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68例(78侧)行功能性上颌窦手术的慢性上颌窦炎患者的自然口阻力,并以30侧正常上颌窦作对照,以探讨上颌窦自然口阻力对功能性上颌窦手术疗效的评估作用。1材料和方法1.1病例男41例(49侧),女27例(29侧),年龄19至65岁,平均41.2岁,...  相似文献   

2.
贾文波 《海南医学》2003,14(12):44-45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 ,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本身的病变情况 ,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 ,使扩大的窦口直径 >1cm。结果  42 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 6个月的随访 ,窦口开放率为 86.4%闭锁率为13 .6%。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 ,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论证功能性上颌窦手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与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的优劣。方法功能性上颌窦手术与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共68例上颌窦疾病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其中功能性上颌窦手术(A组)32例(46侧),传统上颌窦根治术(B组)36例(42侧),均作了鼻及鼻内窥镜检查。结果A组的治愈率及造口通畅率均较B组为高,但窦腔及窦口息肉以A组发生率为高。结论前者疗效较后者更具优势,但亦存在不足,并不能全面取代传统的上颌窦根治术。  相似文献   

5.
对于慢性上颌窦炎的鼻窥镜功能性手术治疗是否应该扩大上颌窦自然孔目前还存在着争议。本文报告我科开展52例扩大上颌窦自然孔手术疗效的观察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52例 ,男28例 ,女24例 ,年龄17~47岁 ,平均29岁。患者主要症状是反复鼻堵、脓涕 ,有的伴有头痛。病史为2~14a。鼻腔检查 ,9例中鼻道积脓 ,36例可见鼻腔息肉 ,7例可见钩突及筛泡充血水肿。CT检查 ,上颌窦均为密度增高影 ,41例伴有前筛窦或鼻道复合体炎症 ,4例伴后筛及蝶窦炎症 ,8例伴有额窦炎。1.2手术方式行钩突、筛泡切…  相似文献   

6.
戴清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41-1141
鼻内镜手术的关键是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中心的各组鼻窦通气引流。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是鼻内镜手术的主要程序,正确定位上颌窦自然开口是手术的成功关键。上颌窦的变异较多,特别是炎症、息肉增生、鼻腔多次手术等导致鼻腔外室壁解剖结构不清,寻找上颌窦口并非易事,现将上颌窦经口定位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开放上颌窦口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亿庆 《广东医学》2001,22(4):274-274
对上颌窦开口和窦内病变的处理是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难点 ,也是较难掌握的技术。第一 ,上颌窦开口位置和病变的多样性 ;第二 ,窦内黏膜病变的多样性使医生对黏膜的去留难以取舍 ;第三 ,上颌窦前下壁角度大、位置深 ,观察及处理均不方便 ,非特殊器械不能到达 ;第四 ,上颌窦内出血较多 ,视野常不清楚 ;第五 ,上颌窦后壁黏膜容易剥脱 ,给手术造成困难。因此对上颌窦的处理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在此 ,根据上述五种比较常见的难点 ,浅述我们的经验。1 开放上颌窦自然口对上颌窦自然口的处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单纯上颌窦炎…  相似文献   

8.
9.
一直以来,上颌窦病变在鼻窦慢性疾病的发生中占首位,且目前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主要手段为手术开放并扩大自然窦口,解除中鼻道前、中筛区病变及扩大窦口、重建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是治疗上颌窦炎的关键[1].  相似文献   

10.
鼻窦窥镜上颌窦鼻内开窗上颌窦囊肿切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窦窥镜外科切除单纯上颌窦囊肿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单纯上颌窦囊肿27例用鼻窥镜上颌窦鼻内开窗术切除。结果:27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康复,随访无复发。结论:单纯上颌窦囊肿,经上颌窦鼻内开窗鼻窦窥镜外科手术切除上颌窦囊肿操作简便,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并对比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7月间无锡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63例上颌窦黏膜囊肿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为下鼻道粘膜瓣开窗和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2组, 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组发生下鼻甲黏膜肿胀2例, 经上颌窦口组发生病灶残留 (二次手术) 1例.结论 鼻道粘膜瓣开窗较经上颌窦自然窦口手术适用范围更宽, 在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时, 应合理选择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1998-2002年采用上颌窦根治加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腔及上颌窦内翻性乳状瘤22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窦内窥镜上颌窦囊肿切除引流术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西德Store厂生产的鼻窦内窥镜对52例上颌窦囊肿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上颌窦囊肿52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25~70岁。左侧发病27例,右侧25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平均为...  相似文献   

14.
鼻窦镜下行上颌窦粘膜下囊肿摘除术18例,随记6-18个月均无复发。术式分为下鼻道进路和尖牙窝进路,前者适用于上颌窦后外侧、外下侧及外侧壁囊肿;后者适用于下壁、内侧壁及后囊囊肿。尽可能采用下鼻道进路,因此进咱术后上颌窦有较通畅的引渡以,不易复发也便于随访观察,且术后面部无胀、麻木感、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联合上颌窦根治术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率生发情况。方法 对66例患实施鼻窦内窥镜手术,并对其中30例联合上颌窦根治术。结果 联合手术复发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于合并有严重的上颌窦病变行联合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配合上颌窦根治术的疗效,并对其远期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使用传统的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配合鼻窦内窥镜行鼻腔、鼻窦复发性息肉及上颌窦病变的清除,结果:68例经2-4年随访观察评定疗效,治愈42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治愈率为61.8%,总有效率为91.2%,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鼻窦内窥镜配合上颌窦根治术治疗复发性鼻腔、鼻窦息肉疗效较好,术后正规随访治疗对预防再次复发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慢性上颌窦炎经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法与上颌窦根治术经1、3、6、9、12月随访观察,发现术后6月时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法有效率为95.12%,窗口开放率为78%、闭合率为22%;上颌窦根治术有效率为75.75%,窗口开放率为66.7%、闭合率为33.3%,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明上颌窦自然口扩大法比上颌窦根治术优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的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径路。方法:采用前庭径路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治疗鼻息肉,囊肿,慢性化脓性鼻窦炎40例坏死性,46侧变窦腔。结果:随访6个月 ̄2年,46侧病变治愈38便,好转8例,有效率100%,无手术并发症。结论:本术式可作为鼻内窥镜上颌窦手术一种新的手术进程,具有术野清晰,明视下操作方便,去除病变彻底,有利于恢复鼻窦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
刘锋  周水淼  张速勤  许月 《上海医学》2004,27(5):352-354,i003
目的 探讨实验性上颌窦炎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扩大兔上颌窦自然开口对慢性上颌窦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5侧),假手术对照组(10侧)、窦口阻塞组(13侧),仅注入细菌组(1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组(2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肺炎链球菌组(22侧);将鼻窦炎模型再分为窦口开放和窦口扩大两组,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的窦腔脓性分泌物和细菌培养情况。结果 对照组(空白对照组 假手术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3.3%(2/15侧),窦口阻塞组为84.6%(1l/13侧),仅注入细菌组为10.0%(1/10侧),窦口阻塞加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组均为100.0%(20/20侧,22/22侧)。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80.8%(21/26侧),开放上颌窦窦口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有效率达50.0%(8/16侧)。结论 窦口阻塞加注入细菌的方法可成功制造实验性上颌窦炎模型,窦口扩大术对实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较窦口开放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