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现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人均预期寿命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判断,并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结果 2021年,我国196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9.96±2.44)岁。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Β=0.156)、国家卫生县城(乡镇)占比(Β=0.0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0.054)、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Β=-0.066)、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Β=0.07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Β=0.042)、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Β=-0.003)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人均预期寿命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应通过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重视居民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加强国家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健康细胞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措施,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陕西省合阳县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为今后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根据年平均人口数,按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比及所直接获得的死亡人数,分别计算和编制男、女简略寿命表。结果人均预期寿命男性为70.86岁,女性为75.83岁。结论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婴儿及中、老年卫生保健工作有待加强。性别比基本平衡。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儿童保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郭玉玲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8,11(8):44-49
运用变异系数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强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1981—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长经历了慢—快—慢—快的四个阶段,预期寿命增长指数上升到113,其中男性上升到111,女性上升到115,男女预期寿命差距逐步增大。(2) 1990—2010年,全国31个省份人均预期寿命变异系数从0. 051降低到0. 036,预期寿命水平较低省份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较高的省份。(3)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地域分布大体上分为东南部高预期寿命水平区、中北部中预期寿命水平区、西南部低预期寿命水平区。201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水平绝大多数省份处于第二级(76~80岁)和第三级(71~75岁),相对于1990年提高了两级。到2020年,我国将有北京、天津和上海3市处于第一级寿命水平(81~85岁),其余为第二和第三级预期寿命水平。影响我国省际人均预期寿命时空差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角度,评估相关因素发展对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基于因素发展路径预测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分析健康中国战略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目标的实现路径,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利用1990—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均预期寿命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相关性,基于因素发展路径模拟(高、中、低三种方案)预测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并与战略目标值比较分析。结果: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卫生人力密度等与人均预期寿命正向相关,PM2.5、交通事故死亡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与人均预期寿命负向相关。按照中方案,中国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可达79.22岁(95% CI:78.00~80.47),可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2030年设定的79.0岁目标。在快速发展的情景下,高方案的预测值可达81.46岁(95% CI:80.23~82.70);在发展受阻和疫情冲击的双重负向作用下,低方案的预测值仅为76.48岁(95% CI:75.21~77.77),甚至低于2019年77.3岁历史值。结论: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应明确制定健康责任部门考核指标,推动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落地;将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相结合,分层分阶段实现发展目标;改善区域间人均预期寿命发展的不平衡,带动人均预期寿命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性分解健康决定因素不平等对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的贡献度,探索公共政策可干预的优先领域,提出缩小国家或地区间健康差距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1990—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在分组构建宏观健康生产方程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利用Oaxaca-Blinder分解技术对高、低寿命国家组间差距进行分解,计算出各因素对寿命差距的贡献度.结果:总体人均预期寿命差距绝大部分(92.8%)可由健康决定因素不平等解释(可干预的资源型差异),不可解释部分(难以干预的结构型差异)仅占7.2%;在可解释部分,受教育程度贡献度最高(34.4%),其次是人均GDP(26.8%)和安全饮水覆盖率(26.2%),三者共占87.4%;在因素分类贡献度中,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对于寿命差距贡献度最高(60.9%),医疗卫生体系因素贡献度为6.5%.结论:健康弱势国家应主动建立以健康为导向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路径,必要时采取国家内部跨地区资源转移战略;明确健康发展的优先领域,兼顾跨领域资源统筹协调;加强发达国家对弱势国家资源发展的国际投资与援助,协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到2015年,要让全国13亿人人均平均寿命提高1岁,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此作为一项预期性指标明确宣布。国家发改委修订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也将人均寿命提高列为新的考核指标。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治国方略中,健康、长寿已经作为重要内容明确载入文件中,具有法规的意义。寿命是顶级的民生指标,也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AS13.0软件编制普查人口简略寿命表;用系统聚类法分析经济状况、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对居民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2010年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为77.07岁,其中男性为75.02岁,女性为79.39岁,比2000年分别提高4.40岁、4.07岁和4.78岁,城镇居民预期寿命高于农村。2010年11个市居民预期寿命仍为太原市最高,晋城市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越好的地区预期寿命越高。不同地理位置居民预期寿命有所差别,中部地区居民预期寿命较高。结论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居民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国际上在预期寿命指标监测与应用上的成熟经验,分析预期寿命发展变化规律,为完善我国相关工作机制、实现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部分国家及我国官方发布资料,总结全球预期寿命相关指标监测与发布机制,分析发展变化规律。结果 在2000—2019年期间,全球范围内预期寿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我国预期寿命水平及增长幅度较为瞩目。结论我国居民预期寿命持续快速增长,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践以人民幸福安康为高质量发展最终目标的真实体现。预期寿命发展阶段的变化要求我们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今后,需将关注点从生命长度延伸至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9.
11.
到2015年,要让全国13亿人“均平均寿命提高1岁”,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都将此作为一项预期性指标明确宣布。国家发改委修订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也将人均寿命提高列为新的考核指标。这就意味着在我们党和国家重要的治国方略中,健康、长寿已经作为重要内容明确载入文件中,具有法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北京市老年人预期寿命(LE)、健康预期寿命(ALE)及健康预期寿命比值(ALE/LE)的地区性差异,分析高血压对不同地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样本来自“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研究对象为北京市城区(宣武区)、农村(大兴区和怀柔区)≥60岁老年人群,2004年基线调查1847人,2007年随访,由调访员入户调查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程度、职业及年龄构成,以能否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认定功能健康与否,同时进行高血压病史的调查和现场测量血压,应用多状态寿命表IMaCH软件计算各个年龄段不同地区(城市及农村)的LE、ALE及ALE/LE,分析高血压对于不同地区老年人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显示北京市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存在地域差异,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低(文盲占66.2%),体力劳动比重高(占95.5%),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地区各年龄组LE、ALE均低于城市,ALE/LE农村则高于城市,女性各年龄组城乡差距较男性明显;农村女性各年龄段正常血压组ALE高于城市,而高血压组则低于城市(以60~岁年龄组为例,正常血压农村女性ALE为24.61±2.08,城市女性为20.56±1.92;高血压农村女性ALE为16.34±1.15,城市女性为18.47±3.78),强调了高血压对农村老年女性生命质量的影响。结论北京市老年人的LE、ALE、ALE/LE存在城乡差异,女性城乡差距更大,高血压则增加了城乡差距,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示了地域因素对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强调了高血压防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区域健康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预期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性别差异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变化的影响值和百分比。结果 天津市户籍居民预期寿命差值从1999年的2.62岁上升至2018年的4.37岁;0岁组对预期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率从6.45%下降至1.11%,1~44岁组的累计影响率从20.17%下降至12.94%,45岁及以上组的累计影响率从73.37%上升至84.94%。0~44岁组先天畸形、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以及损伤中毒死亡率的下降缩小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而45岁及以上组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意外伤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上升拉大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结论 天津市男性预期寿命持续低于女性,性别差异在扩大。应重点关注45岁及以上男性人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不断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减小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估算中国肢体残疾人口预期寿命.方法 基于2007-2010年监测肢体残疾人口平均死亡率,使用生命表方法 估算不同特征人口预期寿命及其标准误(s-x).结果 (1)肢体残疾人口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女性和男性0岁预期寿命分别是63岁(s-x=2.6)和55岁(s-x=3.1);(2)35~50岁人口预期寿命城镇高于农村;(3)轻度肢体残疾人口预期寿命高于重度残疾人口,0岁预期寿命分别为62.5岁(s-x=2.4)和42岁(s-x=5.4);(4)肢体残疾人口预期寿命低于中国普通人群,男性和女性0岁预期寿命差距分别为17.1岁和12.7岁.结论 中国肢体残疾人口死亡水平较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预期寿命.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the life expectancy of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in China based on data related to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disability.Methods Life table techniqu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life expectancy and its standard error by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average mortality rates from the monitoring cases during 2007-2010.Results (1)Females were expected to live longer than males.Th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or females was 63 years with standard error(SE)=2.6 while for males it was 55 years(SE=3.1).(2)Persons aged 35-50 in urban areas had higher life expectancy than those in rural areas.(3)Life expectancy of persons with mild disability [62.5 years(SE=2.4)]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persons with severe disability[42 years(SE=5.4)].(4)Life expectancies of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were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general population.Gaps of male and female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were 17.1 years and 12.7 years,respectively.Conclusion Persons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had higher mortality and actions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ir life expectancy,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我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并对相关因素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深入探讨。方法: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为资料来源,采用经典OLS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及各影响因素间的区域差异。结果:经典OLS回归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受教育年限对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均具有正向效应,而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仅对男性老年人有负向效应。地理加权回归显示,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分布特征受经济、教育、卫生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结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的数据具有更优的拟合,可以较好地揭示空间因素在地区间作用的差异。我国政府制定区域人口老龄化健康政策,应科学把握不同地区对政策背后同一因素的不同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计算和比较中国、美国、欧盟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HLE),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中老年人生命长度及质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2010-2019年调查,数据分别来自中国老年健康与退休追踪调查、美国老年人健康和退休调查以及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其中欧盟发达国家和欧盟发展中国家被分为两组分别计算。选择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以及工作退休状态作为社会经济指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状态指标。使用多状态生命周期表法计算在某一时段内不同健康状态间的转换概率,测算HLE。结果 研究共纳入69 544例中老年人,年龄上,欧盟发达国家和美国中老年人在各年龄段中均有更高HLE;性别上,仅中国女性的HLE低于中国男性。社会经济因素上,文化程度较高、家庭经济水平高的中老年人有更高HLE;在中国,工作的中老年人有更高的HLE,而在美国女性和欧盟发达国家,退休/无业的中老年人有更高的HLE。结论 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中老年人的HLE影响有所不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当更加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水平低的退休中老年人健康。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统计局日前消息,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男性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估计2000—2020年中国省级地区预期寿命差距及趋势,分析这一差距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方法:基于log-quadratic模型估计预期寿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解释其影响因素。结果:2000—2020年省级地区间出生预期寿命差距明显减小,但老年人口呈扩大趋势。社会经济地位、危险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对预期寿命差距的解释度分别为71%、60%和43%,三者共同的解释度为74%。结论和建议:当前省级地区间预期寿命差距明显,差距可以通过以上三个因素解释。但健康生活方式的中介效应没有预期显著,地区之间健康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文化等因素影响。建议:一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有效干预,二是重点关注文化和卫生服务因素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