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16,(22)
目的研究对强迫症患者实施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治疗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40例强迫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对照组20例与干预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疾病常规药物及认知干预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Y-BOCS评分结果及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总结患者对于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Y-BOC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及3个月时评分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心态变化、家庭关系、社会融入度及正常工作及学习等指标评分均较低,干预组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主诉满意度为65%,干预组为90%,干预组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强迫症患者提供行为矫治与心理干预措施,大部分患者干预后Y-BOCS评分改善较好,日常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患者主诉对于临床服务满意。 相似文献
2.
吸毒患者亲属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及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提高吸毒者亲属帮助患者戒毒能力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方法:对戒毒患者亲属进行与戒毒有关的心理-行为干预,包括:举办讲座、开通热线解答亲属的问题、上门与电话指导等,并通过调查亲属对戒毒成功的态度、帮助戒毒的措施、焦虑状况等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干预后,戒毒者亲属帮助其戒毒的措施显著改善(P<0.01),对戒毒患者多采用温和的管理方式(43.33%,P<0.01),亲属焦虑比例下降(P<0.05).结论:对戒毒患者亲属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可增强其帮助戒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探讨心理干预和职业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操作性行为训练,认识行为治疗、健康教育指导及家访、集体座谈会等形式心理行为干预,以生活质量表(GQOLI)及患者情况调查表(一般情况、服药依从性、复发、再就业)作为评定工具.结果 患者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及总体生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人群艾滋病人(AIDS)及病毒感染病人(HIV)的发病率逐年增多[1],艾滋病人(AIDS)和病毒感染病人(HIV)相关合并症住院治疗过程中,因隐性感染病人存在,HIV医源性感染和传播的预防控制,成为严重威胁医务人员及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在临床工作中开展了入院病人侵入性检查、手术、输血HIV初筛检测工作,及时发现报告艾滋病毒感染病人,上报市疾病控制中心确正试验诊断报告,2003年起因我院首例住院病人HIV报告阳性,《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管理条例》治疗指导意见,持续开展了门诊病人HIV自愿检测、艾滋病预防文字宣传手册、AIDS疾病咨询指导、在职医务人员艾滋病感染预防等防护教育.医务人员在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以人文关怀方式,对艾滋病毒感染病人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心里健康教育、配合整体专科护理,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患者顺利度过基础病治疗和机会性感染的关键.据有关资料报道艾滋病人及HIV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预防和控制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程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精神分裂症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同时进行全程综合心理行为干预,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生活质量量表(GQOLI)、患者的情况调查表(一般情况、服药依从性、复发、再就业)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和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第1年PANSS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和GQOL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在服药依从性、复发率、就业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全程心理行为干预能促进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影响。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88例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45%,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复发10例,对照组患儿复发37例,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哮喘患儿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吸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间由于出现躯体不适及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而引起一系列的情绪、行为变化,其中最严重的是出现自伤自残行为,它严重地干扰了戒毒所正常的医疗秩序和行政管理,经过多年的摸索采取相应的措施,我所自伤自残发生率明显下降。为此,我们就我所2002年4月~2006年4月曾经发生的79例自伤自残行为原因和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72例顽固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纠正心衰治疗,在药物种类、剂量及护理措施不变的前提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并对出院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日、心功能改善及3个月内复发再次住院情况.结果 试验组住院日( 11.38±2.20)天短于对照组(16.51±2.18)天,P< 0.01.试验组心功能级别改善率91.7%好于对照组77.8%,P<0.05,试验组复发住院率22.2%低于对照组41.7%,P<0.05.结论 对顽固性心衰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缩短住院日,降低患者复发住院率. 相似文献
9.
心理行为干预对戒毒者心理障碍的矫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戒毒者心理障碍的矫治效果。方法:对30例戒毒者(观察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与未使用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的30例戒毒者(对照组)进行比较;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及症状自评定量表(SCL-90)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经综合干预治疗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值的改变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综合性心理行为干预治疗能够改善戒毒者的负性情绪和其他心理障碍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操守,对预防脱毒后复吸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尿毒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调查,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方法,通过对住院患者随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取sympotom checlelist 90(s100)症状自评估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整理资料采用x±s计量统资料计量分析方法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心理干预收到满意效果,结论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提高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苏虹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5):117-118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的常规康复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焦虑情绪评分。结果对照组非常满意14例,满意11例,不满意10例;实验组非常满意18例,满意16例,不满意1例,两组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提高腰椎骨折伴截瘫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减轻焦虑情绪,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初产妇实施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将216例初产妇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和实验组10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实验组采用多种形式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并在其出院后给予跟踪护理服务。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初产妇出院后的母乳喂养率。结果:实验组产妇在母乳喂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对初产妇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3.
侯晓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40(4):420-421
<正>我国吸食毒品成瘾者在逐年增多。我院2004—2006年间,收治108例自愿戒毒者。患者经1~3个月戒毒治疗,过程中护理措施密切配合,出院时基本生理戒毒。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采取心理行为干预的有效性.方法:将68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在护理常规的基础上接受一般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主要包括:心理评估、知识了解、情绪疗法、社会支持系统,介入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理行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行为干预提高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其不良行为,缓解其抑郁、焦虑的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介入手术顺利进行,促进了患者的心身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患者心理干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对我院30例偏瘫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组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治疗结果。结果心理干预组患者肌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对患者迅速建立健康心理,使其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密切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对提高预后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32例,均为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疗程3个月。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3个月的DAS及PAN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2年,干预组复发8例(12.12%),对照组复发29例(43.94%),两组比较,χ2=14.258,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系统的心理行为干预利于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治疗的1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药用恩替卡韦0.5 mg/d;在此基础上,观察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肝郁脾虚证给予柔肝健脾方,肝胆湿热证给予清热利湿方,肝郁血瘀证给予疏肝活血方,肝肾阴虚证给予滋水涵木方,并辅助心理行为干预,指导患者正确的思维方法、行为方法、心理状态,总共治疗12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病原学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及心理健康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19%,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GGT、LDH、TBil、DBil、TBA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明显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SCL-90自评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降低,2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联合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显著,抗肝炎病毒力强,能够明显提高肝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改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伊犁州强制戒毒人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的效果,探索适合该人群的健康教育方法及行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国家制定的统一问卷调查表,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前后基线调查及绩效调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线调查及绩效调查人口学特征无显著差异,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防治艾滋病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伴教育、专题活动及外展活动都是较有成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儿童单纯性肥胖不但造成机体一些器官、系统功能性损伤,活动能力和体质水平下降,同时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损伤或行为偏离,极大地危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儿童保健领域最急需重视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对查体过程中检出的58例肥胖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定期的心理行为干预指导并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强化认知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B组、C组),三组患者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A组接受常规干预;B组接受临床导向的自知力教育;C组接受认知为导向的自知力教育。结果 A组干预前后的IPROS各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干预后的IPROS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且C组患者的IPROS各项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干预后的NOSIE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B组、C组干预后的NOSIE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C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加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残留症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加快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