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骨夹加穿针撬拨治疗跟骨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跟骨夹加穿针撬拨,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38例44个跟骨骨折,经随访5个月-4年,优良率达86.4%,疗效高于文献报道的手术复位和单纯手法复位。观察结果表明,跟骨夹接触面广,压力均匀,持久,能纠正跟骨增宽畸形,使骨折相互靠扰,嵌插,有利于撬拨,穿针撬拨复位后与石膏形成外固定相结合,能有效和稳定结节关节角,保持跟腱张力,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制复位加压固定器经皮穿针,闭合复位治疗膑骨骨折133例。经8~58个月随访,结果优97例,占72.9%;良30例,占22.6%;优良率达95.5%。观察认为用该器械固定具有骨折复位好、能维持有效固定、能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的好坏与穿针技术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者使用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及穿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难于复位和固定的肘部骨折55例,并且详细介绍了操作方法,适应症的选择和临床效果。本方法具有使用方便、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可靠及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产生的特点。经12—18个月随访,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3.4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方法及其选择。方法:8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分为3组,分别采用闭合整复纸壳外固定、C形臂下经皮穿针克氏针内固定、外侧切口克氏针内固定,3组均在4周后配合本院自制活血止痛散治疗,并随访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3例,均在4~5周内临床愈合。83例均随访,时间4~5周,本组80例达解剖复位,3例功能复位,优70例,良10例,一般3例。总体优良率达96.4%,闭合整复纸壳外固定组优良率达93.9%,外侧切口克氏针内固定优良率达82.4%。结论: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本着保守治疗为首选,经皮穿针为可选,切开复位为最终治疗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杜文生  韩付伟 《河南中医》2010,30(9):889-890
目的:探讨透视下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采用手法复位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新鲜Bennett骨折,术后静滴抗生素,循序渐进地进行拇指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23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5-8周,平均6.5周。优2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3.5%。结论:透视下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方法简单、损伤小、复位固定可靠,是治疗Bennett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跟骨夹加穿针撬拨、石膏固定的方法治疗38例44个跟骨骨折,经随访5个月~4年,优良率达86.4%。疗效高于文献报道的手术复位和单纯手法复位。观察结果表明,跟骨夹接触面广,压力均匀、持久,能纠正跟骨增宽畸形,使骨折块相互靠扰、嵌插,有利于撬拨;穿针撬拨复位后与石膏于形成内外固定相结合,能有效恢复和稳定结节关节角,保持跟腱张力,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具有损伤小、操作简单易行、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段来宝  杨茂清 《中医正骨》2012,24(5):55-56,59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经皮穿针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脱位60例临床疗效,分析其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踝部骨折脱位的病例,全部运用中医正骨手法结合经皮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所有病人进行定期随访,通过定期的X线片观察骨折的临床愈合时间并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患肢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X线片示骨折脱位均达准确复位,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8周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踝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0%以上.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针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Barton骨折损伤机理及其诊治:附4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41例Barton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夹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疗法,经6~45个月随访观察,优良率达87.8%。认为,根据不同的损伤机制及创伤解剖,可将掌、背侧Barton骨折各分为由直接暴力所致的Ⅰ型骨折及由间接暴力所致的Ⅱ型骨折。治疗上背侧Ⅱ型骨折与掌侧Ⅰ型骨折应固定于腕背伸位;而背侧Ⅰ型骨折与掌侧Ⅱ型骨折,则应固定于腕掌屈位。对不稳定型骨折,则应行经皮穿针内固定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适应症和手术方法进行总结分析。方法:本组45例,手术后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得出骨折均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5例,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骨性愈合时间10周,无不愈合及迟延愈合。8例术后针尾突出,出现局部刺激症状,骨折愈合拔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情况,采用constant—mdey绝对值评分方法优30例,良10例,可5例,优良率达90%。结论:闭合复位穿针法能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允许患者早期活动,从而获得满意结果,是治疗特定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选择手法复位夹板与穿针固定治疗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160例肱骨髁上骨折随机分组治疗。夹板组80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穿针组80例,采用手法复位外侧经皮穿针固定治疗。通过治疗后测量肘关节屈伸范围及提携角。结果:夹板组优良率90.0%;穿针组优良率91.3%。GartlandⅡ型夹板组优良率84.4%,穿针组优良率91.1%;GartlandⅢ型夹板组优良率94.3%,穿针组优良率88.6%。肘内翻夹板组3例,发生率3.8%,活动受限6例,发生率7.5%;穿针组7例,发生率8.8%,活动受限0例。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在防治肘内翻上有优势,经皮穿针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功能上有优势。GartlandⅡ型采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效果佳,GartlandⅢ型采用手法复位平板固定与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疗效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臂带式鹰嘴钩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臂带式鹰嘴钩治疗尺骨鹰嘴骨骨折的最佳方案,选用12具防腐配对肘关节模拟尺骨鹰嘴的三种骨折类型,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时骨折断端的应力,数据以SPSSV7.5.1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以寻求不同类型骨折的最佳固定点.结果显示,三种骨折的中点组固定,骨折端应变均较远、近点组小,有显著性差异;在20~25N固定力时出现临界应力;肘关节在60°~100°之间行功能锻炼时,骨折端的应力相较屈肘90°时的应力变化范围在25%之内.表明鹰嘴钩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固定点应选取在骨折块中点,固定力量在20~25N之间,肘关节功能锻炼最佳范围在屈肘60~90°之间,此时骨折端的应力符合生理压力的区间,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比较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和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 (A组 ) 6 3例 ,优良率为93.7% ;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 (B组 ) 4 8例 ,优良率为 95 .8%。两组比较P >0 .0 5 ,说明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认为 ,两种方法都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出现常见并发症的机会A组明显多于B组 ,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3.
马林 《中医正骨》2003,15(12):13-14
为了研制一种材料、形态、弹性、刚性均符合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需要的改良夹板。从 1999年 7月~ 2 0 0 2年 8月采用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治疗 2~ 12岁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80例 ,其中伴神经损伤 8例 ,血管挫伤 2例 ,随访 6~ 2 6个月 ,平均 15个月。结果未出现因夹板固定导致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和神经损伤 ,固定后肿胀加剧明显减轻 ,神经损伤 3个月内均恢复。骨折治愈 73例 ,好转 4例 ,未愈 3例 ,出现肘内翻 6例 ,携带角减少 2 0°以上者 3例 ,肘外翻 1例 ,肘内翻发生率为 7.5 %。认为该夹板前托不仅与肢体生理弧度、外形相适应 ,使肱动脉不易受压 ,又能与后托合用时控制前臂旋转 ,利于骨折稳定 ,对尺偏型骨折配合下段弯曲成向外 15°的内外侧夹板 ,可减少肘内翻。钢丝内衬的使用 ,使调节夹板角度成为可能 ,扩大了夹板固定的适用范围。说明改良肱骨髁上骨折夹板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理想的外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三棱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有效方法,以自行设计的三棱内固定器与三翼钉、多枚骨圆针、单枚空心螺纹钉、三枚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法相比较进行临床观察。共治疗148例,随访1-8年,结果显示三棱内固定器治疗组骨折愈合率及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6.1%,股骨头坏死率为13.9%;而三翼钉、多枚骨圆针,单枚空心螺纹钉、3枚加压螺纹钉的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61.3%、78.2%、70.8%、79.4%,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38.7%、21.7%、29.2%、20.6%。认为三棱内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疗效高,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可靠,抗旋转,抗剪切力性能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股骨颈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三种不同方法在肱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探讨3种不同固定方式在治疗肱骨干骨折中的疗效,将247例病人按来诊顺序分成3组,分别采用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82例)、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83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82例),平均随访10个月.从愈合率、愈合时间、肩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杉树皮外固定组治愈时间最短,单臂外固定支架组治愈率最高,杉树皮外固定组治愈率也明显高于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而3种不同治疗方法对肩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均无明显影响.认为肱骨干骨折除非有明显的手术指征,否则采用杉树皮夹板外固定治疗,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若必须手术治疗首先考虑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髁状突骨折手术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采用标准化临床检查和下颌骨后前位X线片计算机模拟显示,分析20例手术治疗和54例非手术治疗的单侧髁状突骨折的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检查结果显示,最大开口度、下颌偏移及前伸运动的改变在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无明显差异,但放射检查显示,髁状突复位程度手术治疗组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认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相比,可以比较准确的恢复髁状突的解剖结构,使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得到较完整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手法整复、骨圆针撬拨、自制跟骨撬拨支架固定治疗跟骨骨折37例52个跟骨,经6-12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结果优40例,良7例,优良率达90.4%,认为该支架具有多方面,多部位,多角度可调性挤压和牵拉的特点,尤其是地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撬拨固定,效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骨折复位固定器配合小夹板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骨折复位固定器牵引加上夹板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36例,其中开放骨折5例,随访时间为8-25个月,平均为15个月骨折平均18周愈合,膝、踝关节良好,针道感染率5.6%,无小夹板并发症。认为骨折复位固定器与小夹板配合使用,前者通过牵引纠正骨折的短缩移位,也可通过对骨折断端加压,产生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后者则可控制骨折的侧方移位,两者配合使用可扬长避短,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预防肘内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根据已矿名老中医张绍富的经验,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20例。经18个月随访,结果优良率达83.34%,肘内翻发生率为15.2%,明显优于文献报道的各种疗法。运用传感器对不同固定体位下骨折断端间内外侧皮质骨处的压力变化进行测量,证明屈肘旋前位时夹板固定效力最大,断端最稳定,移位倾向最小,能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认为屈肘前臂旋前位固定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最佳  相似文献   

20.
肱骨外髁的电测实验应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电测实验方法探讨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的发生机制和合理的固定方法。取一具6岁儿童新鲜尸体的肘关节,处理后粘贴电阻应变片,模拟肘关节伸直和屈曲45°状态下前臂旋前、中立、旋后6种体位,和屈曲90°时前臂旋前、中立、旋后3种体位的应力测定,结果显示肱骨外髁前后部竖直方向的应变无论伸肘还是屈肘均为压应变,屈肘45°位为拉应变。肱骨外髁在屈肘90°前臂旋后位时,水平方向的压应变最大,中立位次之,旋前位时其前方呈拉应变。提示肱骨外髁骨折的好发部位是肘关节半屈曲位,骨折后最佳的固定体位是屈肘90°前臂旋后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