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激活与ICAM-1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HSC,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静息或活化状态下的HSC中ICAM1表达.结果静息的HSC不表达ICAM1,而活化的HSC表达ICAM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量逐渐增加.结论ICAM1表达与HSC活化及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透析用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污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Liu H  Li G  Zhang X  Duan X  Yao Y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2):806-809
目的 研究透析用水、透析液内毒素及细菌污染状况。方法 对北京18 家医院透析室反渗水、透析液用改良鲎试验检测内毒素,用血琼脂培养基做细菌培养,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白介素(IL)1、IL6 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 反渗水内毒素为(0.116±0 .063) EU/ml;细菌培养有两家医院阳性,均为100 CFU/ml。B浓缩透析液内毒素为(0.46 ±0.35) EU/ml,而A浓缩透析液内毒素仅(0.091±0 .084) EU/ml(P<0 .001) ;B浓缩透析液细菌培养11 家阳性,其中8 家≥2 000 CFU/ml,A浓缩透析液细菌培养阳性仅3 家,均< 2 000 CFU/ml。16 例患者中有5 例透析器入口透析液内毒素>0.5 EU/ml,且透后血IL6 及TNFα显著增高。结论 目前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存在内毒素及细菌的污染,定期检测反渗水、透析液的内毒素水平及进行细菌培养,定期消毒反渗水装置及透析液容器,对减少热源反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CHD组)37例,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另选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上述部分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1)运动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CHD组均高于C组(P<0.05);血浆内皮素(ET)1浓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运动后,CHD组tPA活性下降(P<0.05),PAI1活性上升(P<0.025);血浆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增加(P<0.05);血浆ET1浓度上升,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上述各指标的增高,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明显(P<0.01~0.005)。(3)运动前仅PAI1活性与心肌缺血面积呈正相关(r=0.452,P<0.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纤溶活性下降,血小板激活,血管内皮受损,使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及血栓形成。次极量运动使之进一步加重而易诱发冠心病事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对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而未用抗白血病药物,获得完全缓解。例1 男性,64岁,1988年1月18日确诊为AML伴三系骨髓增生不良。因患严重肺炎仅给予重组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抗生素。在开始rhGCSF治疗后,除中性粒细胞增加和肺炎改善外,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开始增加,约1个月后接近正常,骨髓检查原始细胞消失,分化正常,无骨髓增生不良。此后终止rhGCSF治疗,血象稳定,持续缓解4个月,至1989年9月复发。例2 男性,5…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NS3和抗HCVNS5单克隆抗体对21例丙型肝炎患者尸检石蜡包埋肾组织中的丙型肝炎抗原(HCAg)进行检测。结果HCAg的检出率为619%(13/21),其中膜增殖性肾炎(MPGN)11例,系膜增殖性肾炎(MsPGN)1例,1例未见明显病变。HCAg阳性颗粒定位于肾小球系膜区、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内。21例中有17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呈阳性,同单纯HBV感染组相比,本组患者出现肾小球肾炎病变更为多见(χ2=85,P<001)。结论MPGN型是HCV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变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6.
白塞病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为了解白塞病(BD)与骨髓增生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了6例BD合并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血象和骨髓象。2例合并难治性贫血(MDSRA),2例合并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1例合并转化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t),1例合并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DSCMML)。结果:6例均示有贫血,5例白细胞低下,4例血小板减少。6例骨髓均增生活跃。4例BD发病在前,2例BD与MDS同时出现。结论:认为BD与MDS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其受体拮抗剂(IL1ra)对系膜细胞增殖及产生NO的影响。方法:培养的第10~12代SD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用于实验,分别加入IL1β或IL1β加IL1ra,12h后用化学方法测定培养上清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用3HTDR掺入率测定GMC的增殖,狭缝和Northern杂交测定细胞iNOSmRNA表达。结果:IL1β组GMC出现iNOSmRNA表达及亚硝酸盐增多(053±013vs018±007nmol/104细胞),但无明显细胞增殖(404606±19126vs39779±28041);IL1β加IL1ra组,无iNOSmRNA表达,上清亚硝酸盐含量更高(094±015nmol/104细胞),GMC增殖被抑制(31155±31398)。结论:IL1β能刺激GMC的iNOSmRNA表达和产生亚硝酸盐,IL1ra虽抑制GMC的iNOSmRNA表达,但没能减少其亚硝酸盐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的出血倾向主要与血小板功能的障碍有关。血液透析能否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尚有不同观点。本研究通过对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血小板粘附率(AdhR),血小板最大聚集(MA)功能以及膜糖蛋白Ib(GPIb)的观察来了解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维持性血透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平均349岁。每周透析10~12h,采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血仿膜中空纤维透析器。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所致尿毒症。对照组为30例健康献血员。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39…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研究SLE患者PBMC分泌IL3的能力。方法:采用MTT比色方法,用IL3依赖株(TF1)分别测定了15例活动期、15例缓解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培养上清中IL3的活性水平。结果:SLE患者PBMC自发分泌IL3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1),活动期和缓解期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PHA刺激后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分泌IL3的活性水平均显著增加(P<0001),在SLE病人中,以伴发显著血小板减少的5例患者PBMC分泌IL3的活性水平最低。结论:IL3可能参与SLE的致病过程,且和SLE患者血小板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并用缓释异搏定、开博通降压治疗后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放射免疫法检测对象为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正常对照者25例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其中高血压病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17例测定了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含量。5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21例接受缓释异搏定治疗,19例用开博通治疗,疗程12周。结果高血压病患者PAI1活性、GMP140含量较正常高,tPA活性低于正常;缓释异搏定和开博通降压治疗12周后,PAI1活性、GMP140含量下降,tPA活性增强,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5,001)。结论提示Ⅰ、Ⅱ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强,纤溶活性降低。缓释异搏定和开博通均能在降压治疗的同时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与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关系。方法用链酶蛋白酶和胶原酶原位灌流,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别分离正常大鼠及四氯化碳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的HSC,并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观察不同培养时期的HSC、正常及造模肝组织中HSC的ICAM1的表达。结果正常大鼠新分离的HSC中,ICAM1不表达;原代培养第10天及传代培养第7天的HSC表达ICAM1,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量逐渐增加。四氯化碳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新分离的HSC中即可见ICAM1表达。结论体内动物实验和体外细胞培养表明,ICAM1表达可能与HSC活化、肝脏炎性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前后纤溶活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择冠心病患者(CHD组)37例,分为单支及多支病变组,另选健康人27例为对照组(C组),采用次极量运动试验观察上述部分指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结果 (1)运动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活性,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及血小板5-HT2A受体密度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变肝损害与细胞免疫功能(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变(PHC)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及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51例PHC患者,包括ChildPuphA级20例、B例18例、C级13例和22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经用FicolHypaque梯度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后,采用3HTdR掺入技术测定了淋巴细胞转化,IL2和NK细胞活性.结果在PHC患者淋巴细胞转化指数(SI)、IL2活性(SI)和NK细胞活性(%)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181±130VS349±217,P<001;81±60VS136±58,P<001;403±217VS613±205,P<001).免疫功能缺陷与ChildPuph分级有关,C级明显低于A、B级(P<001),B级低于A级(P<005).结论PHC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且与肝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多种肝外组织内丙型肝炎病毒RNA和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和链霉菌亲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检测了9例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组织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和多种抗原。一、资料与方法9例均为1986~1994年收住院的重型肝炎死亡患者。男8例,女1例。年龄25~48岁。经血清学(抗HCV)、肝组织内HCVRNA和抗原检测证实为HCV感染者,均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肾、心、胰腺、肠(仅5例)、胆囊(仅1例)和肝等共42份标本取自尸解组织存档石蜡块。原位杂交和SP方法及特异性确证实验设置参照文献[1,2]。主…  相似文献   

15.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30例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的肾病综合征(NS)患者联合使用了(CsA,5mg·kg-1·d-1)和泼尼松(30mg/d)治疗,并测定了CsA治疗前后病人的血生化指标、免疫指标及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结果24小时尿蛋白排出量由治疗前的平均7.67±3.00g/24h降至治疗后第1、2、3个月的4.93±3.64g/24h、3.52±2.94g/24h、2.23±1.60g/24h;血浆白蛋白由治疗前27.3±6.4g/L升至30.9±8.8g/L、34.3±7.6g/L、36.0±7.2g/L;治疗前后血肌酐、BUN、尿酸、CD4/CD8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无明显变化,而治疗2个月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血清IL2显著下降。治疗后激素抵抗组NS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和无效分别为22.7%,50.0%和27.3%;在激素依赖组分别为57.1%,429%和0。有5例患者因肝肾功能损害或严重腹泻而停用CsA。结论本研究提示CsA联合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尤其是激素依赖的患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的状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感染状况及感染途径。方法对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了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用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结果透析患者乙型肝炎感染率53.1%,丙型肝炎感染率69.4%。输血组乙、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未输血组;透析程24个月以上者丙型肝炎感染率大于透析12个月以内者(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年限的增加是丙型肝炎感染的主要因素,提示透析程的危险度大于输血危险度。20份血站提供的血制品有3份HCVRNA阳性,20份复用透析器经消毒处理后检测出2份HCVRNA阳性,9例工作人员HCVRNA及HBVDNA均阴性。结论加强透析室的管理及工作人员的防护,减少输血及透析器的复用,对减少透析中乙、丙型肝炎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模型的建立.方法用♀重130g~160gWistar大鼠分成8组,♀重25g~35gBALB/c小鼠分成2组(每组n=6).Ⅰ组为PBS对照组;Ⅱ组为CFA;Ⅲ组为大鼠S10025mgip;Ⅳ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m;Ⅴ组为大鼠S1005mg加CFAip;Ⅵ组为大鼠S10010mg加CFAip;Ⅶ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Ⅷ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组;Ⅸ组为大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Ⅹ组为小鼠S10025mg加CFAip给小鼠组.观察生存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用同种肝抗原S100辅以福氏完全佐剂腹腔免疫Wistar大鼠可诱导EAH模型,该法形成率高(98%)、死亡率低(2%).病理检查显示典型的EAH病变.wk5血清ALT为200IU/L、IgG为55g/L.结论S100可以诱导典型的EAH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MC)作用的机理。方法: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培养大鼠和人MC肿瘤坏死因子Ⅰ型受体(TNFR1)的基因表达及蛋白合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穿刺组织的TNFR1基因表达。结果:培养的大鼠和人MC有TNFR1mRNA的表达并有TNFR1蛋白的合成,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增生的MC内有TNFR1表达。结论:TNFα通过与MC表面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中转录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与单核细胞活化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凝胶漂移泳动检测技术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中的激活蛋白1(Ap1)、激活蛋白2(Ap2)、糖皮质激素应答元件结合蛋白(GRE)、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GC框特异结合蛋白(Sp1)、核因子1(CTF/NF1)、核因子κB(NFκB)等转录因子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血管紧张素Ⅱ使单核细胞中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结合活性明显增强,未标记一致寡核苷酸和单克隆抗体竞争实验证明转录因子结合反应具有特异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对单核细胞U937的Ap1、CREB和NFκB转录因子具有激活作用,该作用可能使单核细胞活化而粘附血管内皮。  相似文献   

20.
41BB是由Kwon等〔1〕于1989年在小鼠CD4+、CD8+T细胞中发现的一种膜表面分子,它在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发挥着协同刺激作用〔1〕。1996年Lotz等〔2〕分离出经淋巴细胞活化诱导的膜分子称为ILA(inducedbylymphocyteactivation)并确认ILA是存在于人细胞表面的小鼠41BB的相似物。在1996年日本神户会议上将ILA及人41BB(Hu41BB)命名为CD137〔3〕。由于CD137富含半胱氨酸,所以成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C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