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中老年居民不同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发生及聚集情况,为该人群预防和干预CV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650例广西南宁市45岁以上壮族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作为不同肥胖类型的测量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全身型肥胖组、腹型肥胖组和复合型肥胖组,比较各组间CVD危险因素检出率,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CVD危险因素的发生及聚集情况。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复合型肥胖是发生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组相比,复合型肥胖组发生1种CVD危险因素的风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组发生2种或2种以上CVD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781倍(OR=2.781,95%CI:1.108~6.984)、3.416倍(OR=3.416,95%CI:2.818~4.141)(均P<0.05)。结论:广西南宁市壮族中老年居民肥胖类型与CVD危险因素的聚集有关,复合型肥胖的影响最高,其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五指山市居民肥胖与主要慢性病的关联度,为慢性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18岁以上常驻居民2 425例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糖和血脂检测,分析肥胖和主要慢性病的相关性。结果 黎族地区居民的主要超重、肥胖和中心型肥胖率分别为24.4%、5.7%和9.1%。超重和肥胖在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和婚姻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性肥胖在性别、年龄、民族和婚姻等因素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7倍(OR=1.7,95%CI=1.3~2.1)、1.4倍(OR=1.4,95%CI=0.9~2.1)和2.1倍(OR=2.1,95%CI=1.7~2.6),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9倍(OR=2.9,95%CI=1.9~4.5)、2.1倍(OR=2.1,95%CI=1.1~4.0)和4.8倍(OR=4.8,95%CI=3.2~7.3);中心性肥胖患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1.6倍(OR=1.6,95%,CI=1.1~2.3)、1.6倍(OR=1.6,95%CI=0.9~2.9)和1.5倍(OR=1.5,95%CI=0.9~1.7)。3种慢性病在BMI肥胖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72.04%~81.88%,在中心性肥胖的PAR是88.92%~91.52%。结论 超重比重在增长,应加大力度进行全民宣传、肥胖高危筛查及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3.
背景 女性进入更年期后,慢性病发病风险上升,而睡眠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健康危险因素之一,也是近年糖尿病病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 调查贵阳市中老年(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睡眠特征及糖尿病现患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2017年6-10月,在贵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支持下,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采用分层、多级抽样的方法选择贵阳市云岩区、乌当区、白云区、修文县四个区县进行入户调查,收集其年龄、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民族、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运动频率、三餐规律饮食情况、生育史、绝经状况、高血压患病、体质量情况、中心性肥胖、午睡、午睡时间、夜间睡眠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等情况,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2 758例40岁及以上中老年女性进行分析。其中,自我报告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150例,自我报告患病率为5.4%。糖尿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且非在婚、汉族、运动频率≥1 d/周、三餐规律饮食、已绝经、高血压患病、超重或肥胖、中心性肥胖、午睡、夜间睡眠质量差所占比例高于非糖尿病人群(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3.626,95%CI(2.463,5.337),P<0.001〕、中心性肥胖〔OR=1.782,95%CI(1.111,2.858),P=0.017〕、午睡情况〔OR=1.727,95%CI(1.161,2.569),P=0.00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682,95%CI(1.140,2.482),P=0.009〕是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糖尿病患病的相关因素。非高血压患者午睡〔OR=1.888,95%CI(1.038,3.435),P=0.037〕、夜间睡眠质量差〔OR=1.993,95%CI(1.115,3.563),P=0.020〕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而中心性肥胖者的午睡情况〔OR=1.588,95%CI(1.033,2.442),P=0.035〕也与糖尿病患病相关。超重或肥胖与夜间睡眠质量差〔OR=1.759,95%CI(1.098,2.820),P=0.019〕、中心性肥胖与午睡〔OR=1.186,95%CI(1.254,2.628),P=0.002〕两项交互项均与糖尿病患病相关。结论 4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夜间睡眠质量差、午睡行为可能是其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肥胖可能在睡眠特征与糖尿病的关联中发挥修饰作用,糖尿病防制策略的完善应注意综合考虑睡眠障碍、肥胖、高血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津市农村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为制定肥胖和高血压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研究依据。方法:抽取天津市某区某镇农村2 969名4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调查,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血压等。结果:2 969人中高血压患者1 258人,患病率为42.4%;正常体质量、超重、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2.8%、50.1%和6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者相比,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OR(95%CI)值分别为2.061(1.740~2.441)和3.163(2.525~3.961),经年龄、性别调整后,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仍然存在,其OR(95%CI)值分别为2.194(1.847~2.606)和3.411(2.714~4.287);中心性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44.4%)高于腰围正常的人群(3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OR(95%CI)为1.822(1.477~2.249),经年龄、性别调整后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联仍然存在(OR=1.796,95%CI 1.454~2.218)。结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高血压患病有关,超重肥胖者和中心性肥胖者患高血压危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以合并脑梗死的50例患者为观察组,余1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体质指数(BMI)及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并对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86.0%年龄≥60岁、56.0%伴有吸烟、68.0%合并糖尿病、70.0%合并血脂异常,66.0%伴有肥胖,与对照组在年龄、吸烟、合并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及肥胖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OR=2.893,95%CI:1.586~3.123)、吸烟(OR=5.312,95%CI:1.421~2.342)、合并糖尿病(OR=3.253,95%CI:1.228~3.532)、血脂异常(OR=4.123,95%CI:0.452~2.323)、肥胖(OR=3.286,95%CI:0.386~3.832)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较多,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其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淑霞  高颖  姚华 《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9):3551-3554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与中心性肥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1—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女性55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将受试者分为甲状腺结节组(282例)和非甲状腺结节组(269例)。测量受试者身高、体质量、腹围、收缩压、舒张压及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 非甲状腺结节组与甲状腺结节组体质量、身高、BMI及其分级、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发病率、FBG、TC、HDL-C、LDL-C和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组年龄、腹围、中心性肥胖发病率、糖尿病发病率及TG水平高于非甲状腺结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4,95%CI(1.02,1.07),P=0.01〕和中心性肥胖〔OR=1.76,95%CI(1.14,2.73),P=0.01〕进入回归方程,是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影响因素。腹围判断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59(P=0.017),最佳分界点为82 c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58%。结论 中心性肥胖是中老年女性发生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采用腹围判断中老年女性甲状腺结节发生的准确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芦波  符德玉  周训杰  桂明泰  姚磊  李建华 《西部医学》2020,32(12):1784-1788
目的 探讨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防治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心脏损害提供思路。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共纳入2015年5月~2016年2月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227例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采集患者一般资料、炎症因子、早期肾脏损害指标、尿酸、B型钠尿肽(BNP)、心脏超声等。根据心脏超声特点将患者分为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离心性肥厚、向心性肥厚四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左室构型紊乱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27例患者中,正常构型58例(25.55%),向心性重构99例(43.61%),向心性肥厚44例(19.38%),离心性肥厚26例(11.45%);其中左室构型紊乱者高达74.45%,以向心性重构为主。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升高(OR=1.591,95%CI=1.185~2.073)、血压分级升高(OR=1.611,95%CI=1.008~2.575)、BNP升高(OR=1.408,95%CI=1.064~1.863)、年龄增长(OR=1.524,95%CI=1.054~2.203)增加了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左室构型紊乱的风险。结论 ①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左室构型紊乱者高达74.45%,以向心性重构为主。②中心性肥胖合并高血压患者,随着hsCRP、年龄、BNP和血压等级升高,发生左室构型紊乱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地区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河南省新安县35~74岁常住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6 953人,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33.2%.用2000年全国人口数据标化后,高血压患病率为29.8%,女性高于男性(χ2=81.979,P=0.001).高血压患病串随年龄增加而升高(χ2=1 321.850,P<0.001).在男性中,肥胖(OR=2.952,95%CI=2.443~3.567)、高血压家族史(OR=2.281,95%CI:1.994~2.610)和糖尿病(OR=1.500,95%CI:1.202~1.870)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力活动(OR=0.825,95%CI=0.763~0.891)是其独立保护因素;在女性中,肥胖(OR=2.732,95%CI=2.428~3.075)、高血压家族史(OR=2.573,95%CI:2.320~2.853)和糖尿病(OR=1.334,95%CI:1.131~1.573)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力活动(OR=0.890,95%CI:0.839~0.944)是其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河南农村成年人具有很高的高血压患病率,应控制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从而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用多阶段比例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抽取安宁市 ≥ 60岁老年人9 709人,用问卷、体格及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  共调查了老年人9 709例,年龄60~100岁,高血压检出率为28.82%(95%CI:27.92%~29.72%),低于全国 ≥ 60岁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49%,P < 0.05)。女性人群高血压检出率高于男性人群,但正常高值和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的检出率均低于男性;不同地区高血压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 = 1.338)、超重(OR = 1.481)、肥胖(OR = 2.032)、甘油三酯异常(OR = 1.177)、总胆固醇异常(OR = 1.361)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的可能性较高(P < 0.05)。  结论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低于全国水平,糖尿病、超重、肥胖、甘油三酯异常、总胆固醇异常为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南充市顺庆区城区成人居民血脂异常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五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8年4月南充市顺庆区城区内9个社区的成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  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105 956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34.2%(36 272人),其中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38.11%,女性为31.91%(P<0.01)。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共病的占比分别为13.46%、5.74%、0.39%;与高血压及糖尿病三者共病的占比为2.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 优势比(odds ratio, OR)=1.276,P<0.001〕、体质量指数(OR=1.052,P<0.001)、文化程度(以≤小学为参考,中学OR=1.094,P<0.001; ≥大学OR=1.185,P<0.001)、吸烟史(OR=1.124,P<0.001)、冠心病(OR=1.189,P<0.001)、高血压(OR=1.148,P<0.001)、糖尿病(OR=1.967,P<0.001)、血脂异常家族史(OR=1.760,P<0.001)是本地区居民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结论  南充市顺庆区城区居民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共病情况值得高度关注。男性、肥胖、高文化程度、吸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是本地区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需要针对有以上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进行积极防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贵港市市辖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情况及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贵港市市辖区(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常规体格检查,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共完成有效例数为30 252例。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检出率为14.5%,其中男性检出率为16.2%,女性检出率为13.4%。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19.8%,其中男性检出率为21.3%,女性检出率为18.8%。糖尿病高危因素:男性(OR=1.473,95%CI:1.345~1.613)、40岁以上(OR=2.442,95%CI:1.783~3.344)、超重及肥胖人群(OR=7.958,95%CI:5.900~10.734;OR=9.848,95%CI:7.132~13.600)、城镇人口(OR=1.157,95%CI:1.041~1.285)、汉族(OR=1.290,95%CI:1.145~1.453)、文化程度相对低(OR=1.574,95%CI:1.183~2.095)、家族有糖尿病(OR=2.733,95%CI:2.395~3.120)、高血脂(OR=1.667,95%CI:1.453~1.913)、肾病史人群(OR=1.526,95%CI:1.248~1.865)(P0.05);中度活动、重度/极重度活动类型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降低(OR=0.839,95%CI:0.720~0.977;OR=0.814,95%CI:0.701~0.946)。糖尿病前期危险因素为男性(OR=1.178,95%CI:1.088~1.275)、40岁以上人群(OR=1.421,95%CI:1.163~1.736)、超重及肥胖(OR=1.235,95%CI:1.068~1.429;OR=1.484,95%CI:1.220~1.804)、家族高血脂病史人群(OR=1.230,95%CI:1.082~1.397)(P0.05)。结论广西贵港市市辖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于2010年的全国调查水平,男性、40岁以上、超重及肥胖等为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城乡居民糖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Pfirrmann分级及Modic分级法对腰椎间盘退变(IVDD)进行评价,研究2型糖尿病与IVDD程度的相关性,并对IVDD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单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的患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椎间盘退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5例患者,平均年龄58.68±14.43岁,其中62例(53.91%)为男性。糖尿病组33例,非糖尿病组82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95%CI:1.02~1.09,P=0.005)、体重指数(OR=1.27,95%CI:1.09~1.49,P=0.003)、高血压(OR=2.60,95%CI:1.01~6.67,P=0.048)、2型糖尿病(OR=3.61,95%CI:1.27~10.22,P=0.016)、Modic改变Ⅲ级(OR=9.55,95%CI:1.91~47.68,P=0.020)是椎间盘退变程度加剧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椎间隙高度是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加剧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超重或肥胖人群动脉僵硬度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09年7月至8月底选取自然人群2095例;通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评价超重或肥胖,将其中达到超重或肥胖诊断标准的939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ankle-brachial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评价动脉僵硬度;以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与baPWV呈线性相关关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动脉僵硬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高动脉僵硬度组与动脉僵硬度正常组在年龄、性别构成、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等变量间均存在差异。(2)与baPWV呈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有:年龄(r=0.546,P=0.000)、腹围(r=0.148,P=0.000)、收缩压(r=0.520,P=0.000)、舒张压(r=0.275,P=0.000)、总胆固醇(r=0.126,P=0.000)、空腹血糖(r=0.218,P=0.000)、糖化血红蛋白(r=0.172,P=0.000)等。(3)在调整性别、BMI、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肾功能后,与baPWV呈独立相关的变量是高血压史(OR=3.996,P=0.000,95%CI:2.821~5.661)、甘油三酯(OR=1.428,P=0.000,95%CI:1.201~1.698)、年龄(老年与非老年)(OR=5.35,P=0.000,95%CI:3.728~7.676)。结论年龄、高血压史、三酰甘油是超重或肥胖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baPWV的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健康体检人群甲状腺结节检出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近10 年广东省某医院309 576 例体检人员甲状腺彩超检查情况。将人群分为甲状腺结节组与非甲状腺结节组,使用SPSS22.0软件,组间比较根据数据类型分别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与甲状腺结节之间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R)与95%置信区间(95% CI)。结果 经过数据结构化和标准化,甲状腺结节总检出率为9.68%,其中男性为7.71%,女性为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08,P<0.001)。总体上,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不同年龄段,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状腺结节组男性比例、年龄、BMI、SBP、DBP、FBG、TC、LDL-C、HDL-C、TG及脂肪肝、血脂异常、血糖偏高、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均高于非甲状腺结节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甲状腺结节与性别(OR=0.455,95%CI: 0.443-0.468)、年龄(45~59:OR=1.660,95%CI:1.613-1.710;≥60岁:OR=3.329,95%CI: 3.202-3.462)、BMI (体质量偏轻:OR=0.808,95%CI: 0.755-0.864;超重:OR=1.074,95%CI: 1.038-1.112;肥胖:OR=1.281,95%CI: 1.221-1.343)、血脂异常(OR=1.053,95%CI: 1.022-1.085)、血糖偏高(OR=1.177,95%CI: 1.105-1.252)、及代谢综合征(OR=1.111,95%CI: 1.071-1.152)有关。结论 广东省某医院体检人群中女性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性别、年龄、BMI及代谢相关疾病为重要影响因素。男性、体质量偏轻可能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增长、超重/肥胖、血脂异常、血糖偏高及代谢综合征可能使甲状腺结节检出风险提高。因此,在健康体检人群中普及甲状腺彩超检查对甲状腺疾病早期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动脉粥样硬化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R(R3.5.3)建立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 218例2型糖尿病中有56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25.6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史、肥胖及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男性、年龄≥60岁、高血压、吸烟史、肥胖及高血脂是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3.076,95%CI 1.485~6.373;OR=2.200,95%CI 1.087~4.453;OR=4.373,95%CI 1.759~10.871;OR=2.351,95%CI 1.053~5.250;OR=3.302,95%CI 1.193~9.142;OR=3.056,95%C...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记录进行健康体检的14589例男性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检测患者的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进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8.9%,高尿酸组的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肥胖、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危险因素聚集的人群高尿酸患病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干预,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生命早期因素与饮食相关行为对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选取沈阳市大东区2所小学1 736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学生身高、体质量并进行发育早期因素和饮食相关行为因素的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学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8%、21.4%,男生超重、肥胖率(48.8%)明显高于女生(31.2%,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喜欢清淡口味(OR=0.553,95%CI:0.410~0.745,P <0.001)是小学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剖宫产(OR=1.550,95%CI:1.155~2.079,P <0.01)、首次添加辅食时间<4月龄(OR=1.904,95%CI:1.048~3.459,P <0.05)、喜欢油腻口味(OR=1.905,95%CI:1.285~2.825,P <0.001)、吃饭速度快(OR=1.671,95%CI:1.112~2.513,P <0.05)、食欲好(OR=4.508,95%CI:3.190~6.371,P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末梢血血脂4项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学龄期儿童心血管疾病预防及相关部门制定血脂水平的正常参考值标准范围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安亭镇2所小学7~12岁的学生共1 018名(男性519名,女性499名),采用指尖血测定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 HDL-C)水平,分析上海地区学龄儿童血脂水平及异常率,结合体格检查及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影响血脂异常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7~12岁学龄儿童正常参考临界点TG(95百分位数,P95)=2.40 mmol/L,TC(P95)=4.88 mmol/L,HDL-C(P5)=1.13 mmol/L,LDL(P95)=2.91 mmol/L,男生和女生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水平与年龄分布存在负相关(P<0.05)。根据本研究得出的血脂异常增高切点,研究人群血脂异常增高发生率为16.8%,95%CI: 14.6%~19.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超重[OR: 1.92,95%CI: 1.19~3.09)、过期产儿(OR: 2.578,95%CI: 1.151~5.773)、肥胖家族史(OR: 1.545,95%CI: 1.033~2.310)和被动吸烟(OR: 2.310,95%CI: 1.348~3.957)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午休(OR: 0.571,95%CI: 0.341~0.958)是儿童脂代谢紊乱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上海市安亭地区7~12岁学龄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后续工作中应加强肥胖干预,密切关注有肥胖家族史儿童,适时户外运动,合理规避血脂异常危险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拟调查老年人睡眠情况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在浙江医院健康管理科参加体检老年人1 061名,其中男性473名,女性588名,年龄≥60岁,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检查。采用自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睡眠时长、睡眠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睡眠时长<7 h组和>9 h组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至少1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7.2%和63.4%,显著高于睡眠时长7~8 h组42.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与7~8 h组相比,睡眠时长<7 h组、8~9 h组和>9 h组的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分别为2.493(95%CI:1.207~4.934,P<0.05)、1.093(95%CI:0.762~1.874,P>0.05)和1.258(95%CI:1.074~2.706,P<0.05);与睡眠质量好者相比,睡眠差者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中至少1种疾病的OR值为1.817(95%CI:1.024~3.272,P<0.05)。 结论 老年人群睡眠时长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种“U”形关系,睡眠时间减少和延长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发病风险,睡眠质量也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黄素兰  梁莉  葛良清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75-3179
背景 肥胖高血压患者出现尿微量白蛋白(MAU),除了肥胖本身这个因素外,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则较少。目的 探讨初诊肥胖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首次就诊的高血压患者456例,其中肥胖组111例,超重组210例,正常体质量组135例。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肾功能指标、诊室血压、动态血压,分析早期肾功能受损发生情况。然后将肥胖组患者依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分为MAU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肥胖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结果 肥胖、超重与体质量正常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MAU阳性率、肌酐、尿酸、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U阳性组肥胖患者的空腹血糖、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阴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OR(95%CI)=8.289(2.221,30.936)〕、白昼收缩压〔OR(95%CI)=5.528(1.019,30.588)〕、夜间收缩压下降率〔OR(95%CI)=0.117(0.038,0.360)〕是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MAU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肥胖高血压患者是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高危人群,空腹血糖、白昼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肥胖高血压患者发生早期肾功能受损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