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76例肝硬化患者和80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两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 肝硬化患者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低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93例高脂血症患者和80名正常人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检测,将患者分为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混合增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人群血小板参数、血流变参数和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结果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和混合增高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固醇组、高甘油三酯组和混合增高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和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健康人群组,但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组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低切、中切和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高于高胆固醇组和混合增高组,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高胆固醇组和混合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改变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有助于临床对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6例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患者、46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患者和9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测定三组人群血流变参数及血小板参数.结果:糖尿病有微血管病变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低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而纤维蛋白原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中平均血小板体积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变参数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结论:常规检测血小板参数、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指标,以探讨这些高凝指标在N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健康者(对照组)和肾病科明确诊断的NS患者组(NS组)血液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液细胞学的检测,并将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和NS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分布宽度(PWD)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检测与分析,对NS患者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诊断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8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测定,观察两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全血低切黏度(10s-1)、全血中切黏度(60s-1)、全血高切黏度(150s-1)、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HCT)均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减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WD)和血沉(ESR)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监测血糖(GLU)、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同时,还应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冠心病患者15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7例;急性脑梗死组67例;健康对照组50例。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定量法,Hcy采用循环酶法检测。结果冠心病组和急性脑梗死组Hcy、hs-CR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各亚组间,SAP组与UAP组hs-CRP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与UAP组Hcy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与SAP组、UAP组Hcy、hs-CRP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cy、hs-CRP的阳性率及两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二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Hcy、hs-CRP水平与冠心病、急性脑梗死病情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冠心病、急性脑梗死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脑血管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水平,探讨Hcy与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91例,设为脑血管病组,其中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31例脑出血患者设为脑出血组,另选择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受试者空腹血浆Hcy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及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与脑出血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脑血管病患者需要及时检测Hcy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指标用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的价值。方法 抽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检测,同时对比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急性期与稳定期上述指标的差异,统计对比3项指标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用于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 观察组血小板聚集指标中诱聚剂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最大聚集率(90.84±4.21)%、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最大聚集率(74.28±3.99)%、血液高切黏度(6.25±0.38)mPa·s、血液低切黏度(23.94±1.17)mPa·s、纤维蛋白原(2.75±0.43)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96、32.575、38.818、96.400、14.850,P<0.05)。观察组中,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高于稳定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南方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脚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其中男性各48例,女性各72例,采用半自动血液黏度计、全自动血细胞、血凝和生化分析仪进行样品检测。结果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wholebloodviscosity)、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总蛋白(TP)、清蛋白(A)、球蛋白(G)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浆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部份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冬季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可能是由于长期消化、吸收不良而导致长期营养物质缺乏乖红细胞数量、压积偏低而引起。高凝状态是由于器官、组织缺血、缺氧和寒冷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所导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为老年肝硬化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的判断及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老年肝硬化患者159例,A级57例,B级59例,C级43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消化道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43例和未出血组116例,比较各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肝硬化各分级组PLT、Fb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分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P〈0.05)。出血组和未出血组PLT均比对照组减少(P〈0.05),MPV、PDW、P-LCR明显增高(P〈0.05);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T)较未出血组减少明显(P〈0.05);出血组MPV、PDW、P-LCR较未出血组明显增高(P〈0.05),出血组和未出血组PT、APTT、TT均比对照组延长(P〈0.05);出血组PT、APTT、TT较未出血组延长(P〈0.05);血组纤维蛋白原(Fbg)较正常组、未出血组明显降低(P〈0.05),正常组和未出血组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凝血功能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两者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对预判肝硬化患者的出血倾向有着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小板(PLT)及其参数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hs-CRP、Hcy及血小板参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PLT为(173.1±84.2)×109/L、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为(10.93±1.36)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为17.34%±0.86%、Hcy为(17.49±4.10)μmol/L、hs-CRP为(10.91±4.86)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PLT减少明显(P<0.05),MPV、PDW、Hcy及hs-CRP明显升高;治疗后PLT升高,MPV、PDW、Hcy及hs-CRP下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测定血清Hcy、hs-CRP水平及监测PLT和MPV、PDW,是了解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川芎嗪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在基础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栓通冻干粉,观察组则给予川芎嗪联合醒脑静,14 d为1个疗程。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显著提高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黏稠度,增加脑血流量,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李媛媛  王琪 《检验医学》2014,(10):1028-1030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cy、NO、ET-1及VEGF水平,计算异常检出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ET-1、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NO、ET-1及VEGF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cy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脑梗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涛  王一萍  王应良  杨椿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168-3169,317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ACI患者作为ACI组,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日立71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SYSMEX CA-51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结果 ACI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中等面积及小面积梗死组(P〈0.05)。结论血浆Cys C、Hcy、hs-CRP、D-二聚体浓度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omocysteine,HCY)与血小板聚集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17例脑梗死患者及91名健康体检者的HCY及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HCY水平和血小板聚集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HCY患者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与正常HCY患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CY水平增高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是脑梗死再发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各风险指标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例111例,健康对照组104例,在发病24 h内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小板参数、凝血参数,并对各风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梗死组血中IL-6、hs-CRP、血小板数量(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6、MPV、hs-CRP、PDW、D二聚体、FBG等为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2.527、1.570、1.478、1.456、1.345、1.128。结论血清IL-6、MPV、hs-CRP、PDW、D二聚体、FBG等均为急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监测其变化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高压氧(HBO)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并探讨HBO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丙二醛(MDA)、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指标的影响。方法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9例)和常规HBO治疗组(3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结果及NO、SOD-1、MDA、ET-1及AngⅡ等5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HBO组基本痊愈率及显著进步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HBO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沉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两组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增加,而ET-1和AⅡ则明显降低,HBO组NO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组,而ET-1和AngⅡ则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本实验中SOD-1、MD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血清NO、ET-1和AngⅡ含量变化与疗效有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高压氧综合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在诊断营养不良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和20例正常人,检测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脂和TEG。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将患者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比较三组以上指标的差异。结果(1)MHD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高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6.6%,营养不良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胆固醇低于营养正常者(P〈0.05)。(2)营养正常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检查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营养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纤维蛋白原升高(P〈0.05);与营养正常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MHD患者TEG反应时间(R值)延长,凝血指数(CI)负值增大,营养不良患者最大振幅(MA值)增大(P〈0.05)。营养不良组与营养正常组比较,MA值增大,CI负值增大(P〈0.05)。结论MHD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凝血功能改变较为复杂,常规凝血功能结合TEG检查能够早期发现不同营养状况血透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及穿支动脉病变(PAD)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13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核磁共振、头颈部CTA、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结果分为LAA组(113例)、PAD组(100例)。均进行血小板检测,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记录入出院时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PAD组比较,LAA组PLT和PCT明显减少(P均〈0.05);PDW和MPV略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181,r=-0.329,P均〈0.01),PLT与PCT呈正相关(r=0.926,P〈0.01)。入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P〈0.01);出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PLT、MPV、PDW、PCT均无相关性(r=0.000,r=0.128,r=0.118,r=0.042,P均〉0.05),出院时NIHSS评分与MPV、PDW呈正相关(r=0.160,r=0.146,P均〈0.05),与PLT、PCT无相关性(r=-0.005,r=0.042,P均〉0.05)。结论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CISS分型LAA及PAD关系密切,对疾病的疗效、预防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