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材料(6%β-TCP/PDLLA,12%β-TCP/PDLLA,纯PDLLA)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CASP)植入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及影像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方法选择60只新西兰大白兔,用三种材料制成CASP分别植入臀大肌内。术后4、8、12、16及24周取出材料,行肉眼观察、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4周、8周、12周、24周各时间点摄X线片。结果三种可吸收材料组织相容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基本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X线显示随时间推移(6%β-TCP/PDLLA,12%β-TCP/PDLLA)出现明显降解,其降解过程与骨折的愈合过程基本符合。结论三种不同配方的可吸收椎体内支撑器中6%TCP/PDLLA复合材料的组织相容性优于其余两组,12%TCP/PDLLA降解速度快于其余两组。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结论: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现有的骨植入材料仍存在诱导新骨生成速率与材料本身的降解速率不一致,材料不能完全降解而成异物存留体内的缺点.研究和开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力学性的人工合成骨植入材料是目前生物材料学研究的重点.目的:观察新型纳米仿生骨植入材料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溶胶-凝胶生物活性玻璃(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sol gel bioactive glass,PHBV/SGBG)的体内降解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观察动物实验,于2005-05/2006-10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PHBV/SGBG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研究所提供,环氧乙烷消毒备用.方法:8只杂种家犬制备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左右胫骨各制作2个缺损,左、右两侧近心端的骨缺损为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左、右两侧远心端的骨缺损为实验组,将PHBv/SGBG材料完整填入缺损区.分别于术后2,4,8,12周各处死动物2只取材.主要观察指标: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该材料的体内降解性及骨再生的效果.结果: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降解性,降解速度快,术后2周,材料就开始降解;术后8周,材料大部分被新生骨组织所取代;术后12周,材料基本已完全降解.PHBV/SGBG骨植入材料在生物降解的同时,具有很好的骨形成能力,在材料的周边及内部均可诱导新骨生成,并由材料的边缘区逐渐向中心部位生长.而对照组骨缺损区表面凹陷仍明显,软组织嵌入部位皮质骨形成不明显,电镜下显示骨缺损区钙盐结晶沉积增多,结构趋于致密,但尚未达到完善修复,可见多处空隙.结论:新犁纳米仿生骨植入材料PHBV/SGBG体内降解速度快,材料降解后为新生骨组织所替代.  相似文献   

4.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rgenetic protein-2,rhBMP-2)具有较强的成骨诱导活性,但单纯BMP-2在体内易被蛋白酶所降解,其诱导活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最近研究表明20%β-磷酸三钙,消旋聚乳酸(β-tricalcium phosphate/poly-(D,L-lactic acid),β-TCP/PDLLA)在结构上符合骨的生物学特点,已能达到和皮质骨相似的强度,具有良好骨传导能力,又能作为rhBMP-2的良好载体.目的:观察rhBMP-2/20%β-TCP/PDLLA复合物促进兔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愈合的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5/2008-12在桂林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备三维多孔20%β0-CP/PDLLA,然后与rhBMP-2复合,制成rhBMP-2/20%β-TCP/PDLLA复合物,每份复合物复合rhBMP-26 mg.方法:28只新西兰兔制备L4,5横突间植骨融合模型,随机分4组:rhBMP-2/20%β-TCP/PDLLA组,20%β-TCP/PDLLA组,自体髂骨块组分别植入相应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6,12周,通过大体观察、影像学、组织形态学观察,评价脊柱融合愈合情况.结果:rhBMP-2/20%β-TCP/PDLLA组及自体髂骨块组新骨形成良好,脊柱融合良好,而20%β-TCP/PDLLA组、空白组无明显的骨组织形成.结论:rhBMP-2/20%β-TCP/PDLLA复合物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自体骨组织替代物,可以替代自体髂骨进行椎体间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新型材料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理、化方法将煅烧鸵鸟骨松质改性为HAP/β-TCP/NaCaPO4多相钙磷陶瓷,然后进行溶血试验、凝血试验、热源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及肌肉植入试验。结果:材料无溶血现象,不影响凝血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材料不引起阳性热源反应及急性毒性。肌肉植入试验显示纤维组织能够长人材料内部,材料对肌肉无刺激。部分标本出现轻微的炎性反应,与材料部分降解有关。结论: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甲壳素对左旋聚乳酸体内降解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壳素对左旋聚乳酸体内降解性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12在南方医院动物中心进行。材料的合成及检测在中山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完成。将甲壳素以质量8/100的质量比共混入左旋聚乳酸制成条状,兔右侧脊柱旁背部肌肉内随机植入2条左旋聚乳酸/甲壳素,左侧植入左旋聚乳酸。于术后4,8,12,20,24,26周随机各处死3只兔子,取出植入条作功能测试。定期观察粘均分子量、失重率变化以及大体形态和扫描电镜下的微观形态,评价甲壳素在体内对左旋聚乳酸降解性能的影响。 结果:18只兔子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形态观察结果:聚乳酸降解4周即出现白垩色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加,变得不透明,质脆,中间出现孔隙,36周后崩解成颗粒状,且部分溶于水;聚乳酸一甲壳素降解早期即变软,断裂,最后表面出现点窝状缺损。②扫描电镜显示植入前两组材料截面均匀致密,聚乳酸一甲壳素组可见甲壳素颗粒分布于聚乳酸中,结合紧密,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首先于甲壳素颗粒周围出现间隙,然后聚乳酸间出现缝隙;聚乳酸组降解12周材料边缘仍致密,但中间出现孔隙,24周材料结构完全松解。③聚乳酸的粘均分子量在降解的前8周下降较快,半衰期只有4周,12周时降解90%以上;而聚乳酸一甲壳素的粘均分子量半衰期延至20周。④聚乳酸的失重率半衰期为24周,36周时失重61%;聚乳酸-甲壳素的失重率到观察结束时(36周)仍不到25%。 结论:甲壳素可明显减慢左旋聚乳酸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7.
聂玮  何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3,(12):2100-2107
背景:烧结后的纳米羟基磷灰石结晶度很高,在体内很难降解;纳米β-磷酸三钙的降解速度太快,不利于体内生物组织在材料上附着,不利于引导成骨.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的成骨及降解性能.方法:将36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制作左侧挠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观察成骨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2周时 X 射线:实验组可见材料基本降解,连续性骨痂通过骨缺损部位.对照组材料未见明显降解,骨缺损处有骨痂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见修复.②术后12周时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为主,有少量软骨细胞,出现散乱的骨松质,材料完全降解.对照组材料孔隙内以骨细胞为主,有少量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材料未见明显降解.空白组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胶原纤维.③术后12周时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材料降解,骨缺损部位被新生骨松质取代.对照组材料未见降解,骨缺损部位大都被新生骨松质取代.空白组无明显骨重建.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纳米β-磷酸三钙双相陶瓷人工骨具有良好成骨能力及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磷酸钙生物陶瓷在体外环境下的降解作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其降解性能和生物学安全性。方法:实验选用一种可控性微结构多孔生物陶瓷的不规则形颗粒,参照ISO10993-14的方法,将5g材料浸泡在极限溶液和模拟溶液中,经120h后分别过滤并称重,运用ICP法分析其滤液。结果:在极限溶液中材料浸泡后残留质量增加63.7mg,滤液中钙、磷、钠含量明显增加;而在模拟溶液中浸泡后材料残留质量减少7.6mg,滤液中钙、磷含量增加。结论:β-TCP多孔生物陶瓷在体外能被降解,其降解成分主要为钙和磷。为进一步探讨该材料的体内生物降解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夏琳  陈德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57-59,I0006
目的:观察孔隙率不同的锶磷灰石多孔陶瓷的骨融合能力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2在上海第几人民阪院动物虏和动物手术室完成。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在舣侧前肢制造10mm桡骨缺损,分别植入孔隙率为50%、60%、70%的锶磷灰石多孔陶瓷(掺锶5%克分子数的羟磷灰石)作为实验组,以植入70%孔隙率的羟磷灰石多孔陶瓷作对照组。在术后3,6,12,24周处死动物,大体及X射线摄片观察新骨生成情况,取缺损两端各3mm长骨组织作组织学图像观察,24周标本作四环素荧光标记及不脱钙硬组织图像观察。结果:24只白兔中有4只死亡,后补允,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术后3周,70%孔隙率锶磷灰石和70%孔隙率羟磷灰石多孔陶瓷的孔隙内有少量骨基质及成骨细胞,6周,70%孔隙率的锶磷庆石多孔陶瓷的成骨现象最明显,其余,70%孔隙率羟磷灰石〉60%孔隙率锶磷灰石〉50%孔隙率锶磷灰石。②24周荧光显示70%孔隙率锶磷灰石的荧光强度和面积最丰富。③24周硬组织图像显示锶磷灰石陶瓷随孔隙率的增高,陶瓷的降解现象明显。结论:同一孔径、孔隙率高的锶磷灰石成骨现象早,骨量丰富,24周材料降解较明显;同一孔径、同一孔隙率条件下,锶磷灰石比羟磷灰石成骨量大,生物降解明显。  相似文献   

10.
珊瑚颗粒即刻植入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大小与其完全修复所需要时间成正比,并认为骨缺损大于1mm者,应争取植骨,以利于新骨生长和种植体的早期固位。目的:比较珊瑚颗粒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即刻种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羟基磷灰石颗粒,珊瑚颗粒,成年杂种犬3只。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完成。麻醉下将3只犬股骨钻6个孔(每侧股骨3个孔),造成骨缺损。在所有近心端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珊瑚颗粒(珊瑚颗粒组),在所有远心端的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羟基磷灰石颗粒组),中间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2,3,4个月麻醉状态各处死犬1只,取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标本进行X射线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及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和羟基磷灰石颗粒组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空白对照组尚有部分骨组织缺损。②种植区骨段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珊瑚颗粒残留少许。羟基磷灰石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羟基磷灰石颗粒仍大量存在,颗粒无明显吸收。空白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存在部分空隙。结论:即刻种植体周骨缺损〉1mm以上应植入植骨材料。作为植骨材料,珊瑚颗粒较羟基磷灰石颗粒有更好的骨引导活性,能降解吸收为骨组织替代,而羟基磷灰石颗粒不能吸收,影响骨改建。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固态组织工程骨不能满足口腔颌面外科不规则骨缺损的修复,液态细胞和生长因子难以在其中达到均匀分布.随着微创伤外科技术的发展,研制和应用可注射性骨替代材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目的:观察壳聚糖/β-磷酸三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chitosan/beta-tricalcium phosphate/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CS/β-TCP/rhBMP-2)可注射性复合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2009-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应用液态壳聚糖和固态β-磷酸三钙体外混合形成的复合体为支架,加入rhBMP-2冻干粉,制成可注射性人工骨.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双侧下颌骨缺损,随机分为4组:①CS/β-TCP/rhBMP-2组:将1 mL CS/β-TCP/rhBMP-2复合物无针头注射器注入颌骨缺损部.②CS/β-TCP组:将0.5 mL.CS/β-TCP复合物用无针头注射器注入颌骨缺损部.③自体骨组:植入髂嵴处的骨质.④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周取材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及新骨生成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骨矿物密度,以探明成骨的质量和成骨速度.结果:①CS/β-TCP/rhBMP-2组的骨痂量与自体骨组相当,而多于其他组.②各时间点CS/β-TCP/rhBMP-2组、自体骨组骨基质比CS/β-TCP组和空白对照组多.③术后8周,CS/β-TCP/rhBMP-2组材料与周围骨床形成骨性结合,间隙基本消失;其他实验组间隙也有所减小,材料降解明显,界面处不能看到完整材料结构.④术后各组骨缺损区随时间延长密度逐渐增大,CS/β-TCP/rhBMP-2组术后2,4,8周骨密度值明显优于CS/β-TC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①CS/β-TCP/rhBMP-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②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有希望成为微创外科修复骨缺损的新型可注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比例β-TCP/DLPLA复合材料在体外降解的特点,筛选做为骨修复材料最合适比例。方法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成4种不同比例三维多孔结构的β-TCP/DLPLA复合物材料,行体外降解并检测0~12周降解过程中标本的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及pH动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0~12周降解过程中,这4种材料的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性能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12周末分子量大小:DLPLA<5%β-TCP/DLPLA<35%β-TCP/DLPLA<20%β-TCP/DLPLA;初始生物力学强度:DLPLA<5%β-TCP/DLPLA<35%β-TCP/DLPLA<20%β-TCP/DLPLA,12周末力学强度无明显差别;重量变化率:20%β-TCP/DLPLA<5%β-TCP/DLPLA相似文献   

13.
背景:外消旋聚乳酸在体内最主要的降解机制是水解,其与羟基磷灰石复合后,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率及失重率是否会有所改善。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体内植入兔股骨缺损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设计:随机分组对照观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选用40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体质量2.0~2.5kg,雌雄各半,由湖北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鄂)2003-0005]。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湖北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完成。①随机摸球法将大耳白兔分成2组: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组和外消旋聚乳酸对照组,每组20只。各组实验兔麻醉后,于兔左前肢股骨髁部分别将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及外消旋聚乳酸圆柱体植入骨腔洞内,圆柱体可略高于骨质表面。用骨膜覆盖样本材料,复位皮肤及骨膜组织瓣。②实验评估:两组实验兔于造模后3,6,12及24周将植入材料及周围骨组织完整取出,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材料内植入后随时间延长界面及结构的变化。 结果:纳入实验兔4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材料植入体内后,羟基磷灰石颗粒从材料表面脱落,成纤维细胞向组织内长入,并伴有少量新生骨痂的形成,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成骨性和骨连接性。在植入24周时界面观察显示,材料被组织分隔包裹,新生骨组织长入材料,骨愈合情况良好,显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于可生物降解的外消旋聚乳酸聚合物,体内水解是最主要的降解机制,其降解速率由于与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复合而减小。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和骨连接能力。 结论: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具有成骨性和骨连接性;由于复合材料降解速率减小而相应改善了其生物相容性;羟基磷灰石/外消旋聚乳酸复合材料适合临床应用于可吸收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骨支架材料20%β-TCP/PDLLA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方法体外滴水法观察比较支架材料20%β-TCP/PDLLA及PDLLA亲水性;体内研究,将材料植入大鼠体内,2,4,8,12周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2+、P、ALP检测;观察伤口局部情况及心肝肾组织学变化,植入材料局部取材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β-TCP/PDLLA支架亲水性明显高于PDLLA支架,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P、ALP检测两种材料无明显差异,心肝肾组织学检查观察均未见病理性改变。植入体内β-TCP/PDLLA支架组织学检查巨噬细胞2周时最高且多于PDLLA支架组,而后逐渐下降,12周时两组相当,均基本消失。结论新型骨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系列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降解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系列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生物降解性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分组将SCHA-200R材料植入兔的背部肌肉内,术后4,12,24周取材,对标本处理后秤重,计算得出材料的降解率。结果:CHA-200RL,CHA-200RM,CHA-200RH在降解性方面梯度递减。结论:SCHA-200R(CHA-200RL,CHA-200RM,CHA-200RH)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可降解的胶原基材料在豚鼠听泡内的降解过程及其生物相容性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05在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完成。选取白豚鼠2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胶原基植入1,2,3,4周组,4只/组。全部白豚鼠腹腔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左侧耳后切口,打开听泡。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植入BME-10X医用胶原膜,缝合手术切口,待豚鼠全麻清醒后观察其行为学变化。胶原基植入1,2,3,4周组分别于胶原基植入1,2,3,4周时,麻醉后在手术显微镜下打开听泡,观察胶原材料的大体变化。处死动物,取其左侧听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对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的降解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观察。结果:实验选用白豚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胶原基材料植入后各组动物行为学观察结果:各组动物全麻后均清醒,未出现死亡。胶原基材料植入后未出现瘫痪、抽搐、呕吐、尿便失禁、原地打转等不良反应。行为活跃,反应敏捷。②各组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的大体观察:胶原基植入1周组植入的胶原材料大致保持了植入前形状,无新生血管长入,听泡内黏膜无明显新生血管增生;胶原基植入2,3周组无肉眼可见的新生组织及血管长入;胶原基植入4周组听泡内的胶原材料已完全溶解吸收,听泡内无新生纤维组织条索,无积液。③各组胶原基材料在听泡内降解及生物相容性的病理检查:胶原基植入1周组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见异物巨细胞,听泡内黏膜无肉芽组织增生;胶原基植入2周组的淋巴细胞浸润继续减轻;至胶原基植入3周组仅见少量淋巴细胞。结论: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胶原材料在豚鼠听泡内逐渐被降解吸收,周围黏膜无结节和肉芽组织形成。提示可降解的胶原基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做为中耳控释给药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粒径的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对犬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0只24周龄雄性比格犬,随机分为4组,即整块植骨组(3只)以及大粒径组(3只)、小粒径组(3只)和空白对照(1只)。用外科手术方法制备上颌单侧牙槽突裂。大粒径组采用粒径3~4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小粒径组采用粒径1.5~2.0 mm的多孔β-TCP人工骨颗粒材料进行植骨修复;整块植骨的人工骨材料为圆柱状多孔β-TCP材料,大小与骨缺损大小相似。分别于术后4、8、12周采集骨样本,对骨样本进行影像学和显微(micro-CT)检查,组织学检测,观察骨愈合修复及植骨材料的降解情况。利用显微(micro-CT)检查新骨生长情况;利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骨缺损处的抗压强度。结果第12周影像学及组织学检测,小粒径组骨修复率为(75.5±18.6)%,与整块植骨组骨修复率为(84.9±19.7)%和大粒径组骨修复率为(83.5±18.2)%比较,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粒径组材料降解率在第12周与大粒径及整块植骨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骨密度大粒径组各监测时间点较小粒径组及空白对照高,在第4周较整块植骨组骨低,第8周无差异,第12周较整块植骨组骨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生物力学监测发现第4、8周整块植骨组抗压强度优去其他各组,第12周大粒径组抗压强度与整块植骨组持平,均优于小粒径组。结论较大粒径的β-TCP材料(3~4 mm)较较小粒径的β-TCP颗粒材料(1.5~2.0 mm)在对犬腔隙性骨缺损骨修复中修复率较高,降解较少,比较稳定,修复后可获得较好的骨新生和抗压强度,对腔隙性骨缺损犬的骨修复作用较优。  相似文献   

19.
体外降解实验筛选骨修复材料β—TCP/DLPLA最适比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靳安民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16-3017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β-TCP/DLPLA复合材料在体外降解的特点,筛选做为骨修复材料最合适比例。方法 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成4种不同比例三维多孔结构的β-TCP/DLPLA复合物材料,行本体外降解并检测0-12周降解过程中标本的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性能(抗压强度)及pH动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0-12周降解过程中,这4种材料的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性能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12周末分子量大小:DLPLA<5%β-TCP/DLPLA<35%β-TCP/DLPLA<20%β-TCP/DLPLA;初始生物力学强度:DLPAL<5%β-TCP/DLPLA<35%β-TCP/DLPLA<20%β-TCP/DLPLA,12周末力学强度无明显差别;重量变化率:20%β-TCP/DLPLA<5%β-TCP/DLPLA<DLPLA<35%β-TCP/DLPLA,12中末pH值:DLPLA为2.94、5%β-TCP/DLPLA为3.8、20%β-TCP/DLPLA为6.6、35%-β-TCP/DLPLA为7.3。结论 不同比例β-TCP对聚乳酸复合材料的降解有明显影响,以20%β-TCP/DLPLA做为骨修复材料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新型材料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通过理、化方法将煅烧鸵鸟骨松质改性为HAP/β-TCP/NaCaPO4多相钙磷陶瓷,然后进行溶血试验、凝血试验、热源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及肌肉植入试验。结果:材料无溶血现象,不影响凝血功能。动物实验发现材料不引起阳性热源反应及急性毒性。肌肉植入试验显示纤维组织能够长入材料内部,材料对肌肉无刺激。部分标本出现轻微的炎性反应,与材料部分降解有关。结论:鸵鸟多相钙磷陶瓷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