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以肠系膜血管缺血为特点,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AMI根据缺血血管及性质的不同,分4类: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肠系膜缺血,临床以前两者多见。AMI常以急腹症入院,诊断时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如何提高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正确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本文就AMI常见的诱因及相关临床表现作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陈顺平  胡元平  陈丽霞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01-2602,I000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手术病理、CT及临床随访证实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影像特点。结果17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影像学表现中,9例肠系膜上静脉内可见低回声及无血流信号或(和)血流信号充盈缺损,4例门静脉或(和)脾静脉内可见低回声及无血流信号和血流信号充盈缺损,2例肠管扩张及肠壁增厚,2例可见腹腔积液。超声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率为65%(11/17)。根据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时门静脉或(和)脾静脉是否同时受累其被分为大血管型(10例)和小血管型(7例)。超声对大血管型和小血管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9/10)和29%(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1,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大血管型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AMVT)诊断与治疗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方法通过对既往手术、非手术治疗的2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回顾性总结。结果3例早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治疗,预后良好。18例行手术治疗,12例痊愈,6例死亡,死亡原因为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结论加深对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由于MVT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特征,通过早期影像学检查可对AMVT做出正确的诊断,并通过早期手术可以降低MVT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谢文涛  査斌山  朱化刚 《安徽医药》2013,17(11):1889-189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连续收集30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硬化及脾切除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首发症状常为腹痛,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MVT的主要手段。11例经超声检查、16例行CT检查,3例经MRI检查确诊。抗凝治疗组16例,好转率81.25%,而非抗凝对症支持治疗14例,好转率仅为57.14%。抗凝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明显好于非抗凝组,且有较低的中转手术率。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有效的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提高好转率降低中转手术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在2002年1月-2011年12月的10年间共收治的17例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7例患者均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纳差.其中,单纯门静脉血栓形成4例(23.5%),单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6例(35.3%),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均有血栓形成7例(41.2%).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5例,经外周静脉溶栓或抗凝治疗11例,肠切除术1例.17例患者治愈7例,好转6例,自动出院3例,死亡1例.结论 急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上少见,但进展快,病情危重,早期溶栓治疗效果较好.临床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诊早治,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诱因、诊疗及死因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4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救治成功,死亡3例,死亡率8.9%。结论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多为1型糖尿病(82%),一半以上DKA病人(53%)无糖尿病史,有7例以昏迷(21%)及5例腹痛(15%)而就诊,所以对昏迷及腹痛的病人要除外DKA,避免漏诊和误诊。DKA的主要诱因为感染(73%)。在补液、胰岛素使用、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救治过程中,要动态观察和及时调整,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病人(91%)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对急性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主要死因要及早预防处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主要分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Rhee等方法进行实验分组。其中,病周期<4d,为AMVT组,病周期>4d为CMVT组。结果在33例MVT患者中22例的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患者中,其中患者的年龄一般在19~75岁之间(平均48.9岁)。该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表现为腹痛、腹部膨隆、腹胀、腹膜刺激征,其中呕吐68.2%,发热36.4%,误诊率59.1%,其中手术治疗17例,有死亡7例,治愈10例,另外溶栓治疗5例痊愈。结论早期腹部CT结合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对早期AMVT做出正确的诊断,早期溶栓或手术治疗可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驻某地军人急腹症的发病特点。方法急腹症收住院的1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急腹症中,急性阑尾炎101例(65.2%),急性胃肠炎15例(9.7%),急性胆囊炎10例(6.5%),泌尿系结石10例(6.5%),十二指肠溃疡穿孔5例(3.2%),肠粘连4例(2.6%),其他10例(6.5%)。均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无术后并发症。军人急腹症的发生诱因有高强度训练、生活环境改变、精神紧张等。结论手术治疗军人急腹症以腹腔镜微创手术效果较好,误诊率低,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34例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诱因、诊疗及死因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4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救治成功,死亡3例,死亡率8.9%。方法各年龄组均有发生,多为1型糖尿病(82%),一半以上DKA病人(53%)无糖尿病史,有7例以昏迷(21%)及5例以腹痛(15%)就诊,所以对昏迷及腹痛的患者要除外DKA,避免漏诊和误诊。DKA的主要诱因为感染(73%)。在补液、胰岛素使用、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救治过程中要动态观察和及时调整,通过规范治疗,大部分病人(91%)代谢紊乱得到纠正,对急性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主要死因要及早预防处置。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治的22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手术治疗15例,介入治疗7例。结果 3例死于中毒性休克,2例死于短肠综合征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17例治愈。结论 对于肠坏死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手术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未坏死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保守治疗是可行的,介入治疗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抗凝、溶栓治疗是重要的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11.
闫新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24):26-27
目的 分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误诊原因以求减少误诊。方法 通过对1987年~2002年我院收治的12例MV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MVT均被分别误诊为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痉挛、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结论 MVT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早期识别是减少误诊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4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庞冲  刘彤  戚峰  王鹏志 《天津医药》2011,39(2):136-13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了我院2000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48例急性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结果:该病易被误诊为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疾病,CT扫描的确诊率(93.8%)高于腹部超声检查确诊率(29.2%)。48例患者中手术25例(52.1%),治愈23例(92.0%),死亡2例(8%);非手术治疗23例(47.9%),治愈23例(100%)。出院患者全部继续口服华法林维持抗凝治疗,随访1~60个月,非手术患者复发5例(21.7%),手术患者复发1例(4.3%)。两种治疗方法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必要时及时手术是提高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卢昌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71+173-171,173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关系。方法:观察其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变化,并结合辅助检查,提高早期确诊率,减少漏诊、误诊病例。结果:糖尿病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存在着一定联系。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结合病例特点综合分析,准确及时诊断及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减少误诊率及改善预后。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6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50%。10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8例,阳性率80%。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8例好转,2例无明显改变,2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仍为常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王雪梅  乌丰莉  刘玉兰 《中国医药》2013,8(10):1415-14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早期的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结果45例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24~85岁,中位年龄62岁。以消化道出血及贫血为主要症状的患者14例(31.1%),腹痛患者9例(20.0%),腹部不适者7例(15.6%)。GIST部位:胃25例(55.6%),小肠15例(33.3%),腹腔3例,食管1例,直肠1例。CDll7阳性率97.8%(44/45),CD34阳性79.5%(35/44)。腹部cT检查的诊断率为78.4%(29/37)。胃镜对于胃GIST的检出率较高,为91.3%(21/23)。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GIST,胃镜检查诊断率为3/5(60.0%)。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率为100.0%(10/10)。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腹痛和黑便为多,需慎重对待。CD117的阳性率高。胃镜对胃十二指肠GIST的发现率较高,但诊断率不高,超声内镜有较好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沈云 《安徽医药》2013,17(12):2077-2079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的诱因、临床表现、漏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母儿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2013年胎盘早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阴道分娩12例(10.7%),剖宫产100例(89.3%);子宫胎盘卒中9例,死胎2例,新生儿重度窒息16例.B超检出32例(28.6%);胎盘早剥误(漏)诊率为39.3%;有明确发病诱因91例(81.3%),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及使用缩宫素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或腰腹胀、阴道流血、胎心率异常.重型胎盘早剥组妊高症的患病率、腹痛的发生率、首发临床表现到就诊时限明显高于轻型胎盘早剥组.分娩方式、子宫胎盘卒中及新生儿窒息在I度胎盘早剥与Ⅱ/Ⅲ度胎盘早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分娩方式、子宫胎盘卒中及新生儿死亡在确诊组以及漏误诊组胎盘早剥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盘早剥产前诊断应结合诱因、临床表现和B超等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围产期保健,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征象,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63例术前CT诊断为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全腹部扫描,1.25mm薄层重建,主要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结合窗宽技术进行动态连续观察,并将CT扫描诊断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63例经CT确诊的患者中,58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合并肠梗阻经手术确诊,CT诊断与手术确诊符合率为100%,5例为单纯系膜扭转、肠缺血。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显示率100%),肠管的"鸟嘴征"(35/63),全部病例均显示不同程度肠系膜增厚、水肿,腹腔积液51例。结论:肠系膜血管的"旋涡征"是诊断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全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该病的显示率极高,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缺血性肠病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肠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早期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水肿、充血、糜烂及溃疡;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肠壁充血、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及含铁血黄素细胞浸润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论缺血性肠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漏诊、病死率高;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便血时,及时行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是缺血性肠病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