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海南产沉香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娜  陈静  张万科  易博 《海南医学》2016,(9):1383-1385
目的 对海南产沉香挥发油的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低温-动态-微波法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以固相微萃取顶空进样,提取并分析国产沉香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 从海南产沉香样品挥发油中检出54种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43.23%,主要为倍半萜类、芳香族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检出26个,相对总含量达36.87%,尤以β-瑟林烯和沉香螺旋醇含量较高,分别为6.47%和4.63%.结论 海南产沉香挥发油中的倍半萜成分丰富,可为进一步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分析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衣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成分. 方法 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两者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归一法分析挥发油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 绿衣枳实和绿衣枳壳的挥发油平均收得率分别为0.64%和1.01%.从绿衣枳实挥发油中鉴定出8种化合物,均为单萜和倍半萜类;主要成分为dl-柠檬烯(42.026%),其次是β-月桂烯(23.988%)、β-水芹烯(9.706%)、1-水芹烯(12.026%);从绿衣枳壳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除10种单萜和倍半萜类(总相对含量53.42%)外,还含有10种脂肪族化合物(总相对含量37.55%)及1种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α-蒎烯(12.300%)、β-石竹烯(8.403%)、1,8桉油精(7.843%)和β-香茅醇(6.583%);两者均含有α-蒎烯、β-水芹烯、2-β-蒎烯和β-石竹烯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18.113%和28.489%,挥发油中的其他成分组成不同. 结论 来源于树龄相同、长势相似枸橘植物的绿表枳实与绿衣枳壳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隐孔菌的发酵培养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C-MS-DS测定隐孔菌菌丝的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在检出20种成分中包括倍半萜类化合物4种,芳香族化合物10种,脂肪族化合物6种,与野生隐孔菌挥发油成分组成相比共有13种成分相同,占检出成分的65%。挥发油含量高于野生隐孔菌挥发油含坦。通过TOT百分比测定,芳香族和脂肪族含量均高于野生隐孔菌,萜类含量二者基本相近。  相似文献   

4.
半枝莲全草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中草药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全草挥发油的成分.方法 采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XD甲法提取半枝莲全草的挥发油成分;然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成分分析,并用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 共分析得到83个峰,确定了其中的54种化合物(占65.06%);其中含量占1%以上的有11种化合物,总相对含量为70.21%.含量最为丰富的三种物质依次为:棕榈酸,占34.07%;亚油酸,占13.21%;叶绿醇,占5.90%.结论 本研究比前人确认了更多的半枝莲全草挥发油的成分,这将为进一步开发半枝莲的药用价值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宽叶金粟兰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比较研究,为宽叶金粟兰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宽叶金粟兰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应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归一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宽叶金粟兰的地上部分挥发油中鉴定了45个化合物,地下部分挥发油鉴定了46个化合物,两部分共有的化合物16个,共鉴定了75个化合物。结论:宽叶金粟兰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相差较大,但主要化学成分都是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莪术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不同品种莪术挥发性成分,比较3个品种莪术蓬莪术、广西莪术以及温莪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差异.方法 采用超临界萃取广莪术正交设计试验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用最佳工艺提取不同品种莪术挥发油,用GS-MS联用分析各挥发油的组分,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不同品种莪术超临界萃取挥发油得油率在2.99%-3.08%之间,分别鉴别出29-35个化学成分.结论 不同品种莪术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为萜类及倍半萜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7.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茵陈与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茵陈和牛至中挥发油成分,并比较其异同。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附录[挥发油测定法]中的规定,提取茵陈和牛至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检测。结果茵陈和牛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双环倍半萜类成分。该两类成分在茵陈挥发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31.31%、68.69%;在牛至挥发油中质量分数分别为69.31%、20.25%。其中单萜类成分中两者共有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7.89%、44.46%;双环倍半萜类成分中两者共有成分的含量分别为21.07%、14.0%。结论茵陈和牛至的挥发油中含有一些相同成分,但含量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首次评价没药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芳香化酶的生物效应;并分析鉴定没药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 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芳香化酶抑制刺体外筛选模型评价没药挥发油的生物效应;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没药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结果 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试验表明没药挥发油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D50为14.21 ug/mL,95%可信限为11.58 ug/mL~17.50 ug/mL;芳香化酶抑制剂体外筛选实验表明没药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抑制芳香化酶活性,IC50为8.70 ug/mL;为探讨生物效应与成分间的关系,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了没药挥发油中5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60.16%,结构类型主要为萜类、倍半萜类等类型化合物.结论 没药挥发油具有显著抑制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效应成分可能与其中的倍半萜类成分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藏药藏菖蒲挥发油的成分,为藏菖蒲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毛细管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联用MS技术辅助人工检索鉴定化学成分。结果:藏菖蒲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1种化合物,鉴定出31种,其中细辛脑(即β-细辛醚)含量最大。结论:藏菖蒲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毛山蒟的化学成分,为毛山蒟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毛山蒟叶中挥发油,GC-MS法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并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 共鉴定了43个成分,占挥发油的89%以上.结论: 毛山蒟挥发油成分主要为萜类的衍生物,占挥发油的71.24%,其中双环杜鹃烯的含量最高达22.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