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是现代医学概念,中医并无此称谓,因其常以黄疸、胁痛、胁下积块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故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为“黄疸”、“胁痛”、“积聚”等病证。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有的患者缺乏上述有诊断特征的表现如何作出中医诊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以现行《中医内科学》为依据,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中医病名诊断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诊断和健康认知的核心,状态辨识是治未病诊断的方法。从“忽视诊断过程,治未病‘同质化’”“诊断‘以偏概全’,治未病‘以西统中’”“侧重疾病诊断,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过程的常见误区。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疾病,重在辨证施治,但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法是增强疗效的重要环节。我在多年的临床调剂中,深深体会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的)。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的诊断方法,即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又称为“四诊”。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习惯上简称为“四诊”。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医“如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考证。“如脉”是被清代医家作为“假象脉”“疑似脉”而提出的一种概念。《内经》虽有类似“如脉”的表达,但内涵不同于后世所论“如脉”;《伤寒论》中虽无“如脉”之语,但其迟脉可见于热证并用大承气汤主治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医“如脉”学说的启蒙思想;明代张介宾最早系统阐述了脉象辨“真假”的问题;清代医家进一步研索,基本完成了中医“如脉”学说的构建,代表人物是郭治、林之瀚等人。“如脉”学说突破了《脉经》脉诊决策的思维模式,其所凸显注重“权变”的理念对临床“假象”脉病理本质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改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等,属中医“肠风”、“脏毒”、“泄泻”、“痢疾”、“便血”、“肠癖”等范畴。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晶  赵莉娟 《中医药学刊》2003,21(6):938-939
分析了目前中医“证”诊断标准不全面不统一的现状,认为,规范“证”的诊断标准是中医诊断规范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证候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水平,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促进中医证候诊断体系发展的重要途径,并探讨了“证”的诊断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提出任何一个规范证名均应有与之相应的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其内容应准确地反映该证的基本要素、反映自然界时相变化对该证的影响以及病史、病程、年龄、体质、理化检测指标等因素。证候诊断标准是确定证候的客观依据,是对证候全面准确的认识,它应是科学严谨,全面完整、规范统一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否则就失去了诊断的准确性。可见,要发展中医的证候论断体系,在规范了证名之后,就应制订其完整规范的诊断标准,若这一环节解决不好,证的理论就难以发展,势必影响中医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辨证知机”是刘渡舟先生于第二届国际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论点。“辨证知机”不仅是中医诊断的精华,也是难点。《伤寒论》通过“辨证论治”与“辨证知机”这两手绝招而独领中医诊断学的风骚,也正是通过这2点,使得《伤寒论》一书处处显示出仲景的大匠风范和超人智慧。  相似文献   

9.
“动”“静”辨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加禄  杨晓  郭素英 《河南中医》2010,30(4):324-325
“动”“静”辨虚实是我们体会到的中医诊断疾病虚证和实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动”就是忠者处于劳力、劳心和房劳状态;“静”就是患者身心处于休息和安静状态;如果患者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静”的状态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虚证;如果在“静”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实证。“动”“静”辨虚实主要是针对慢性病,但还要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和其他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笔者于1995年12月11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心脏内科急症现代中医思维”一文后,不少同道来信,希望能更具体介绍各种心脏急症,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思维,本着“抛砖引玉”的精神谈谈,请同道指正。诊断方面的临床思维1明西医“病”的诊断由于急性心梗是西医的病名,中医只有类似本病的证候记载,如“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故有疑及本痫时,首先必须对此病作出西医有关本病的正确诊断,立即进行心电图、血清酶学等检查,有条件者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有关排除本病的可能性方面的检查,密切观察心电图有无符合急…  相似文献   

11.
张永良 《世界中医药》2008,3(4):226-226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肝斑”,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与中医“面痤”“黧黑斑”相似。中医认为多由肝郁气结,肾阴不足,气血失和所致。情志抑郁,渐伤肝脾,肝郁化火,脾虚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弱不华,火燥结滞于面部。中医辨证分为3型:肝气郁结型、肾虚型、脾虚型。根据不同的分型,产生了黄褐斑Ⅰ号、Ⅱ号、Ⅲ号。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再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内经》中,存在着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藏象理论。一类是建立在“藏气论”基础上的“神藏论”,一类、是建立在“藏器论”基础上的“形藏论”。两者分别通过不同的“类推”途径和采取不同性质的“象”而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对藏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注意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而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再把研究结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发展成既保持其中医特色,但又是现代化的科学的中医藏象理论。  相似文献   

13.
祖敬一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39-1140
由于现代医学的传入与发展,现代中医所面临的患者.对疾病的一般认识与诊疗需求、疗效期望值已经与古代完全不同。因而现代中医也必须与时俱进,治疗方面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仍可提倡“以中为主”,但诊断上却必须做到(中、西医)“双重诊断”。这种观点实际上早已被大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医政管理部门在“中医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胰腺癌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对胰腺疾病的认识的变迁 胰腺癌在中医学文献中尚无类似名称,根据其临床表现和体征,胰腺癌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症瘕”,“积聚”,“黄疸”,“伏梁”等范围。如从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来看腹痛,腹部胀满不适、腹块则归为“症”、“积”,腹痛、目黄、全身皮肤黄染、皮肤瘙痒则归为“黄疸”等。古代中医学对胰腺疾病的认识大体分成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错骨缝是指关节面之间的微小错移,是中医骨伤推拿科特有的诊断病名,在中医典籍记载即不是骨折又非脱位,也不属于软伤科的“伤筋动骨”、“骨缝开错”,属于“骨缝裂开”、“骨节间微小错落不合缝”的范畴。现代医学中虽没有错骨缝之说,但关节紊乱症与此有很多类似之处,甚至可以相提并论,特别是关节紊乱中的滑膜嵌顿、肌腱滑脱、交锁、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的中医体征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中医体征,是指运用中医思维方式及诊断方法在体检过程中,通过感观和客观检查发现的患者的异常表现。由于中、西医思维方式及诊断方法的差异,同样的体征可能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或者西医认为不很重要的体征,对中医来说却非常有意义。“中医体征”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但与体征相关的内容,如舌诊、脉诊、腹诊等,早已是历代医家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内容。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体征研究在中医学结构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价值。现将有关慢性胃炎中医体征的文献以及本人在临床工作中的体会加以总结,和同道交流,欢迎指正。  相似文献   

18.
“皮部”理论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关于中医传统“皮部”理论的研究却鲜有开展.从“皮部”理论的理论渊源、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皮部”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指明了“皮部”理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摘要:中医预防保健是大家熟悉的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其理论深厚,经验丰富,简便易行,功效显著,为人们所推崇,也符合国家卫生部提出的“治未病”的精神理念。中医预防保健通过精神内守,文化修养,体育运动,饮食调节,药膳保健,导引推拿等方法,可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精神饱满、延年益寿的效果。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百病安从来”的最终愿望。此文管窥,只是沧海一粟,笔者意在抛砖引玉,为更快、更好地发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提高人类身体素质,尽终天年,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20.
时代和社会需要大批中医临床学家,国家二部一局制定的有关“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文件,对现代中医临床学家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论述如下。l好学善思,仁术皆备,方为大医医为仁术,以愈人疾苦为职业,此乃中医界同仁所共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孙思迫在《大医精诚》中指出:优秀的医生,一要“精”,即技术精湛;二是“诚”,指品德高尚。医德中包含着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医术中又体现着医德的高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德和医术之兼备,是成为中医临床学家的必要条件。二者之兼备,当勤于读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