瘤学杂志》2019,25(10):920-923
摘 要:[目的] 探讨儿童毛细胞黏液样星形细胞瘤(PM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PMA患儿信息,总结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肿瘤均边界清楚,位于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5例;MRI检查,实性病灶4例,囊实性1例;T1WI,4例病灶实性成分表现为低信号,1例信号略高,呈等低信号;T2WI,4例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实性部分呈等信号;T2FLAIR上3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DWI病灶均呈低信号。5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均明显强化。2例侵犯视交叉、视束、丘脑及基底节区。2例出现脑脊液播散。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位于小脑蚓部3例;MRI检查,2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其内可见囊变,1例为囊实性;T1WI实性成分均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均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明显强化,1例病灶无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病灶均无明显瘤周水肿;1例行SWI检查,可见病灶内点状出血。平扫CT检查,7例表现为等低密度,1例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论] PMA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区常见,年龄偏小(平均2.4岁),发生在小脑区者年龄较大(平均5.5岁);肿瘤多以实性为主,强化方式多样,肿瘤内出血和周围水肿少见,脑脊液播散较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5例透明隔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5例透明隔区肿瘤,其中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 CNC)33例,星形细胞瘤6例,室管膜肿瘤2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脑膜瘤和淋巴瘤各1例。头痛伴恶心、呕吐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术中见所有病灶均与透明隔粘连。MRI显示病灶均位于透明隔区,所有病灶在T1WI显示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同类型的特征性强化方式,CNC多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9例病灶内可见血管流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实质部分呈轻度强化,高级别肿瘤呈明显环形强化或蝴蝶样强化;室管膜下瘤不强化;室管膜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生殖细胞瘤、脑膜瘤和淋巴瘤均呈明显均匀强化。此外CNC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显示NAA降低,Cho升高,灌注成像rCBV升高;脑膜瘤MRS显示Cho峰明显升高,缺乏NAA峰和Cr峰,同时出现Ala峰,灌注成像rCBV明显升高。结论 透明隔区肿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和异质性,结合临床和多序列MRI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良恶性肿瘤,指导临床制订手术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行MRI检查的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23例,包括神经鞘瘤10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例,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各2例,副神经节瘤1例,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信号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23个肿瘤中位于腹膜后脊柱右侧者18例,左侧4例,椎前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1例.肿瘤横断面最大径3.1~14.5 cm,平均6.5cm.肿瘤呈类球形改变的22例,占95.7%,不规则形仅1例,类球形肿瘤中有10例(45.5%)可见病变部分呈鸟嘴样伸入椎间孔或下腔静脉后.肿瘤边界清楚,T2WI可检出包膜者17例(73.9%).T1WI肿瘤均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其中病灶内混杂高信号影2例.T2WI肿瘤信号多不均匀(19例,占82.6%),内均可见明显高信号区,其中表现为"靶征"8例,占全部病例的34.8%,包括神经鞘瘤5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嗜铬细胞瘤无一例出现"靶征".T2WI表现信号均匀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9例,T2WI肿物内的明显高信号区出现强化10例(52.6%).T2WI显示"靶征"者增强扫描显示"靶心"强化.增强扫描均匀强化者4例.结论 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pPNETs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中,4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6例经自旋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和屏气扰相梯度回波T1WI 3个序列平扫,动态增强采用屏气快速多层面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T1WI快速扫描序列.将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pPNETs位于肌肉6例,盆腔2例,胸腔1例.肿瘤呈椭圆形4例,不规则形5例.肿瘤直径7.4~18.3 cm,平均11.6 cm,境界不清.2例病灶信号和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和囊变;7例病灶有明显的坏死和囊变,其中位于胸腔和盆腔的3例肿瘤均可见显著坏死和囊变.CT平扫肿瘤密度与邻近肌肉相仿,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以上的强化,双期增强呈进行性持续强化,强化不均匀.MRI T1WI序列肿瘤实体成分呈不均匀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略高信号或高信号,MRI增强强化程度较CT强化显著,强化更不均匀.位于肌肉的6个病灶均位于神经路径,可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包绕骨骼,3例骨骼破坏轻微,2例骨骼破坏明显,直径与软组织肿块相仿,1例骨骼破坏直径超过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位于骨髓腔,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肿瘤成骨,无明显骨膜反应.结论 pPNETs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多位于四肢、躯干的神经路径上,肿瘤体积较大,边缘不规则,境界很不清楚,强化显著且不均匀;位于胸、腹、盆腔的肿瘤坏死和囊变显著,位于四肢的肿瘤包绕骨骼,或坏死和囊变,或密度、信号相对均匀.pPNETs不仅具有神经源性肿瘤坏死和囊变及明显强化的特征,还具有小细胞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颅内表皮样囊肿的CT和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作MRI平扫与增强扫描;20例作CT平扫检查。结果:肿瘤位于桥前池及桥小脑角池18例,4例位于鞍上,2例位于鞍旁,5例位于第四脑室,1例位于小脑延髓池。肿瘤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轮廓光整或呈分叶状。CT平扫17例呈均匀低密度,2例呈稍不均匀低密度,CT值为-15~10Hu,1例呈高密度。MRI平扫28例T1加权像上肿瘤呈不均的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病例在FLAIR图象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与周围低信号的脑脊液分界清晰;2例表现为T1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上为低信号。增强后,2例肿瘤边缘有轻微强化,其余肿瘤均无明显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通过CT和MRI检查可做出准确诊断,并可以与颅内其他疾病相鉴别;在鉴别诊断中,MRI优于CT。非典型的颅内高密度囊肿,必须CT和MRI相结合诊断,为准确的术前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的影像表现及其病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庆余  陈建宇  梁碧玲  李海刚  高明  林笑丰 《癌症》2008,27(12):1287-1292
背景与目的: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是一种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少见良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韧带样型纤维瘤病病灶的CT、MRI改变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方法:29例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患者共有34个肿瘤病灶,其中原发性肿瘤20个,复发性肿瘤14个.对7例患者8个肿瘤病灶进行了CT检查,对22例患者26个肿瘤病灶进行了MRI检查.主要分析肿瘤的生长特点、CT及MRI表现,并对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肿瘤大小平均为6.5 cm.91.2%(31/34)肿瘤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91.2%(31/34)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17例(50.0%)肿瘤累及神经血管束,15例(44.1%)肿瘤累及骨质.67.6%(23/34)肿瘤跨解剖间室生长.8个肿瘤病灶中有6个在CT平扫上呈稍低密度,增强后有7个肿瘤病灶呈不均匀强化.26个肿瘤病灶在T1W图像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图像上呈高信号.88.5%(23/26)肿瘤MRI信号不均匀,肿瘤呈中度或高度强化.22个肿瘤病灶(84.6%)内发现有条索状、片状的T1WI及T2WI上均呈明显低信号改变的区域.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浸润周围组织结构,梭形细胞周围有胶原纤维包绕.细胞偶见核分裂相,但无病理性核分裂.结论:软组织韧带样型纤维瘤病在CT、MRI表现为肿瘤内无囊变坏死区,瘤内出现T1W、T2W均为低信号的条带影.这是该肿瘤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8例发生在颈段脊髓,3例发生于颈胸段脊髓,1例发生于胸段脊髓。其中1例呈多发,同时累及小脑半球和颈髓。肿瘤实质最大1.5cm,最小3mm,3例为局部囊变,9例为邻近脊髓空洞积水,2例伴有明显的水肿。累及范围为1个椎体区段至10个椎体区段。T1WI显示病变囊影呈脑脊液样低信号,结节与脊髓相比,呈等或略低信号。其中9例结节位于脊髓背侧,3例位于脊髓中央区域。9例囊肿及空洞积水周围的脊髓未见明显水肿存在。3例邻近脊髓水肿呈T1 W略低信号,T2 W呈较高信号。1例同时伴有小脑血管母细胞瘤。T2 WI囊性病变呈脑脊液样高信号,结节呈略高信号,囊肿周围水肿区呈较高信号,其中1例结节内见血管流空信号。T1WI增强扫描12例结节病灶及伴有小脑病灶的均显著增强。结论: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在MR图像上具有一定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对于术前正确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不同部位SB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影像学检查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结果:8例患者病变部位包括胸椎3例、腰椎2例、颅骨2例、肋骨1例,其中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胸椎转移瘤、胸椎结核、腰椎淋巴瘤、颅骨脑膜瘤各1例。所有患者均呈溶骨型骨质破坏,可伴有骨质膨胀性改变及软组织肿块。5例椎体病灶均表现为椎体压缩变扁,CT呈等/低密度,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低/稍高信号,其中2例呈典型"微脑征"。2例颅骨病灶CT呈稍高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等/混杂高信号。肋骨病灶CT呈等密度,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MRI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不同部位SBP均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病灶及软组织肿块均一强化。"微脑征"为脊柱SBP特异性影像学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怪细胞肉瘤的CT和MRI表现 ,达到正确诊断 ,及时治疗。方法 将 2 1例怪细胞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 1例肿瘤分布在额叶、颞叶、顶叶、额颞叶、额顶叶。CT表现以混合密度为主 ;MRI表现在T1WI像和T2 WI像以混合信号为主 ;CT和MRI强化后 ,肿瘤不均匀增强 ,可见瘤壁、囊腔、囊壁结节 ,肿瘤周围环绕不规则形水肿。结论 提高怪细胞肉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 ,有利于提高本肿瘤的综合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18例病变位于幕上,3例病变位于幕下。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DWI呈稍高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较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虽具有多样、重叠性,在部位、形态、信号或密度改变及强化形式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其影像鉴别分析,在术前作出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种MR成像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及其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 方法 18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采用的磁共振序列分别为:GRE T_1WI,TSE T_2WI,脂肪抑制GRE T_1WI,延迟增强GRE T_1WI,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和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A(3D DCE MRA)。肿瘤累及胰周血管根据程度依次分为0~4级。 结果 18例胰腺癌肿瘤病灶,在GRE T_1WI上均呈稍低信号,TSE T_2WI上均呈稍高信号。脂肪抑制GRE T_1WI上所有肿瘤均呈明 显低信号,延迟增强GRE T_1WI上肿瘤表现环形不规则强化14例,均匀强化4例,但均低于正常胰腺强化。MRCP显示胆总管与主胰管均扩张表现为典型“双管征”8例。在3D DCE MRA上,根据肿瘤与血管周径接触面>1/2为不能切除的标准,则门静脉受累56%(10/18),脾静脉受累39%(7/18),肠系膜上静脉受累67%(12/18),腹腔干及主要分支受累22%(4/18)及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7%(3/18)。MRI判断2例可完全手术切除,与手术结果相符。 结论 MRI快速扫描序列、脂肪抑制技术、MRCP及3D DCE MRA四大MR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提供胰腺癌诊断及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必需信息,可以达到一步到位的诊断目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肝硬化结节癌变是肝硬化转变成为肝癌的必经阶段,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MRI、DSA和碘油CT对肝硬化结节癌变诊断价值,旨在早期发现肝硬化结节癌变。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肝硬化癌变病例18例,所有患者均行MRI、DSA和和碘油CT检查,分析MRI、DSA和碘油CT对肝硬化结节恶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8例患者中共有31个病灶,其中MRI发现病灶29个,肿瘤病灶T1WI呈低信号12个,高信号9个,等信号8个;T2WI呈稍高信号20个,等信号9个;DWI呈高信号23个;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共18个,"快进慢出"3个,持续强化3个;另有5个病灶因T1WI呈高信号,强化表现观察不满意。DSA发现27个病灶,表现为肿瘤血管生成、血管扭曲、血供增多、肿瘤染色;2周后复查碘油CT,31个病灶均有碘油沉积。结论:MRI、DSA和碘油CT联合应用能提高肝硬化结节癌变的诊断准确性,从而早期发现肝硬化结节癌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