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在临床上常见,是腹泻常见不良反应,与抗生素相关.临床研究AAD发病机制,相关影响因素是肠道菌群失调.治疗本病,应尽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目前临床在调整肠道菌群过程中应用微生态制剂,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治疗过程中,效果理想,临床应明确...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变性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病因至今不明,且尚无药物可治愈。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热点话题。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免疫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发生密切相关~[1,2],尤其是神经变性病的发生极有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现就肠道菌群失调与神经变性病的关系和可能的发病机制综述如下。1肠道菌群的构成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定植于人体肠道内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微生物群,其数量是人体细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作为机体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部分,参与调控机体的免疫平衡和炎症反应,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哮喘已成为研究热点。肠道菌群与中医“脾”之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运用中医健脾类方药在防治哮喘中有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哮喘免疫失衡与肠道菌群、脾虚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及健脾类方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哮喘方面的机制进行归纳,以期为健脾类方药防治哮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是决定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微生物。维持好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肠道炎症等一系列疾病问题的发生。本文探讨噬菌体对人体肠道菌群和肠道炎症的影响,纳众学者的相关研究为参照,综述肠道噬菌体对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影响,并提出利用噬菌体调整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肠道炎症,为未来肠道菌群调整与肠道炎症治疗指明新的方向,希望为读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肠道微生态在AL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酒精的摄入会导致肠道微生态的紊乱、肠道屏障的破坏及菌群的移位,进而导致肝脏炎症的出现。深入探究肠道微生态在ALD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文就近年来ALD相关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有助于探索ALD新的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参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肠道菌群的紊乱与机体多种病理状态有关。肝脏是最容易受肠道菌群影响的器官。肠道菌群通过肠肝轴与肝脏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不同的致病机制参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发展。研究肠道菌群的特征及调控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HCC具有较大的潜力。本文旨在对近年来肠道菌群与HCC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希望为临床早期防治HCC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9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采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生菌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肝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6.0%,高于对照组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ALT、AST、TBI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酵母菌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能够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D的确切发病原因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显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屏障缺陷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可能在IBD的致病机制中发挥综合作用.现有的IBD治疗方案包括常规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脏病存在特殊的肠道菌群代谢模式,氧化三甲胺是肠道微生物群衍生的三甲胺通过肝脏黄素单加氧酶氧化而产生的一种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可促进慢性肾脏病及并发症的进展,多途径调控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将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本文针对肠源性尿毒症毒素氧化三甲胺的代谢过程,提出通过优化膳食摄入、控制体重、调节肠道菌群、调控氧化三甲胺生成的通路等新型潜在干预策略来降低氧化三甲胺水平,为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将导致许多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的问世使成千上万受死亡威胁的生命得以幸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严重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也成为抗生素使用引起的重要问题。人口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已成为老龄化的核心问题。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引起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抗生素的使用对肠道菌群平衡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也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针对抗生素使用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微炎症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尿毒症患者根据是否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及无透析组,每组各45例。同时选取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粪便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的浓度,并分析尿毒症患者肠道菌群浓度变化与hs-CRP间的关系。结果透析组及无透析组患者hs-CRP、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双歧杆菌及嗜酸乳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但透析组及无透析组患者4种细菌检测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以hs-CRP浓度作为因变量,菌群浓度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浓度变化对hs-CRP浓度具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中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微炎症状态,双歧杆菌及嗜酸乳杆菌浓度降低,大肠杆菌及粪肠球菌浓度升高;尿毒症患者肠道内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浓度改变可能影响微炎症状态;血液透析对肠道菌群及微炎症状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中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遗传易感性、肠道菌群及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与本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有研究发现NOD样受体家族3(NLRP3)基因与UC的易感性密切相关,NLRP3炎症小体可使肠道内环境维持稳定,对UC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NL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确诊的41例大肠癌患者进行肠道膜菌群和腔菌群中5种优势菌检测(大肠癌组)。将经结肠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确定为正常结肠黏膜健康者41例(正常组),并另外选择41例疑诊大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筛查(大肠癌正常组)。三组患者共123例。结果大肠癌组的肠道优势菌群中,膜菌群与腔菌群中的肠杆菌、肠球菌多于正常组,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明显少于正常组,尤其是膜菌群的肠杆菌、肠球菌、类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与正常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正常组进行肠道膜菌群检测筛查后,初筛率为73.17%,符合率73.33%,漏诊率为0.00%。结论肠道膜菌群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较。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86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患儿补液等常规治疗,并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IL)-6与IL-17水平及治疗后每日排便次数和肠道菌群失调分度。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69.77%(30/43),观察组为93.02%(40/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L-6、IL-17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IL-6、IL-17水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3~4天,观察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Ⅰ度为44.19%,Ⅱ度为48.83%,Ⅲ度为6.96%,对照组分别为60.47%、25.58%、13.95%,其中Ⅱ度菌群失调的分布比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治疗的第3天起,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菌群失调状况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复方丁香罗勒口服混悬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效果好,可缓解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状况,降低继发肠道细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GD)又叫Graves病.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Methimazole,MMI)是临床上治疗Graves病的首选药物之一.肌酸激酶升高是应用此药患者较为少见的不良反应.肌酸激酶是一种肌肉特异性酶.肌肉损伤患者可出现此指标的异常.中医认为,甲巯咪唑致Graves病肌酸激酶异...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心房快速、不规则搏动而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泵血功能的异常改变,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尽管对于房颤的筛查、预防、治疗已经有了较为清楚的防治办法,但它依然导致全球性沉重经济负担,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探索房颤及其并发症的防治策略对改善患者预后及减轻全球公共卫生负担有重要意义。肠道菌群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在房颤中的作用也被逐渐揭示。现总结当下肠道菌群代谢物与房颤关系的研究,为探寻房颤发病机制、预测房颤发病风险、指导房颤临床治疗及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Graves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4月期间1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亚急性甲状腺炎症状和体征均典型,83%患者检测结果示摄碘率和甲状腺受体抗体(TRAb)滴度均明显升高且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结论临床上对于有亚急性甲状腺炎症状伴摄碘率、TRAb滴度显著升高及甲状腺毒性症状持续不缓解者,应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Graves病。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理收集最近5年内关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作用机制的文献,总结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防治儿童哮喘主要从药物透皮吸收与经络穴位协同刺激、调节机体免疫应答、影响血浆内源性一氧化氮(NO)、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等几个方面起作用,为指导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乳果糖联合微生态制剂对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34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保肝、营养支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乳果糖和微生态制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均持续21 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1 d后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含量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白念珠菌属含量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含量未见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3 d乳果糖排泄率、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停药后3 d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1 d后,两组患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乳果糖联合微生态制剂能够有效调节肝硬化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和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大鼠在自然衰老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的演变过程。方法 在无特定致病菌环境中饲养8月龄雄性无特定病原体级的SD大鼠5只,分别于19、20、21、22、23、24月龄时取大鼠粪便进行16s核糖体RNA检测以分析肠道菌群的丰度及组成。结果 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随月龄的增加而降低。19~21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相似,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且占比接近,22~24月龄大鼠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减少,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多。不同月龄大鼠肠道菌群的差别主要存在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月龄越大的老年大鼠肠道菌群中益生菌丰度越低,致病菌丰度越高。结论 自然衰老大鼠随着月龄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演变,为老年大鼠及人群的肠道菌群及疾病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