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东鹏 《上海医药》2009,30(4):182-185
心房纤颤(房颤)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升高。5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为13%。由于老年人房颤发病率增高,栓塞性卒中作为其主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也呈升高趋势,风湿性瓣膜病房颤患者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7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危险性可增加4倍,栓塞性卒中已经成为影响老年房颤预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老年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并在适应证、药物选择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是唯一临床上可以长期口服的抗凝药物.华法林主要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和换瓣术后抗凝,非瓣膜病性房颤的血栓栓塞的预防等.目前我国在老年人群存在华法林应用率低、抗凝治疗不规范等问题,尤其担心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出血并发症增加,本文总结分析了30例75岁以上老年人口服华法林的疗效及安全性,来探讨老年人群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华法林抗凝作用,又可以把出血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其导致人类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证实房颤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大约25%的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心房颤动[1],脑卒中的病死率是20%,而存活的患者中有60%最终发展成严重瘫痪。药物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能够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性事件的危险性,华法林是传统的、能够长期口服的抗凝血药物,然而,华法林抗凝作用的个体差异很大,部分患者服用常规剂量也可以发生出血性并发症,需要频繁监测凝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非瓣膜病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比正常同龄人高5~6倍,≥75岁的房颤患者更是卒中发生的高危人群,80岁以上房颤患者卒中发病率接近10%[1].根据目前房颤各大治疗指南,在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的药物治疗手段.虽然高龄本身就是房颤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但由高龄房颤患者大都合并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可能有卒中史、服用各种药物,根据HASBLED评分同时也是出血高危患者[2].其次,服用华法林初期需要频繁检测凝血功能给患者带来不便,所以华法林在高龄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研究探讨小剂量递增法华法林治疗对高龄房颤患者抗凝作用的效果,研究高龄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适宜方法,以期在预防高龄房颤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同时尽量避免出血性疾病的发生,减少凝血功能检测次数,以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6.
已证实有心脏疾病(例如房颤、心脏瓣膜置换或心肌梗死)患者口服抗凝剂,可有效地预防动脉血栓栓塞。虽然老年患者用香豆素衍生物治疗有严格适应证,但其出血危险性随年龄增加的倾向令人担忧。荷兰抗凝疗法门诊部对抗凝治疗后发生出血或血栓形成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属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约为1%,随年龄而增加,且男性高于女性。房颤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1]。因此通过合理的抗血栓治疗来预防房颤血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常见而顽固的房性心律失常,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房颤的病因也在变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已经取代心脏瓣膜病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患者因各种不适反复住院,引发心衰、卒中、猝死使房颤患者病死病残率高,远期预后较非房颤患者差。房颤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是非房颤患者的5.6倍,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窦律患者更是高出17倍。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卒中,则致死致残率剧升,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本文就非瓣膜性房颤的抗凝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脑卒中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服用抗凝药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但在老年患者中又往往存在多种导致抗凝药出血风险增加的因素。本文结合临床病例,介绍房颤患者脑卒中和出血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为临床合理应用抗凝药提供依据。患者女,78岁,因言语不清21h,以"脑梗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入院。患者21h前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治疗中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经超声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治疗组)60例与阿司匹林组(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初始剂量2.5 mg/d晚饭后口服,依INR目标值(INR 2.0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3.0)调整剂量。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随访记录2年,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卒中及并发症比较:治疗组腔隙性脑梗死出现1例(1.67%),症状较轻,无致残。对照组脑梗死5例(8.33%),其中2例致残,脑卒中发病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皮下少量出血3例,停药12 d后好转。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非瓣膜病房颤抗凝疗效显著,安全性与阿司匹林无差异。只要房颤患者合理应用华法林,就能有效地预防脑栓塞栓塞性疾病,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CKD)在房颤患者中非常普遍,是卒中和死亡的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无论是房颤还是CKD,均与脑卒中、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相关。两者亦具有密切的双向关系,且常常同时存在。相较于单独的房颤或CKD患者,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患者脑卒中风险、血栓栓塞风险和病死率较高[1]。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类人群一直是当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华法林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房颤患者虽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但其起效慢、出血风险高及需频繁监测INR等缺点限制了其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的出现克服了传统口服抗凝药(OACs)的弊端,但该类药物均经过肾脏代谢,肾功能不全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近年来,对于NOACs治疗该类人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现将OACs在伴有CKD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最重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之一是脑卒中。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倍。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房颤的患病率为0.77%,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在目前召开的第十九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抗凝治疗是房颤患者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与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选择2003-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心房纤颤患者136例,年龄〉65岁,观察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检查等,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心房颤动病因复杂,多数伴有基础疾病或全身其它疾病。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61例(44.93%),高血压病35例(25.73%),老年瓣膜病13例(9.56%)。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持续性房颤比率达74.56%。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1.26%。结论老年人心房颤动常见原因是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持久性房颤比率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背景及临床问题自1990s开始,抗凝治疗便被证明可有效预防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复发。抗凝药相关出血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很少有研究表明老年人是否能够从治疗中获益。Birmingham AF Treatment of the Aged(BAFTA)研究关注了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另一项瑞典的注册登记研究纳入的患者平均年龄是79.5岁,这两项研究结果均表明,这些患者使用抗凝药物优于不接受抗栓治疗或者只使用阿司匹林治疗。随着老龄化的进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均显示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华法林目前仍是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及预防脑栓塞的主要药物。欧美指南建议75岁以下房颤患者对血栓栓塞事件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3.0,75岁以上房颤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INR应控制在1.6—2.6。亚洲人群华法林肝脏代谢酶活性与西方人群存在明显差异,且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等抗凝强度仍能取得与高抗凝强度相同的临床结局,因此华法林剂量应调低。国内初步研究显示,华法林抗凝治疗将INR控制在1.7-2.5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其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但仍需进一步大量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房颤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长[1].房颤不但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也可引起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等,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伴房颤患者采取积极的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心房颤动高危人群在抗凝药物选择及其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来本院心内科就诊的160例老年心房颤动高危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B组和c组各50例,A组给予华法林,B组给予阿司匹林,c组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随访1年,统计栓塞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c组栓塞和出血发生率分别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抗凝对老年心房颤动高危人群的并发症控制良好,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华法林不同抗凝强度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的安全性,以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3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强度分为中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抗凝治疗,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INR≤3.0;低强度组:华法林低等强度抗凝,INR控制在1.6≤INR≤2.0,记录2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期间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OC曲线法分析INR诊断抗凝出血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强度组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外周动脉栓塞发生率分别为6.70%,3.45%和1.72%,与低强度组的8.33%,4.17%和4.17%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强度组华法林用量(3.13±0.45)mg·d-1,INR值2.61±0.32,出血发生率为24.14%;低强度组华法林用量(2.63±0.32)mg·d-1,INR值 1.84±0.30,出血发生率为9.72%。采用INR诊断患者出血风险,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95%CI:0.791~0.924),INR的cut-off值2.85,该值下判断出血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6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病史、INR、治疗窗内时间、卒中危险评分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有较好的抗凝效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应尽早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密监测INR,INR值控制在1.6≤INR≤2.0,降低和避免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心房纤颤患者通过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分析。方法持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共120例,根据临床用药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60例口服阿司匹林,华法林组60例口服华法林,进行临床观察,发生血栓栓塞疾病情况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循环栓塞疾病并发症发生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组明显低于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结论华法林能有效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临床特点及预防治疗。方法对3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非瓣膜性房颤致脑栓塞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且栓塞面积大、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早期抗凝治疗,预防脑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