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动态研究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p53和Bax的蛋白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5例树鼩肝癌形成过程第30周、60周的肝癌组织及13例同期的空白对照组树鼩肝活检组织,进行p53、Bax蛋白的检测.结果:p53、Bax基因在树鼩HCC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均呈递增趋势.结论:p53、Bax基因的表达无明显依存关系.动态观察Bax的表达对预测肝癌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研究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p53与bcl-2的蛋白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实验组35例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第30周、60周、肝癌组织及13例同期的空白对照组树鼩肝活检组织,进行p53、bcl-2蛋白的检测.结果:p53、bcl-2基因参与HCC的发生,在树鼩HCC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均呈递增趋势.结论:p53、bcl-2基因之间的表达无明显依存关系.p53对凋亡的影响并不显著,bcl-2的抗凋亡作用受Bax的影响,bcl-2/Bax比率更能准确地反映细胞凋亡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研究Bax和bcl-2在树鼩肝癌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及TUNEL方法,检测35例树鼩的第30、60周肝活检组织和肝癌组织及对照树鼩对应期肝活检组织中Bax、bcl-2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①Bax和bcl-2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前和空白对照同期肝组织;在60周的肝组织中也显著高于30周及空白对照组对应期肝活检组织.②癌组织及其第30和60周的肝组织中的AI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期肝组织.肝癌组织与其癌前30及60周的肝活检组织之间的AI差别无显著性.③Bax和bcl-2阳性肝组织的凋亡指数也均显著高于阴性的.结论1.正常树鼩肝细胞凋亡率极低,在肝癌形成过程中凋亡率增加;2.Bax和bcl-2都与树鼩肝癌的发生有关,在肝癌形成过程中,它们的表达率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动态观察树鼩肝癌形成过程中一些基因的表达变化,有利于探讨肝癌的发病机理,为人类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的研究提供线索.肝组织中的Bax、bcl-2基因表达状况对于预测肝癌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韦薇  李瑗  苏建家  曹骥  欧超  杨春  班克臣  岳惠芬 《肿瘤》2006,26(2):123-126,138
目的:观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mRNA和蛋白在黄曲霉毒素B1(AFB1)诱发树的肝细胞癌(HCC)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对其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和对比,探讨CuZn-SOD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以及这些动物癌发生前自身的活检肝组织和相应对照组织中CuZn-SOD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并且在35例人肝癌和癌旁组织进行验证。结果:CuZn-SOD mRNA和蛋白在树鼩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仅明显低于癌旁及癌前组织,也明显低于实验组虽经AFB。处理但最终未发生肝癌的动物以及正常对照动物的同期活检肝组织。人肝癌组织的CuZ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与树鼩相似,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并且分化较低的肝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更显著。结论:CuZn-SOD可能是肝癌发生的相关基因之一,它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下降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鼩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成年树鼩分成三组:A组(AFB1 HBV 茶多酚组)、B组(AFB1 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2、bax、survivin、GSTA1、SOD1、IL-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鼩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鼩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鼩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GSTA1基因在肝癌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35例AFB1诱发的树鼩肝癌、癌旁和癌前组织,以及35例人肝癌和癌组织中的GSTA1mRNA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以上组织的GSTA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树鼩肝癌组织的GSTA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癌旁及癌前组织;人肝癌组织的GSTA1mRNA表达水平、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综合得分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分别为P<0.001、P<0.05和P<0.001)。结论GSTA1可能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相关基因之一;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动态观察相关基因在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有助于阐释肝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和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与肝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人肝癌、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以及树鼩肝癌和癌旁组织中PTEN mRNA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PTEN mRNA在人的正常组织、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955和-10.065,P值均〈0.001;树鼩肝癌组织中PTEN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t=-3.25,P=0.004。PTEN蛋白的表达在人的癌旁组织显著高于肝癌组织,t=-2.163,P=0.038;在树鼩则无差别,t=0.757,P=0.459。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用树鼩进行肝癌发病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PTEN和p53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Cheng LM  Wang SY  Lin JS 《癌症》2003,22(1):42-45
背景与目的:抑癌基因PTEN于1997年首次被报道之后即成为研究热点。国外曾有研究小组检测人类肝癌中PTEN基因突变情况,但对有关PTEN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了解甚少;p53基因突变是肝癌发生的机制之一,但对于p53基因突变与肝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不同研究的结果不一。我们拟通过检测PTEN、p53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来了解PTEN、p53与肝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取62例石蜡包埋的肝癌标本,所有组织切片均含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EN及突变的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标本中癌旁肝组织均呈现明确的PTEN阳性染色(胞浆),只有29例(46.8%)标本中肝癌组织呈阳性染色,PTEN在有包膜或无侵袭性肝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包膜或有侵袭性的肝癌。所有标本癌旁肝组织均未见p53阳性染色,21例肝癌组织p53染色呈阳性(胞核)。P53蛋白的表达与肝癌侵袭性或分化程度无关。结论:PTEN的失表达及p53基因突变可能在肝癌发生中发挥作用,PTEN失表达还可能与肝癌的恶性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9例肝细胞癌(肝癌)和23例肝硬化标本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后者与肝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0%(20/29),癌旁组织阳性率为60%(18/29),肝硬化组织阳性率为30%(7/23),有血管侵犯的12例肝癌变变型p53蛋白表达均为阳性,而无血管侵犯的17例中仅8例为阳性(P<0.05);突变型p53蛋白阳性组血清甲胎蛋白(AFP)明显高于阴性组(8370±4764ng/ml比98.7±64.3ng/ml,P<0.05)。提示:P53蛋白表达在肝硬化时即发生了异常;p53蛋白异常可能是AFP基因被激活的原因之一;p53蛋白异常有利于肝癌向门静脉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4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癌和癌旁肝组织标本,SP法检测其p53蛋白表达,分析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肿块大小和包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p53在癌和癌旁肝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和6.67%,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p53蛋白阳性表达率,Ⅲ-Ⅳ级肝癌明显高于Ⅰ~Ⅱ级肝癌,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血道或淋巴道转移)肝癌,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其是否有包膜无关(P〉0.05)。结论:突变型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组织学分级、转移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组织大小和包膜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53及cmyc基因表达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73例和60例HCC癌及其癌周组织中p53和cmyc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p53基因在HCC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周组织(P<0.05,),癌周组织中p53基因表达仅见于癌周增生结节,癌周肝硬变及正常肝组织内未见p53基因阳性表达;cmy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在HCC与癌周增生结节中相近(P>0.05),且两者均显著高于癌周肝硬变和正常肝组织(分别为P<0.05,P<0.01);p53及cmcy基因表达均与HCC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低分化组p53及cmyc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均<0.05)。结论:p53及cmyc基因过度表达均参与了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癌周增生结节属癌前期病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Numb蛋白和p53蛋白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H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8例肝硬化组织和9例正常肝组织中的Numb蛋白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Numb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4.7%,明显低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53蛋白在H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在HCC组织中,Numb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0.4667,<0.05)。结论 HCC组织中Numb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非HCC组织比较均有变化,两者可能均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茶多酚对黄曲霉素B1(AFB1)和乙型肝炎病毒(HBV)诱发树肝细胞癌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树分成三组:A组(AFB1+HBV+茶多酚组)、B组(AFB1+HBV组)和C组(空白对照组),实验期间定期抽血检查HBV感染标志和进行剖腹手术取肝组织活检,观察各组肝癌发生率、肝癌出现时间、HBV感染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形成过程中p53、bcl- 2、bax、survivin、GSTA1、SOD1、IL -2和SCF等蛋白在各组各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实验第90、105、120、135、150、165周各个时段中,A组的肝癌发生率均低于B组;A组首例肝癌出现时间及肝癌平均出现时间均晚于B组;A组HBV感染标志(HBsAg,HBeAg和HBcAb)的平均持续时间短于B组;在诱癌中期(实验第60 周)及肝癌组织内突变型p53、凋亡抑制基因bcl -2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均为A组低于B组。但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上大部分无显著性。结论 茶多酚对黄曲霉毒素B1和HBV诱发树肝癌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可以促进树体内的HBV感染标志的消除。茶多酚可能是通过促进终致癌物的解毒、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起到预防树肝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和PC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73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70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p53蛋白、PCNA在肝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癌旁组织中,p53蛋白表达仅见于增生结节中,肝硬化组织均为阴性;增生结节中PCNA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织。提示p53基因突变是肝细胞癌的频发事件,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增生结节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强,是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作者还讨论了p53蛋白和PCNA表达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occursathighfrequencyinSoutheastAsiaandSub-SaharanAfrica.ThemajorriskfactorsinvolvedinthedevelopmentoflivercancerintheseareasarehepatitisBvirus(HBV)andthefoodcontaminatedwithaflatoxinBI(AFBI).["'lAlthoughepidemiologicalevi...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肝癌p21WAF1与p53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HCC中p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B1双暴露相关性肝细胞癌的p53基因249位点突变与p53蛋白表达关系。方法通过IHG特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HCC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AFB1-DNA加合物的暴露情况,并根据是否同时存在HBV暴露加以分组,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并比较各组间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其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密码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p53基因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在实验组A与对照组C中均具有较高阳性突变率,其突变率分别为68.75%(22/32)、63.64%(7/11),在对照组B中的突变率较低,为16.67%(2/12),在正常对照组中无1例出现有突变。其中实验组A与对照组B及正常对照组D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对照组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其基因249位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86%(26/28)、60.87%(1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的发生过程中,AFB1暴露与p53第7外显子249位点的突变密切关系相关,当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暴露的协同作用的情况下突变率更高;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是造成HCC中p53蛋白高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