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者复习了4例心包膈静脉扩张的病例,并分析了其病因和X线征象及临床意义。心包膈静脉引流心包、胸膜和膈肌的静脉血,沿左心缘伴随膈神经上行于纵隔胸膜和心包之间,心包膈静脉回流到或内乳静脉、或左侧肋间上静脉,或直接回流到左侧头臂静脉。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时,其可成为侧支循环通路。但是除了下腔静脉膜性梗阻外,很少有报道心包隔静脉在腔静脉梗阻时作为主要的侧支循环通路者。作者的4例心包膈静脉扩张病因  相似文献   

2.
奇静脉是连接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重要通道,沿途接收椎体静脉、食管静脉、肋间后静脉及心包静脉的血流。当上腔静脉或者下腔静脉发生阻塞时,此侧支循环可以作为正常循环的通道。CT扫描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奇静脉的解剖学结构,用以了解奇静脉是否发生异常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本文报告2例,并着重讨论影象学指征。 2例在排泄性尿路造影的基础上都进行全面的影象学检查包括下腔静脉造影、腹主动脉和其某些主支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超声检查等。1例为54岁女性,下腔静脉自左肾静脉至髂总静脉段完全阻塞,侧支循环通过左腰升静脉至左肾静脉而注入下腔静脉。动脉造影显示为中等度血管性肿瘤,血供主要来自局部腰动脉支、生殖腺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腹膜后支。超声检查示肿块为非均质性。另例33岁男性,下腔静脉右肾静脉开口上方右壁有一分叶状充盈缺损,动脉造影未见异常血供属非血管性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 BC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行直接法下腔静脉CT检查,对所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结果 7例BCS患者中,下腔静脉型1例,肝静脉2例,混合型4例,其中1例混合型伴下腔静脉血栓形成。7例BCS患者中均出现奇/半奇静脉、膈下静脉、腰升静脉、腰静脉、肋间静脉扩张。结论直接法下腔静脉CT成像图像质量较高,能较准确地反映BCS阻塞的部位、范围、下肢静脉血回流异常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5.
心包膈静脉曲张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包膈静脉曲张一例王茂强张金山崔志鹏患者女,42岁。因咳嗽、咯痰2周摄胸片发现心影旁多发肿块,以纵隔肿瘤入院。体检:两肺呼吸音清,腹壁浅静脉显露,肝脏于右肋弓下4cm,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脾脏在左肋弓下5cm,双下肢无水肿及静脉曲张。患者半年前曾出...  相似文献   

6.
上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性开通治疗: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报告6例上腔静脉狭窄及阻塞的介入治疗结果,旨在探讨有关技术问题及评价临床疗效。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 ̄74岁,均表现为上腔静脉综合征,5例为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所致,1例为纵隔淋巴瘤压迫上腔静脉。4例造影表现为重度狭窄,2例为完全性阻塞。介入治疗时,先用导丝通过梗阻段,继而用球囊导管扩张,最后导入金属内支架。结果:6例均开通成功,无重要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侧支静脉消失,梗阻远侧  相似文献   

7.
杜振刚  郑琼  侯斌 《放射学实践》2020,(9):1138-1142
【摘要】目的:探讨3.0 T MRI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AVA)技术在评估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侧支循环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40例BC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 LAVA 影像资料,计算LAVA对BCS分型的诊断符合率;分析LAVA对常见肝内外侧支循环的检出率及侧支循环与BCS分型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评估 LAVA与DSA对直径≥3.0mm副肝静脉的检出一致性。结果:LAVA诊断下腔静脉阻塞型18例,肝静脉阻塞型13例,混合型 9例;DSA证实下腔静脉阻塞型18例,肝静脉阻塞型15例,混合型7例;MRI LAVA对BCS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为95.0%(38/40)。LAVA显示奇/半奇静脉扩张33例(82.5%),副肝静脉扩张22例(55.0%),腹壁浅静脉扩张19例(47.5%),肝内交通支静脉扩张17例(42.5%),膈下静脉扩张9例(22.5%)。奇/半奇静脉侧支主要存在于下腔静脉梗阻型和混合型BCS(P<0.01,相关程度为0.595),而副肝静脉侧支主要存在于混合型BCS(P<0.01,相关程度为0.426)。LAVA检出副肝静脉31支,平均管径为(7.1±3.4)mm,LAVA与DSA对副肝静脉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67)。结论:MRI LAVA扫描技术在BCS分型诊断、侧支循环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能为临床BCS的诊疗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肋间静脉巨大侧支循环形成一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患者女 ,2 5岁 ,7年前发现右侧腹壁静脉曲张 ,进行性加重。 1个月前出现腹胀、腹水。 1周前腹胀、腹水加重。体检 :右侧胸壁、腹壁可见大量静脉曲张 ,血流方向从下向上 ,腹水征阳性。腹部螺旋CT示 :肝脏密度不均、各叶比例失调 ,呈花斑样强化 ,脾大、腹水 ,并可见腹壁强化血管影 ;彩超示 :下腔静脉肝后上段闭塞。下腔静脉造影示 :下腔静脉距离右心房入口约 1个椎体处呈穹隆状闭塞 ,下腔静脉血液经迂曲扩张的第 10肋间静脉 ,沿腹壁静脉至第 7肋间静脉入下腔静脉右房入口处 (图 2 ) ,腰升静脉、肾静脉、膈心包静脉未见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9.
顺行经皮经肝静脉破膜、扩张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附三例报告)张小明汪秀杰汪忠镐余军王仕华张逢吉卞策Budd-Chiari综合征是因肝上段下腔静脉阻塞、狭窄或肝静脉的阻塞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门脉高压或可伴有下腔静脉的高压。单纯肝静脉出口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布加氏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搜索经临床及其影像检查证实的布加氏综合征4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动态增强扫描及后处理重建显示肝水平上段下腔静脉狭窄3例;肝水平下腔静脉显示不清1例;肝下段下腔静脉扩张3例;脾大,脾静脉迂曲、扩张3例;奇静脉及半奇静脉扩张4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例。均显示局部肝静脉和下腔静脉狭窄及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明确血管阻塞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许淑花  张斌  赵德利  张金玲   《放射学实践》2011,26(8):828-831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胸部增强CT表现,总结并认识SVCS侧支循环形成的少见CT征象。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SVCS患者31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上腔静脉阻塞侧支循环形成的多层螺旋CT征象,将侧支循环在身体出现的位置分为前胸壁组、纵隔组、胸背组、膈下组,并找出少见的CT征像。结果:前胸壁组:胸外侧静脉19例,占61.3%,胸廓内静脉29例,占93.5%;纵隔组:心包膈静脉12例,占38.7%;后胸背组:椎静脉丛14例,占45.2%;膈下组:肝被膜静脉4例,占12.9%,肝局灶异常强化4例,占12.9%。结论:体-肺静脉瘘与肝脏局灶异常强化是SVCS少见征象,认识体-肺静脉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SVCS患者呼吸困难,并指导治疗;认识肝脏局灶异常强化能够帮助鉴别肝脏肿瘤类病变,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肝静脉阻塞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评价肝静脉阻塞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 肝静脉阻塞患者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9~54岁。全部病例均行下腔静脉造影和肝静脉造影。结果 肝静脉阻塞而下腔静脉通畅37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同时阻塞8例。肝静脉阻塞而下腔静脉造影表现为肝内段下腔静脉局限性或普遍性狭窄31例,肝内段下腔静脉管径正常者12例,肝静脉开口处出现隔膜膨出征5例,副肝静脉开口处出现隔膜膨出征4例,肝静脉之间交通支形成45例。结论 下腔静脉造影能对肝静脉有无阻塞做出初步判断,隔膜膨出征是肝静脉和副肝静脉开口处膜性阻塞的直接征象,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是诊断肝静脉阻塞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Budd-Chiari综合征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血管造影表现及与介入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BCS的血管造影表现,有膜性狭窄闭塞22例,节段狭窄闭塞8例,病程4个月至25年。行下腔静脉和楔嵌肝静脉造影。结果侧支循环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及肝内外侧支。肝内侧支有:(1)肝静脉藉包膜下侧支与体循环交通;(2)肝内叶间交通;(3)未确定型。肝外侧支有:(1)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通道;(2)腹壁浅静脉通道;(3)左肾静脉-半奇静脉通道;(4)左肾静脉-膈下静脉通道;(5)门静脉途径。结论侧支循环的解剖学变化取决于阻塞的部位,对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和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振邦  邓高月 《人民军医》1999,42(10):570-571
经右心房扩张治疗布加综合征,可将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同时扩开,解除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血回流受阻。1988~1998年,我院共收治布加综合征178例,其中经右心房扩张治疗151例,占84.8%,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男102例,女49例;年龄14~63岁,平均46岁。病史3个月~38年。1.2 手术方法 右侧第4或第5肋间前外侧切口进胸。在膈神经前1.5cm处纵向切开心包至返折处,如右心房显露不好,可呈⊥形切开心包。在心包切口边缘各缝3针牵引线以便充分显露右心房。用摄子提起右心房前壁下1/3处,用心耳钳夹住心房壁约2cm,紧贴心耳钳用绦纶线缝一1.5…  相似文献   

15.
Budd-Chiari综合征的MRI诊断及其与血管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BCS患者先后行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2支下腔静脉中,MRI及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10支有阻塞,并能判断其阻塞类型(节段性阻塞7例,膜性阻塞3例);36支肝静脉中,MRI清楚显示18例肝静脉阻塞(肝右静脉8支,肝中静脉5支,肝左静脉5支),18支通畅(肝右静脉4支,肝中静脉7支,肝左静脉7支),而血管造影见31支肝静脉未显影(肝右静脉7支,肝中静脉12支,肝左静脉12支),5支显影(肝右静脉5支)。根据检查结果的BCS分型,MRI为单纯下腔静脉阻塞4例,单纯肝静脉阻塞2例,并有两者阻塞者6例;而血管造影因肝静脉分支多不能显影,难以作出分型诊断。结论:MRI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分型、梗阻的定位、定性较血管造影有明显优势,应作为介入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6.
3D DCE MRA在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三维对比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BCS)中的价值。方法8例BCS术前接受了常规MRI和3D DCE MRA检查,着重于回顾性分析其3D DCE MRA表现。结果8例3D DCE MRA检查显示下腔静脉阻塞3例,下腔静脉和肝静脉阻塞5例。下腔静脉阻塞部位在肝段5例、膈段1例及膈上段2例,阻塞表现形式包括膜性1例及节段性7例。伴有肝静脉阻塞的5例中肝静脉开口处阻塞3例,肝静脉分支阻塞2例。8例中有5例显示肝内侧枝循环,包括肝包膜下静脉侧枝循环、叶间静脉侧枝循环及肝内未定型侧枝循环。8例均显示肝外侧枝循环,包括深层静脉侧枝循环、中层静脉侧枝循环、浅层静脉侧枝循环及门静脉侧枝循环。8例BCS的其他征象包括肝实质信号异常、肝脏形态改变、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脾大、腹水及胸水。结论3D DCE MRA在诊断BCS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是诊断和治疗前后全面评价BCS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SVOICO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或狭窄,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以头面部、颈部、上肢和胸部静脉淤血、水肿、侧支循环形成为主要表现。采用经皮上腔静脉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方法是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现将经皮上腔静脉成形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上腔静脉支架成型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 1 5例 ,包括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1 0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 2例 ,均先行右锁骨下静脉或肘静脉穿刺插管至阻塞上段作造影、测压 ,显示阻塞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及有无血栓等情况 ,再经右侧股静脉穿刺入路置放上腔静脉支架。结果  1 5例患者均 1次成功地植入上腔静脉支架 ,1例患者因狭窄范围超过 1 0cm而导入 2枚支架 ,其余均置入 1枚支架。术后造影显示血流恢复通畅 ,手术前后梗阻远端测压从术前的 (30 .5± 2 .3)cmH2 O降到术后的 (8.8±1 .5 )cmH2 O(均为卧位测压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造影侧支静脉不再显影 ,上腔静脉阻塞症状明显改善 ,随访 6个月 ,除 1例患者因合并血栓经局部溶栓、球囊扩张治疗后症状改善 ,其余患者均无阻塞症状复发。结论 经皮上腔静脉成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 ,是治疗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胸腹通连病变的CT、MRI诊断及其解剖基础。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穿越膈孔的膈肌的胸腹通连病变,并以40例正常人CT、MRI表现作对照。结果 54例病变经食管裂孔18例,病变主要系贲门癌侵犯食管下段、食管静脉曲张及食管旁疝;经主动脉裂孔21例,病变有淋巴瘤、淋巴转移、其他肿瘤及上腔静脉塞后厅静脉扩张;经下腔静脉裂了孔7例;经膈肌直接穿通8例,见于肺癌、肝癌、感染性疾病、先天性膈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膈下段腔静脉旁局限性脂肪积聚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246例胸腹部MSCT图像,45例横断面影像初步诊断有IVCfat者进一步行MPR证实,观察其好发部位及与下腔静脉(IVC)的关系;冠状重组像上IVC与IVCfat边缘成锐角者为腔内型,成钝角者为腔外型.随机选取同时期MSCT检查图像上膈下段腔静脉旁无类似于腔内肿块样脂肪密度影者50例作为对照组.IVCfat组和对照组间下腔静脉矢状倾角(SIA)、膈上、下段下腔静脉直径比值(DR)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结果IVCfat的检出率为0.55% (45/8246).肝静脉陷窝8例、IVC内侧膈下间隙28例,IVC沟9例.IVCfat形态横断面上主要呈类圆形、椭圆形及半月形,15例腔内型中4例呈“靶征”;MPR上以半月形为主.IVCfat组的SIA和DR分别为21.62.±8.42.和2.01 ±0.84,对照组分别为16.75.±7.82.和1.31 ±0.28,D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1,P<0.05),SI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4,P>0.05).结论 膈下段腔静脉旁类似于腔内的类圆、椭圆或半月形局限性脂肪密度影是IVCfat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