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999~2006年济宁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济宁市1999~2006年麻疹流行规律,为消除麻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9~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9~2006年累计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 290例,年均发病率为2.02/10万,无死亡病例;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暴发影响全市的发病水平;冬春季为发病高峰季节.1999~2004年病例主要以8月龄至14岁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2.55%,2005~2006年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占46.18%;但8月龄至6岁也占有相当比例,为32.66%;7~14岁发病比例由1999~2004年的30.59%下降到7.83%,而<8月龄则由1999~2004年1.96%上升到13.33%;8月龄~6岁估算接种率约为88%.[结论]济宁市麻疹发病有周期性规律,易感人群积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另外,病例逐渐向成人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给麻疹控制乃至消除工作带来挑战,因此要达到消除麻疹目标,除要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外,加强成人麻疹监测和免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南阳市麻疹发病特征、流行规律,制定防控对策.[方法]对南阳市2003~2007年确诊的2775例麻疹病例进行流病学分析.[结果]2003~2007年累计确诊麻疹2775例,年发病率5.20/10万,发病最高年份是2007年,发病人数1169例,年发病率10.88/10万;全市麻疹发病呈高度散发和局部发并存的状tail,以散发为主;2003~2007年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6~10岁和>11岁儿童发病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病例比例较高,占总病例数的73.15%(2030/2775).[结论]今后应加强基础免疫(fundamental immunity)和加强免疫(booster immunization),提高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接种率(rate of vaccination),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建议对给育龄妇女生育前进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以减少小月龄发病.  相似文献   

3.
德州市2005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德州市麻疹发病流行特征,指导今后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2005年报告的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德州市2005年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47例,确诊369例,发病率为6.72/10万.在15处暴发点发病56例,其他均为散发.369例病人中,8月龄至5岁占36.85%,18岁以上占38.49%;3~7月占全年总数的88.62%;麻疹流行初期,25例为院内感染;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69.38%.[结论]2005年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基础免疫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2—2006年金华市金东区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有效防制策略。[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近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麻疹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27/10万,2005年的发病率最高(83.07/10万),呈高度散发和局部暴发并存流行模式。>15岁和<8月龄组发病数占70.5%。3~5月为高发季节,>8月龄的报告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者仅25.3%。[结论]金东区近年来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必须加强麻疹有关监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疫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贺生  甘启英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9):1799-1801
[目的]分析2007年成都市龙泉驿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麻疹发病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麻疹监测报告系统对成都市龙泉驿区2007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7年麻疹报告发病率为19.70/10万.发病呈暴发流行的特点.3~8月为麻疹高发季节,6月和7月为发病最高峰.5岁以下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其中,以1岁以下和3~5岁年龄组为最高.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17.92%,无免疫史者占42.45%,免疫史不详者占39.63%.流动人口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51.87%.[结论]1岁以内婴儿免疫工作和小年龄组儿童的麻疹疫苗复种工作急需加强.尽可能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提高整个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控制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2006年深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深圳市免疫监测报告系统对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深圳市麻疹发病率为25.76/10万,发病以流动人口为高;特区外发病率高于特区内;69.3%的病例集中在4~8月份;麻疹发病以5岁以下(52.20%)和15岁以上(36.58%)年龄组为主;在≥8月龄的确诊的病例中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仅有4.87%;麻疹发病呈散发和暴发并存的模式。结论流动人口的免疫空白较高,提高人口免疫接种率,是深圳市消除麻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振涛  郑浩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8):1408-1409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新浦区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控制麻疹流行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2006年连云港市新浦区传染病常规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连云港市新浦区报告麻疹发病例数为146例,发病率为39.5/10万,其中0~1岁组发病率最高,占总病例的27.4%.2~4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为10.8/10万、10.5/10万和7.8/10万.[结论]2006年连云港市新浦区麻疹发病率明显增高,在局部地区出现暴发,发病人群以儿童、青少年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济宁市麻疹发病情况,探讨流行因素.方法根据济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对济宁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6年济宁市共发生麻疹1225例,发生麻疹暴发25起,暴发病例占全市发病总数的46.69%.所有麻疹病例中,<8月龄儿童占11.92%,8月龄~14岁年龄组占40.41%,15岁以上年龄组占46.67%,有免疫史24占20.00%,无免疫史占33.88%,免疫史不详者占46.12%.部分病例调查发现有医院交叉感染和病例接触史.结论要加强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查漏补种,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疫情报告,减少暴露、做好传染源隔离治疗也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控制麻疹的有效措施。[方法 ]强化免疫前后 4年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结果 ]麻疹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季节高峰削平 ,8月龄和 10~ 15岁组发病率明显下降 ,<8月龄、>15岁仍有病例发生 ,但麻疹抗体的免疫水平提高了。[结论 ]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是控制麻疹流行乃至消除麻疹的有效补充。调整免疫策略将复种提前至 4岁、初种提前到 6月龄 ,可降低麻疹发病率和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校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流行原因。方法对1999—2007年麻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保定市1999-2007年麻疹监测系统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4591例,确诊3033例,年均发病率为3.17/10万;1999—2002年,发病率维持在0.5/10万左右,从2003年开始发病率有所回升,2006年达11.73/10万。病例呈散发分布,有明显季节性高峰,3~5月份病例占全年的68.13%,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发病年龄有向大年龄和未到免疫年龄人群转移的趋势,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24.58%、38.15%和37.27%。结论保定市近几年麻疹发病有回升的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发病问题需进行免疫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漯河市2005、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漯河市2005、2006年麻疹发病情况.[方法]对漯河市2005、2006年报告的麻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漯河市2005年共报告麻诊疑似病例277例,确诊195例,发病率为7.74/10万,暴发20起;2006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136例,确诊92例,发病率为3.62/10万,暴发4起.[结论]漯河市2005年麻疹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与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低、初始免疫失败有关;2005年麻疹强化免疫后,2006年MV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2009年4~6月库伦旗麻疹发病情况,分析麻疹疫情暴发的原因。方法用Excle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月11日~6月10日共报告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278例,报告发病率157.41/10万,男女比例为1.48:1,散居及托幼儿童38.13%;学生13.67%;农民42.80%:其它人群8.99%。8月龄以下儿童占9.35%,8月龄~14岁儿童占37.77%,≥15岁病例占52.88%;≥8月龄病例中免疫史不详占60.71%;无免疫史病例占5.56%:有确切免疫史的病例仅占33.73%。结论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低是造成麻疹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提高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及强化免疫的接种率,是达到消除及控制麻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许昌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因素,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06~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和麻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1年全市累计麻疹发病648例,年均发病率为2.28/10万。年发病率,2006年为2.52/10万,2007年为3.09/10万,2008年为0.59/10万,2009年为3.92/10万,2010年为2.95/10万,2011年为0.63/10万。2006~2011年的648例麻疹病例中,男性占47.22%,女性占52.78%;0~7月龄占18.83%,8~11月龄占22.38%,1~6岁占39.35%,7~14岁占7.72%,15~19岁占3.40%,20~29岁占5.25%,30~65岁占3.09%;3~4月发病的占39.20%;有麻疹疫苗免疫史者占44.60%,无免疫史者占43.06%,免疫史不详者占12.34%。2006~2011年累计发生麻疹暴发疫情10起,合计发病63例。[结论]2006~2011年许昌市麻疹发病率总体水平较低,存在局部暴发、流行。少数儿童未能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2005~2007年诸城市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特点,进一步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方法]对诸城市2005~2007年诸城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合计报告麻疹77例,各年分别报告41、8、28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85/10万、0.75/10万、2.64/10万.77例病人中, <8月龄9例,>20岁37例;3~5月占80.52%;城区占40.26%,农村占59.74%;22.08%有麻疹疫苗免疫史,57.14%无免疫史,20.78%免疫史不详.[结论]诸城市2005~2007年麻疹发病为暴发和散发并存.  相似文献   

15.
2006年青岛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岛市麻疹流行情况,为麻疹控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2006年青岛市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青岛市共发生麻疹病例221例,发病率3.0/10万.其中.市北区发病率最高,为7.4/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5月发病168例,占70.0%.男女分别发病123例和98例,性别比为1.3:1.10~19岁发病86例.占38.9%.流动人口发病145例,占65.6%.工人发病最高为89例,占40.3%.有麻疹免疫史15例,占6.8%.[结论]外来流动人口、无免疫史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积累是青岛市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并加强对大年龄组麻疹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资兴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控制对策,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资兴市2006~2009年共报告麻疹病例24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6.78/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17.59/10万、1.08/10万、5.69/10万、42.7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人群主要是6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3.06%(206/248)。其中≤8月龄的婴儿占病例总数的16.53%(41/248);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区、东江、鲤鱼江等地区,占全市发病人数的62.90%(156/248);1~5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率的82.26%(204/248);8个月以上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85.02%。[结论]资兴市近年麻疹发病呈上升趋势。为降低麻疹发病率,特别是降低小月龄麻疹发病,减少麻疹暴发,除应对全市8个月龄至6岁儿童开展初始强化免疫外,建议对8个月龄以下婴儿实行初免以提高其保护率。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超  陈长  李放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6):1014-1015
[目的] 解我省2002~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省2002~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86.56%~89.44%的病例集中在<15岁儿童年龄组.2006年≤1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峥度上升,2006年≤1岁儿童发病率>300/10万,2006年≤1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 我省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1岁~、2岁~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连市麻疹流行特点,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大连市2005~2006年麻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6年共确诊麻疹病例379例,平均发病率为3.33/10万.其中,2005年发病率为2.28/10万,2006年发病率为4.37/10万,两年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市11个县区均有发病,金州区发病率最高,为15.76/10万;瓦房店市最低,为0.58/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月为发病高峰,占62.80%;发病呈现两端集中趋势,≤8个月和15岁以上分别占8.71%和51.98%;外来人口发病占57.78%.[结论]大连市麻疹疫情有回升趋势,应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麻疹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分析和预测平顶山市麻疹发病与流行趋势,判定高危人群,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进展.[方法]根据平顶山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料,对2000~2005年麻疹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00~2005年共报告麻疹暴发40起,333例.在本市人口暴发中,<1~6岁和7~15岁分别占33.33%和45.95%.暴发病例中有免疫史的占45.95%,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分别为16.51%和37.54%.[结论]控制暴发的重点在学校和外来人口.高质量的麻疹疫苗常规接种是减少麻疹发病,控制麻疹暴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甘州区1993~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订预防控制麻疹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甘州区1993~2006年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的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甘州区1993~2006年共报告麻疹病例数1024例,年平均发病率15.49/10万,发病季节主要在3~7月份,流行周期性明显,每隔4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发病年龄主要为<8月龄和5~7岁,发病年龄后移现象不明显,学生和幼托儿童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城乡发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报告病例中有免疫史的仅占61.33%,远低于常规免疫接种的MV接种率.[结论]甘州区麻疹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提高常规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消除免疫空白,提高麻疹监测系统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