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职业压力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教学效能感量表对46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职业压力与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来源的职业压力对教学效能感各维度的影响不同;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教学效能感主要与主观支持有关,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要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有关.结论 职业压力越大,社会支持越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教学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源和教学效能感问卷对长沙市的187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重点中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于普通中学教师,尤其在工作负荷,考试与升学及领导与管理压力源方面更为屉著;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高于一般教育效能感,但在一般教育效能感上,重点中学教师得分低于普通中学教师。②工作压力与中学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多为显著负相关。人际关系、考试与升学、职业发展与晋升是个人教学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结论:工作压力对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教师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采用教师效能感量表(T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时426名中学教师进行测量。结果 个人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个人教学效能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一般教学效能感与社会支持中的“其它支持”一项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教龄、职称等教师特征变量时教师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影响。结论 社会支持与教师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增强社会支持有助提高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可能是社会支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倦怠问卷、教师工作压力问卷、组织公平感量表对湖南省各地市12所高职院校的在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0,P<0.01);高职院校教师的组织公平感各维度和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组织公平感是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变量(β引入前=0.463,β引入后=0.176,P<0.01;F工作倦怠(1,309)=36.85,P<0.001)。结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工作倦怠程度就越严重,组织公平感可较好地缓解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工作倦怠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教师情绪表现与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情绪表现量表和教师效能感量表对170名中学教师进行测量,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教师情绪表现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r=0.246,P0.05);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对情绪表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B=0.258,P=0.001)。结论教师情绪表现与个人教学效能感存在一定关系,增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有助于改善教师情绪表现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教师归因方式量表对661名初中和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从整体上看,能力这种归因方式对创造效能有预测作用,而能力、任务、努力三种归因方式对工作效能有预测作用;②在不同性别和教龄的教师群体中,归因方式对自我效能感预测作用不同。结论:中学教师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党政干部工作倦怠、离职意向、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自编的工作倦怠问卷、离职意向问卷、自我效能感问卷、工作绩效问卷对党政干部进行调查,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党政干部工作倦怠与离职意向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存在显著负相关,工作倦怠、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离职意向.结论 党政干部工作倦怠、离职意向,自我效能感、工作绩效之问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探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压力应对、教学效能感、自尊、控制点以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工作压力调查表、应对策略调查表、教学效能感量表、自尊量表、控制点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76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被动应对、控制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23~0.40,P<0.001);(2)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主动应对、教学效能感、自尊、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8~0.41,P<0.001)。结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工作压力、自尊、控制点、被动应对、主动应对和社会支持对其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监狱民警工作倦怠与压力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监狱民警的工作倦怠状况以及监狱民警工作倦怠与压力源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监狱民警工作倦怠提供现实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通用版和自编压力源问卷,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243名监狱民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因素对情绪衰竭与冷嘲热讽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687,0.758;P<0.001,P<0.001),对职业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24,P<0.001),来自生活方面的压力因素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13,P<0.001),对职业效能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275,P<0.001)。结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是监狱民警工作倦怠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武警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应对方式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军人职业压力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基层军官工作倦怠问卷对226名基层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工作压力各因素与工作倦怠及其情感衰竭和低成就感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工作压力中的军旅生活、工作负荷和领导能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工作倦怠,解决问题和求助与工作倦怠及各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自责、退避、幻想和合理化与工作倦怠及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解决问题能显著负向预测工作倦怠,合理化则显著正向预测工作倦怠,消极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对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都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相关,消极不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在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教师职业压力问卷、职业倦怠问卷和SCL-90对56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教师职业压力各因子和职业倦怠的情绪衰竭、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均高于2.5分;除了偏执、精神病性之外,被试在SCL-90各分量表上的因子分≥3的人数比例均高于4%,男女教师在人际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在除躯体化外各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压力的人际关系因子和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路径分析显示,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间分别存在间接和直接的因果关系。结论:教师职业压力比较大、职业倦怠较为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重要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及其与职业承诺的关系。方法使用教师职业承诺问卷和教师职业枯竭问卷对北京地区211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1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的情感衰竭、个人成就感低下、认知枯竭和非人性化得分依次下降;2中小学男性教师在职业枯竭的非人性化的维度上要显著高于女性教师(F=13.809,P=0.000);36~15年教龄段的教师在职业枯竭上的得分较高;4职业承诺中的情感承诺和留职承诺作用于职业枯竭的各个维度,而规范承诺只作用于职业枯竭的非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下2个维度(χ2/df=6.060,CFI=0.998,TLI=0.982,RMSEA=0.049)。结论不同性别和教龄的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具有多样化特点;中小学教师职业承诺的不同维度对于职业枯竭各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65,自引:13,他引:65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被试为367名中小学教师,采用自编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当前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多、压力强度较大。(2)中小学教师的考试压力、工作负担压力、角色职责压力、聘任压力、职业发展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与情绪疲惫有显著的正相关;人际关系压力与少成就感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去个人化有显著的正相关。(3)人际关系压力和聘任压力对情绪疲惫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压力对少成就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关系压力对去个人化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职业声望压力对去个人化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来源的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三个亚成分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压力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259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总分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211,P0.01),从各个不同的压力源来说,社会压力和个人压力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185,r=0.245,P0.01),采取不同应对方式的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各压力源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校教师越多地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感受到的职业压力、社会压力和个人压力越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方法: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陕西省604名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展开调查。结果:1职业倦怠得分为(3.75±1.03)分,轻度、中度、重度的倦怠检出率依次为17.55%、67.38%、13.08%;2与小学主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的情感耗竭高(t=4.12,P0.01),成就感低(t=6.26,P0.01),职业倦怠更明显(t=3.59,P0.01);3在低成就感维度上,男教师得分高于女教师(t=2.06,P0.05),不同职称(F=3.89,P0.05)、是否获奖(t=-2.49,P0.05)、有无职务(t=-2.03,P0.05)、不同教龄教师(F=5.96,P0.01)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情感耗竭维度上,不同职称(F=6.65,P0.01)、有无职务(t=-2.02,P0.05)、不同教龄(F=8.75,P0.001)教师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人格解体维度上,城县教师得分低于乡镇教师(t=-2.43,P0.05)。结论 :小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检出率很高,倦怠程度深,亟需有针对性的干预与调适。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和症状自陈量表(SCL-90),以52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情绪衰竭维度与心理健康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的相关最高。(2)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进入了心理健康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三者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情绪衰竭维度解释率最高。结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职业倦怠维度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压力,社会支持与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典型相关关系。方法以97名高中教师为研究对象,选择职业压力量表、职业倦怠量表与社会支持量表为评定工具。结果两列变量发现的两对典型相关系数都达到显著水平,高职业压力将导致更高的职业倦怠水平,高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倦怠水平。结论社会支持水平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中介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社会支持、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问卷、工作压力问卷和社会支持问卷对183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查。结果 1教师群体中,男性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女性(F=1.925,P0.05),不同教龄的教师在成就感低落维度得分和职业倦怠总分上有显著差异(F=5.053,P0.01;F=2.801,P0.05),初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高于小学与高中教师(F=3.253,P0.05);2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呈正相关(r=0.27,0.42,0.38,0.49,0.35,0.43,0.28,0.29;P0.01),与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r=-0.06,-0.11,-0.53,-0.12,-0.13,-0.10,-0.09,-0.07;P0.01),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也呈负相关(r=-0.25,-0.31,-0.22;P0.01);3中小学教师社会支持在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工作压力既可以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间的关系。方法用自编的教师职业压力问卷(TOS)和应对方式问卷(CS)调查322名小学教师。结果①职业压力和应对方式间相关显著;②规章制度方面的压力对3种应对方式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考核评聘对积极行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考试评比对幻想的应对方式以及工作负担对合理化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压力源对应对方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及其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及其对策。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 5 0 0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进行了研究。结果 :(1)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 ;(2 )教师性别、任教学校、职位、学历、职称和教龄都会使教师在学校、社会和个人因素上的压力感表现出差异。结论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与教师特征变量之间不具有整体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