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腔起搏与单腔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双腔或单腔心室起搏器安装前后各5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提示,对于心功能和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双腔起搏和单腔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心室单腔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血浆脑钠索水平的影响。方法 2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接受右心室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单腔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取静脉血测量血浆脑钠素水平。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BN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6个月时接受右心室尖部单腔起搏的患者血浆脑钠素水平显著高于接受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患者(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起搏较右心室尖部单腔起搏对血浆BNP水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最小化心室起搏中心室起搏管理(MVP)与房室间期自动搜索[Search AV(+)]功能对右室起搏比例(V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50例症状性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分为MVP组和Search AV(+)组,程控MVP组关闭Search AV(+)功能,开启MVP功能;Search AV(+)组开启Search AV(+)功能.于术后随访,比较其6个月的心房起搏、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及LVEF的值.结果:50例患者完成随访,MVP组比Search AV(+)组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显著降低,分别为(11.4±8.3)%,(36.7±7.4)%和(32±10)次,(86±16)次;6个月的LVEF值较术前有显著差异,两组心房起搏比例、12个月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P功能与SearchAV(+)功能相比可更加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具有自动房室(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两种DDD/R起搏器90例(有搜索功能44例,无搜索功能46例)患者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结果 有搜索功能组术后1、3、6个月右室起搏率明显小于无搜索功能组(22±6)%与(79±12)%,(19±7)%与(78±8)%,(19±8)%与(79±8)%,P均<0.05.两组起搏参数及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未出现AV搜索功能障碍等情况.结论 有AV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可减少非必需的心室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是否会降低病死率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心力衰竭患者伴房室传导阻滞病例(男性164例,女性81例),患者年龄58.5±6.9岁,将其分为右心室起搏治疗组(120例),双心室起搏治疗组(125例),术后随访患者全因病死率、心力衰竭病死率、心力衰竭住院率以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时间24.0±11.6个月,双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13例(10.4%),心力衰竭死亡6例(4.8%),心力衰竭住院50例(4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33例(26.4%);右心室起搏治疗组全因死亡25例(20.83%),心力衰竭死亡15例(12.5%),心力衰竭住院66例(55%),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增加15%的病例数48例(40%)。因此与右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双心室起搏治疗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全因病死率(OR=0.44,95%CI:0.21-0.91)、心力衰竭病死率(OR=0.35,95%El:0.13-0.94)、心力衰竭住院率(OR=0.55,95%CI:0.33-0.91)以及减少左心室收缩功能恶化率(OR=0.54,95%CI:0.31-0.92)。结论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心室起搏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QRS患者在长期频率适应性起搏时是否会导致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进而引起房颤增加和心功能损害。方法163例行双腔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DDD起搏组及DDDR起搏组;DDDR组再分为3个亚组:右室起搏(VP)组;经房室结传导组;部分右室起搏组。所有患者随访2年,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和房颤的发生率。结果亚组分析显示在部分右室起搏组中的心力衰竭、房颤发生率及VP%于DDDR组较高(P〈0.05)。结论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可能会在部分患者中通过右室起搏比例增多而损害心功能,对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患者通过各种方式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对防范此种不良趋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方式的比例及影响起搏方式选择的因素.方法: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的SSS患者,其中男67例,女63例,平均年龄(64.2±11.9)岁,分析各种影响其起搏模式选择的因素.结果: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130例患者共计手术149例次,生理性起搏占27.5%(41例次),其中心房按需型起搏(AAI)占10.7%(16例次),房室全自动型起搏(DDD)占16.8%(25例次).结论:生理性起搏,尤其是AAI起搏应用比例偏低的原因有:担心单腔心房起搏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房电极固定技术较复杂.临床心内科医师对AAI起搏益处的认识不足也是造成AAI起搏比例偏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①目的 探讨双腔心脏起搏时房室延迟对左室充盈动力学的影响。②方法 对 19例患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起搏频率为 70min-1,房室延迟分别程控在 70ms,15 0ms和2 30ms) ,应用脉冲多普勒记录不同房室延迟时的二尖瓣口和主动脉的血流频谱。测量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时间积分。③结果 随着房室延迟的增加 ,左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变短 (F =2 7.9,P <0 .0 0 0 1) ,舒张早期峰值充盈速度降低 (F =4 .8,P <0 .0 5 ) ,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增加 (F =5 .0 ,P <0 .0 5 ) ,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峰值充盈速度的比值减小 (F =11.1,P <0 .0 0 0 1)。舒张期二尖瓣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收缩期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在房室延迟 15 0ms时最大 (F =8.0 ,5 .5 ,P <0 .0 1)。④结论 双腔心脏起搏时左室舒张期充盈模式随房室延迟的不同而变化 ,多普勒超声对左室充盈模式变化的评估有助于获取双腔心脏起搏的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安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采用量表化分析 ,观察不同起搏方式对心脏起搏患者的心理特点的影响。方法 :病例组 6 0人 ,均由经静脉系统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 ,时间超过 3个月。其中房室顺序起搏组 (安装DDD或VDD型起搏器 ) 2 4例 ,心室单腔起搏组 (安装VVI型起搏器 ) 36例。在常规随访过程中要求患者填写完成问卷或量表 ,包括一般状况调查、患者心脏症状调查表、心理健康水平评定量表 (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对照组为门诊查体的健康人 30例 ,按要求填写SCL 90量表。量表采用标准评分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房室顺序起搏组和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房室顺序起搏组SCL 90得分与心室单腔起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前者优于后者。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抑郁、敌对性、躯体化等心理症状得分高于房室顺序起搏组 (P <0 .0 5 )。结论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可以影响长期心脏起搏患者心理状态 ,房室顺序起搏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优于心室单腔起搏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