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耳蜗听力损失对ABR诸参数的影响,本文通过对40例(48耳)的平坦型、高频型、切迹型听力损失三组不同听力曲线图的耳蜗性听力损失,其ABR诸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得出高频型听力损失组Ⅰ、Ⅲ、Ⅴ各波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波间间期无明显差异;切迹型听力损失组V波及Ⅰ-Ⅴ波间期轻度延迟,但无显著意义;平坦型听力损失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提示:耳蜗性听力损失的类型对ABR诸参数有一定影响,因此,临床上应用ABR诊断蜗后病变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职业性噪声性聋发病工龄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职业性噪声暴露人员的听力状况及其剂量-效应关系,为修订国家职业性噪声性聋诊断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8小时等效连续噪声暴露人员,运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经过培训合格的调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纯音听力检查。结果排除非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影响,有效调查1001人,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为65.1%(651/1001),显著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3.0%,30/1001)。言语频率平均听力损失≥26dB的阳性检出率在工龄<10年组为0.0%;高频及语频听力损失率在10年及以上各工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0年以下噪声暴露基本不会影响作业人员的言语频率听力;在诊断是否"职业性噪声性聋"或"听力损伤"时应考虑剂量-效应关系;建议职业性噪声性聋诊断标准中增加噪声作业工龄≥5年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常青年人常用频率及延伸高频声场测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和比较正常青年人常用频率 (12 5Hz~ 8kHz)与延伸高频 (9~ 16kHz)声场 (啭音 )听阈测试结果的不同特点 ,为延伸高频声场测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一组听力正常青年人 (男 5 2人 ,女48人 )行常用频率及延伸高频声场 (啭音 )听阈测试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听力正常青年男女间声场(啭音 )延伸高频平均听阈 (HFA)、常用频率平均听阈 (CFA)和言语频率平均听阈 (SFA)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测试样本各频率间平均听阈的比较显示 ,延伸高频的测听阈值随着频率的提高而增大。延伸高频平均听阈 (HFA)、常用频率平均听阈 (CFA)和言语频率平均听阈 (SFA)分别为 17.60 3 1± 6.8679;8.90 62± 2 .5 82 9;5 .80 0 0± 3 .2 2 62 ,相互比较显示 ,前者显著高于后二者 (P <0 .0 1) ,并呈显著的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延伸高频听阈对常用频率听阈、语言频率听阈损失具有一定的早期预示作用 ,但在临床应用延伸高频声场 (啭音 )的听力测试来评估听力损害时 ,应考虑到频率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青海东部高原地区人群的扩展高频测听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青海东部高原地区居民的扩展高频听力状况,探讨扩展高频测听对早期发现噪声性聋的敏感性,为噪声性聋的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青海省东部高原地区选择健康受试者共计300例为实验组,进行以高频测听为主的听力检测,同时在南京市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300名作为对照组.结果低频及言语频率上的听阈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频率的递增,高频阈值升高,测得听阈的可能性减小.但在6 kHz以上的扩展高频上,实验组听阈在个别频率上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中儿童组与青少年组的扩展高频听阈在同一频率上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说明无噪声污染区人群的听力较之对照组实际上已经有了不易察觉的早期损伤.结论脉冲噪声对听力的损伤首先从10~20 kHz开始,其变化是从20 kHz向10 kHz处发展.该地区人群接触脉冲噪声所致的听力微损伤造成了扩展高频听阈的升高.扩展高频测听对早期发现噪声性聋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调查1972~1990年就诊单侧突聋1313例,初诊及突聋发病后2个月分别测听力。将两次听力、年龄、性别、有无眩晕症状及治疗方法输入计算机综合分析。听力曲线分5型:高频听力损失、低频听力损失、平坦型、重度聋及其它。1313例中392例(29.2%)伴眩晕,915例(69.7%)无眩晕,6例情况不明。年龄6~79岁,平均39.7士14.4岁。眩晕组平均38.0士14.8岁;无眩晕组平均40.4士14.1岁,两组差异显著(P<o.OI)。听力图分析;重度聋组及高频听力损失组伴眩晕者分别占全组的69.2%及43.3%。年龄小于14岁,重度聋及高频听力损失组占比例…  相似文献   

6.
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纯音听阈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纯音测听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听神经病患者与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6例(212耳)经纯音测听、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件脑干反应测试确诊为听神经病的患者,行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并与不同程度损失及不同类型听力曲线进行分类、分型比较.依据损失分出轻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依据听力曲线分为平坦型、低频上升Ⅰ型、低频上升Ⅱ型、山型、谷型、不典型.统计数据应用SPSS 11.0对不同程度的损失、最大言语识别率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6例(212耳)具有相同听力损失或相同类型听力曲线的听神经病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最大言语识别率,在听神经病患者群体水平整体评估,最大言语识别率百分比与全频听力阈值旱负相关(r=-0.602;P<0.01),另外,听力损失程度较接近的听力曲线类型,高频听力损失程度轻者其最大言语识别率也相对较好;106例听神经病患者中有26例(52耳)患者双耳分别记录逐步递增的6个刺激声级的言语识别率曲线,其中平均阈上10 dB出现的最大言语识别率频次最高.结论 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在个体问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的听力损失,可以出现不同的最大言语识别率;但在群体水平上最大言语识别率与阈值有一定相关性,即听力阈值越大,言语识别率百分比数值越小,且当听神经病患者听力损失在同一水平时,其最大言语识别率程度与听神经病患者听力曲线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纯音测听、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的意义。方法选取20例常频纯音听阈正常、有噪声接触史的工人(接噪组,年龄20~41岁)与20例无噪声接触史、常频听阈正常的青年人(对照组,年龄19~35岁),分别行扩展高频纯音测听、扩展高频DPOAE及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汉化版噪声下BKB语句测试),记录并比较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结果接噪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在16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8、20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8~20 kHz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在9、18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4 kHz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接噪组扩展高频DPOAE的信噪比及幅值均较对照组降低,在10 k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8、9 kHz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测试显示接噪组信噪比损失平均值为4.6±2.19 dB,高于对照组(3.00±2.08 dB)(P<0.01)。结论接噪组相较对照组,扩展高频纯音听阈值升高或引不出,扩展高频DPOAE信噪比及幅值降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显著下降,以上三种检测方法对早期发现噪声性隐性听力损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HL)系由于人们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强烈影响而发生缓慢的一种双侧进行性高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NIHL是成人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交流,而且还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NIHL虽然是永久的、不可逆的,但却可以预防,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防止其扩展至言语频率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听力检测方法主要依赖于常规纯音测听,然而由于其敏感性较差,对早期听力损失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诊断。因此,扩展高频测听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等能够早期检测到内耳毛细胞功能障碍的方法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就NIHL早期发现与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线性频率压缩(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NLFC)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降频方案越来越备受关注,该技术主要适用于高频听力损失较重的听力障碍患者,帮助其更好地感知高频信息。本文介绍了NLFC技术的工作原理、对言语感知及音质感知的近期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噪音环境下三麦克风助听器与双麦克风助听器的指向性对成年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分辨率提高的影响和效果。 方法:20例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女12例,男8例)按听力损失程度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人,A组高频平均听力损失(PTA=53.75),B组高频平均听力损失(PTA=73.75)。两组患者双耳配戴实验用两款西门子助听器Triano S(双麦克风指向性模式)和Triano 3(三麦克风指向性模式)耳背机,每款助听器配戴并适应一个月以后,在两个不同的声场中采用言语测试单词予言语分辨率测试,此外结合调查问卷进行评估。 结果:声场评估——两组受试者在不同的声场中测出L50值(50%言语分辨率的信噪比),使用三麦克风指向性模式明显低于双麦克风指向性模式(p<0.01),在较复杂的声场环境中三麦克风指向性的优势体现得更突出,此外,听力损失程度对L50值的影响具显著意义(p<0.01),听力损失越重,L50值越大;问卷评估——绝大多数患者表示三麦克风对解决日常生活当中的听觉困难有显著的效果。结论:噪音环境下三麦克风助听器的指向性能明显提高中度和重度成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分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瞬态耳声发射(TEOAE)在高频区域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纯音测听听力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耳声发射测试仪检测正常组和高频听力损失组高频区域的TEOAE各频段平均强度;应用纯音听力计检测各频率点的纯音听阈值,比较两者的变化趋势。结果:TEOAE在1.5~4.5kHz高频范围内,正常组与高频听力损失组的耳声发射平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纯音听阈检查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两种检查中,高频听力损失组的两个指标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临床上,结合纯音电测听结果,可使TEOAE更为准确客观地判断患者高频区域听力损失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工业噪声对火电厂噪声作业职工听力的影响,为噪声作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华北地区的8个火电厂,按照GB16152—1996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暴露于Leaq≥85dB噪声作业场的3312名职工进行听力损失调查。结果:3312名职工听力检测发现有865人有听力损失,占26.1%,伴语言频率区听力损失的357人,占10.8%,其中感音性聋286人;高频听力损伤的783人占23.6%。结论:电厂噪声引起听力损失,一般首先累及高频,随着曩露于嗓音时间增加可逐步累及语言频率,对听力的影响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语频听力损失以轻度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听阈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幅值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对老年性听力损失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扩展高频测听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100例常频听力正常者(20~70岁,分5个年龄段)进行听力测试。结果在扩展高频测听中,随测试频率增高,各年龄段听阈逐渐增加,不同测试频率随年龄增加听阈增高,听阈检出率逐渐下降,经SPSS软件分析,在9~11.2kHz,41岁以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41岁及以上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12.5~16kHz,20~30岁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51~60岁组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在DPOAE测试中,各频率随年龄增长DPOAE幅值下降,尤其在高频区,不同年龄段DPOAE幅值有显著差异。结论扩展高频测听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可以作为对老年性听力损失早期诊断的依据,均可以用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获得社区老年人群纯音听阈的正常值,为选取敏感频率测试老年人听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845例,按平均听阈(0.5、1、2和4kHz听阈平均值)≤40dBHL为正常或轻微损失,筛选205人,按60~65岁、66~70岁、71~75岁和76岁以上分组,计算各年龄组在0.5、1、2、3、4和8kHz的听阈及听阈检出率,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x^x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听力正常老年人群不同年龄组听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随着年龄增长,听阈值呈增高趋势;不同频率听力测试显示不同频率组听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1)。各年龄组的听阈随频率的增高而增高,随频率、年龄增高,听阈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高频较低频测听能够早诊断老年人听力损失,可作为检测老年人早期听力损失的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噪声模式对听力正常者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MATLAB软件播放儿童版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测试25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和20例感音神经性聋受试者分别在安静环境、语谱噪声、双人语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分析两者在安静和两种噪声模式下对语句感知能力的差异。结果 随信噪比降低,听力正常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双人语噪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信噪比+5 dB时,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语谱噪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噪声模式对比,听力正常者在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噪声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其中对听觉系统的永久性损害最为严重。全球约5%~12%人口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噪声性聋。噪声损害初期多表现为轻度耳鸣、隐性听力损失或暂时性高频听力损失;随着噪声接触时间的延长,耳鸣和听力损失加重,最终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同时引起言语识别阈提高和言语识别率减低;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失眠、焦虑、眩晕、头痛等症状。因此,重视噪声性听力损害,对噪声接触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将噪声性聋的早期筛查方法归纳为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高频纯音测听、言语测听、互联网筛查、耳鸣评估、心理健康水平评估和易感基因筛查等,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鼓室内注射激素及高压氧应用于难治性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就诊的难治性高频下降型突发性 聋患者,24例给予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激素组),30例应用高压氧治疗(高压氧组)。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  比较两组听力改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耳鸣改善激素组显著好于高压氧组(χ2=4.484,P =0.036)。另外两种治疗方式对2 kHz和4 kHz听力改善均无明显差别,但8 kHz听力改善激素组好于高压氧组(F =4.940,P =0.031)。结论 相比高压氧治疗,鼓室内注射激素能显著改善难治性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症状及8 kHz听力,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耳佩戴助听器时自动同步调节音量和手动分别调节音量在声源定位方面的区别以及不同噪声环境下频率特异性三麦克风和全通道三麦克风自适应指向性对言语分辨率的影响。方法40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均为双侧中度到重度高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人,A组平均听力损失(1、24、kHz)为67.1 dB,B组平均听力损失为69.5 dB。两组患者双耳佩戴实验用两款西门子助听器ACURISP(自适应指向性模式)(A组)和Triano 3 P(自适应指向性模式)(B组)耳背机,在佩戴助听器前和3个月后分别在同一声场进行佩戴前后声源定位测试,以及单个移动噪声和多重噪声环境下言语分辨率测试,记录达到50%言语分辨率时的信噪比,即L50,并结合问卷调查对无线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便利性进行评估。结果声场评估:两组受试者在配戴助听器3个月后声源定位能力有明显差异,使用频率特异性三麦克风自适应指向性模式者复合噪声源声场中测出L50值,明显低于使用三麦克风自适应指向性模式者(P<0.01);问卷评估:绝大多数患者表示无线技术给日常助听器调节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结论自动同步音量调节对保持助听后声源定位能力作用明显,在多噪声环境下频率特异性三麦克风助听器的自适应指向性能明显提高重度成年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言语分辨率,并且无线技术提高了日常调节助听器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组与成人组不同类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CSOM)听力损失有何异同。方法 对 70例(85耳 )儿童和 99例 (14 1耳 )成人进行纯音测听检查 ,两组患耳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三个类型CSOM患者纯音测听气导听阈均升高。单纯型CSOM在 1~ 8kHz范围内 ,两组气导检查结果呈现听力损失一致 (P >0 .0 5 )。骨疡型和胆脂瘤型CSOM ,除骨疡型 8kHz外 ,两组患耳各频率听力损失也相同 (P >0 .0 5 )。儿童组单纯型CSOM骨导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CSOM ,成人组在中高频听力损失比儿童重。结论 虽然儿童CSOM病程短 ,呈现气导检查中频、高频听力损失与成人一样重的趋势 ,但无内耳损害或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分析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简称空管)人群的听力状况及特点。方法 对本年度某地区参加Ⅲa级体检鉴定的空管共1498例行整群抽样。按性别 分组,比较语频区听力损失、高频气导听阈及听力损失患病率;经年龄修正,原年龄组间针对不同频率做阈值比较。结果 男、女性组语频区听力损失患病率分别为6.68%和1.97%,高频听力损失患病率分别为7.87%和1.23%;男性组各频率阈值及患病率均大于女性组(P<0.05);3000 Hz阈值<语频均值<6000 Hz阈值;经年龄修正,将上述阈值分别于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大致呈低龄组大于高龄组的结果(男性组矫正P<0.0083,女性组矫正P<0.017)。结论 受试人群听力损失患病率低于普通人群。男性易患且以6000 Hz听力损失为著,噪声性听力损失隐患在低龄组尤甚,个体化听力防护应及早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